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的若干问题解答(上)
录入时间:2002-08-06
【中华财税网北京08/06/2002信息】 2001年11月9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
计准则--固定资产》(以下简称固定资产准则),要求股份有限公司自2002年1月1日起
施行,并鼓励其他企业施行。现就该准则涉及的有关问题解答如下:
问:固定资产准则主要规范了哪些内容?
答:固定资产准则主要规范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1、固定资产的基本内容,包括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具体包
括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初始计量、折旧、后续支出、减值、处置等内容。
2、固定资产准则不涉及的内容:(1)企业合并中所取得的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2)经济林木和产役畜等与农业活动有关的生物资产。
问:如何理解固定资产的定义?
答:固定资产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指同时具有以下特征的有形资产:(1)为生
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2)使用年限超过一年;(3)单位价值
较高。
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固定资产的最基本特征是,企业持有固定资产的目的是为
了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不是直接用于出售。这一特征就使固定
资产明显区别于库存商品等流动资产。企业持有无形资产的目的也是为了生产商品、
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但是,无形资产没有实物形态,而固定资产通常却表现
为机器、机械、房屋建筑物、运输工具等实物形态,所以,无形资产不属于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准则在强调持有固定资产的目的和具有实物形态这两个特征外,还强调固定
资产的使用年限超过一年和单位价值较高这两个特征。
问:固定资产准则为什么不规定具体的固定资产价值判断标准?
答:固定资产的定义只给出“单位价值较高”,而没有规定具体的固定资产价值
判断标准。关于这一问题,在制定固定资产准则的过程中,准则委员会曾广泛地征求
过有关方面的意见。从反馈情况看,主要有两种意见:(1)在固定资产准则中应明确
地给出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其理由主要在于:给出具体的固定资产价值判断标
准,是我国会计制度的一贯作法,有利于实务操作;此外,如果固定资产准则不给出
具体的价值判断标准,而完全交由企业自己判断,某些企业有可能出于操控损益的目
的,将本来用于商品生产、劳务提供或经营管理目的的低值易耗品列入固定资产进行
核算,既不利于企业对实物资产的管理和核算,也影响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2)在固定资产准则中没有必要给出具体的价值判断标准。其理由主要在于:不同行
业的企业以及同行业的不同企业,其经营方式、资产规模及其资产管理方式往往存在
较大差别,强制要求所有企业执行同样的固定资产价值判断标准(比如,单位价值
2000元以上),既不切合实际,也不利于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固定资产信息;此外,会
计准则不规定具体的固定资产价值判断标准,既符合国际会计惯例,也符合我国会计
改革的基本思路。固定资产准则采纳了以上第二种意见。实务中,企业可根据不同固
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结合本企业的经营管理特点,具体确定固定资产的价值判
断标准。
问:如何理解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
答:固定资产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在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才能加以确认:
1、该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资产最为重要的特征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如果某一项目预期不能给企
业带来经济利益,就不能确认为企业的资产。固定资产是企业一项重要的资产,因此,
对固定资产的确认,关键是需要判断其所包含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如果
某一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不是很可能流入企业,那么,即使其满足固定资产确认
的其他条件,企业也不应将其确认为固定资产;如果某一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
可能流人企业,并同时满足固定资产确认的其他条件,那么,企业应将其确认为固定
资产。
在实务中,判断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主要是依据与该
固定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到了企业。其中,与固定资产所有权相关
的风险是指,由于经营情况变化造成的相关收益的变动,以及由于资产闲置、技术陈
旧等原因造成的损失;与固定资产所有权相关的报酬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直
接使用该资产而获得的经济利益,以及处置该资产所实现的收益等。通常,取得固定
资产的所有权是判断与固定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转移到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志。
凡是所有权已属于企业,无论企业是否收到或持有该固定资产,均应作为企业的固定
资产;反之,如果没有取得所有权,即使存放在企业,也不能作为企业的固定资产。
有时,企业虽然不能取得固定资产的所有权,但是,与固定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
报酬实质上已转移给企业,此时,企业能够控制该项固定资产所包含的经济利益流入
企业。比如,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企业虽然不拥有固定资产的所有权,但与固定资产
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实质上已转移到企业(承租方),此时,企业能够控制该固定
资产所包含的经济利