鉴别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有效方法--现金流量表分析
录入时间:2002-10-10
【中华财税网北京10/10/2002信息】 今天,“诚信”成为全国各大财经媒体使
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当前市场所存在的严重的信用危机。纵然,这
其中有诸如安然倒闭以及环球电讯破产等国际事件的影响,但从根本上讲,多年来国
内市场所暴露出来的越来越多的问题才是这场信用危机的源头。尤其是近年来上市公
司频频暴出丑闻,从郑百文到银广夏,从亿安科技到蓝田股份,漂亮的报表身后却掩
蘸着糟糕的业绩,使广大投资者深刻地理解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现实含义。由于
投资者,特别是广大中小投资者,绝大多数尚不具备专业财务知识,难以透过公开信
息发现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实质,仅仅依据上市公司给出的盈利指标能做出投资决策,
结果可想而知。如何有效鉴别上市公司盈利质量,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已经成
为目前财务界的重要课题。
一、盈利能力与盈利质量:投资者的误区
首先我们必须分清两个概念,即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在此,我们暂且定义如下:
盈利能力,是指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以利润表所列示的公司各项财务数据为基
本依据,通过一系列财务指标的计算分析得到,反映公司在一定时期内获取利润的数
量多少的一种评价结果。盈利能力仅能给人以量的描述。
盈利质量,是指在传统盈利能力评价基础上,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对公司盈利
指标进行进一步修正和检验,对公司盈利状况多视角、全方位综合分析得到的反映公
司该时期获取利润的质显好坏的一种评价结果。盈利质量注重给人以质的揭示。
盈利能力与盈利质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量是质的前提,质是量的基石。广大
中小投资者的误区就在于混淆了以上两个不同的概念,多数依据上市公司利润表财务
数据来评价其盈利状况,很可能将虚增的收益计算在内,只看到了表象,却忽视了其
内在实质--盈利的“含金量。”
二、单一的权责发生制基础:当前研究评判标准的不足之处
我们知道,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下,收入的确认原则是(以商品销售为例):企业已
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
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出售的商品实施控制;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
入企业;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很多上市公司在并不能全部满足以上条
件甚至不能满足任何以上条件的情况下就确认收入。这样,利润表中的各项正指标就
被人为做大,虚构了利润,以这些财务数据计算所得的企业盈利能力自然也被扭曲了。
比如,一家公司为了将利润做大可以向关联企业做一笔假销售,同时记入“主营业务
收入”和“应收账款”科目。此项所谓“交易”,商品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都未转
移,企业仍对商品实施控制,并且相关收益也无法流入企业。按照收入确认的原则,
该交易事项本不能确认收入,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样的收入往往被企业确认,
并且不被所谓独立审计所揭示,从而被堂而皇之地计入利润表中。而广大中小投资者
绝大多数对此是没有鉴别能力的,他们认为利润表中的盈利指标就是可以实现的收益,
这就是所谓的盈利能力。这些投资者看重每股收益,看重净资产收益率,却忽视了一
个问题:利润表所列示的收入都能实现吗?或者说都能转化成现金吗?如果不能,或
者有相当部分不能,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就没有意义,或者说不能作为投
资决策的参考。这就是权责发生制基础一个最大的不足之处。盈利指标容易被人为操
纵,而且验证的难度比较大。
三、收付实现制的修正作用:现金流量表分析的优势
如何鉴别盈利质量?鉴别的基础是什么?鉴别方法可能多种多祥,不一而足。我
们的思路是,在分析特定公司盈利质量时,对盈利指标的计算以收付实现制代替权责
发生制作为基础,将计算结果与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计算出的盈利指标相对比,对差
别较大的项目,区别具体情况,做进一步分析。可能有投资者会提出疑问:使用收付
实现制作为基础有何道理?收付实现制下计算的盈利指标一定比权责发生制下计算的
盈利指标客观吗?首先,不论采用收付实现制还是权责发生制作为计算盈利指标的基
础都不能改变交易本身,不同的基础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衡量交易的经济结果。我们采
用收付实现制作为计算基础只是从另一个角度对权责发生制下计算出的盈利指标进行
修正和检验,而不是要否定权责发生制的合理性和客观性。再者,采用收付实现制作
为计算基础来修正是权责发生制基础的不足之处和当前市场的信用状况综合作用的必
然结果。一种表现是以高额应收账款支撑利润。如银广夏,2000年公司利润大幅增长
达到2.9亿元,但应收账款更是增加了3.15亿,而同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增加了不
到1.6亿元。另一种表现是应收账款回收难度大,排除本身就是虚记的应收账数外,
实际销售形成的应收账款回收率,据有关机构测算,不足65%。问题是使用什么样的
具体方法来鉴别公司盈利质量更有效呢?这就是现金流量表分析,它的优势在于:
1.现金存量的增减以及现金流量的流向均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既避免了权责
发生制的不足,又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项目相互联系,可以相互验证。
2.以现金流量作为数据来源,更加保守,风险小。
3.现金存量相比其他资产存在方式更容易核查和验证。
4.现金流量比利润更能说明公司的偿债能力和综合财务管理能力。
四、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粉饰业绩的常用手段
1.利用应收账款虚增主营业务收入。如郑百文1997年度主营业务收入有10%(约
7.4亿)以上是通过应收账款方式虚增得到的。
2.打销售收入确认的时间差,提前确认本应属于以后年度的收入。如闽东公司
与冠顺公司合建的闽东大厦1997年底已经销售但尚未最终决算,本不应确认收入。但
双方经协商确认了闽东公司该年度预分配利润251万元,是公司当年利润总额的2.09
倍。
3.以非主营业务利润弥补主营业务专损。如ST猴王1997年将原值不足3500万元
的房屋以高达2000万元的年租金租给集团,1998年该公司其他业务利润高达1833.56
万元,占利润总额的40.86%。
4.虚减费用,以虚增利润。如蓝田股份2000年在中央电视台投放的巨额广告费
是由蓝田集团支付的,而且蓝田股份经集团销售渠道销售商品不足其销售总额的2%,
这样,蓝田股份的广告支出就由集团代摊,上市公司虚减了费用。
五、鉴别真伪的有效途径:现金流量表分析的常用指标和方法
针对上市公司存在的以上主要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基于现金流量表分析的鉴别方
法:
1.直接阅续。仔细阅读现金流量表的各个项目,尤其注意与经营有关的现金流
入和流出项目,并注意和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相关项目对照、验证,必要时可做一些
计算。比如,按照蓝天股份现金流量表中“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一栏
所列示的金额计算,该公司职工平均每月收入仅144.5元,2001年上半年人均月收入
为185元。如此低的收入水平,对于“盈利能力”一向优异的蓝田股份而言,是不合
情理的。再比如,中国嘉陵2001年中期报告显示该公司报告期内“经营活动现金流入”
合计为22.14亿,其中“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一项就达9.58亿,占合
计数的43.27%;“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合计为20.85亿,其中“支付其他与经营活
动有关的现金”一项就达12.47亿,占合计数的59.80%。如此巨大的数额,有没有
给予详细的说明,就应引起投资者的关注。
2.结构分析。结构分析就是比较各项目占项目合计总额的比例关系。一般地讲,
对于工商企业“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流入”应当占现金流入总额的绝大部分;“销
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应占“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流入”的绝大部分;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与“支付给职工和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两项之和
应占“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流出“的绝大部分;经营现金净流量应为正。在分析过
程中,投资者可能会发现各种异常情况,应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分析、判断。比如,
有些公司可能现金净流量为正,但经营现金净流量却是负值,这就可能是通过借款等
手段来弥补经营性亏损造成的资金不足。投资这样的公司就要当心了!再比如,有些
公司可能会出现“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占“与经营有关的现金流入”比
例很小,说明公司可能存在用非主营业务利润弥补主营业务亏损的情况。
3、指标分析。目前为止,我们认为指标分析可能是相比之下员有效的分析工具
了,但前提是,指标的设定要有针对性。在此,针对前面授到的几种上市公司常用的
造假手段,我们向大家推荐以下几个经过实践检验,比较有效的指标:
净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平均净资产。该指标是对净资产收益率的
有效补充,它更注重现金概念,更为保守,也更真实可靠。对付那些提前确认收入的
公司,该指标非常有效。通过对比净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现金回收率,问题就会明显
地暴露出来。
主营业务收现率=销售商品、提供劳动收到的现金/主营业务收入。前面我们已
经谈到,上市公司利用应收账款虚增收入的现象普遍存在。该指标正是为了检验收益
质量而设置的,用来分析主营业务收入有多大比例转换成了现金,又有多少以应收账
款的形式存在。
非主营业务现金流人比=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流入/经营活动现金流入。
“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流入”反映诸如租金收入等非主要经营收入,如果该指
标数值较大,就说明企业的主要现金流入并不全部来源于主营业务收入,可能存在用
非主营业务收入弥补主营业务亏损的情况。
现金毛利率=经营现金净流量/经营现金流入。该指标同净资产现金回收率一样,
更注重现金概念。对于通过夸大利润率的现象,该指标可以立即识破。比如银广夏声
称产品的毛利率可以高达70%以上,但由于这些产品并未带来真正的现金流入。因此
在现金毛利率面前原形毕露。但是,应当提请投资者注意的是,对于特殊行业,尤其
是一次大规模投资,分期回收现金的行业,如房地产、公共设施建设等公司,应将多
期数值加总作为分子、分母项,这样才能够全面考核公司的业绩。
诚然,业绩是上市公司永恒的主题。但投资者希望看到的是优质而可靠的业绩。
当你阅读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时,定要牢固树立“现金为王”的观念,掌握现金流量
表的分析技巧,不使决策误入歧途,从而更好地捍卫自己的权利。(ai2002091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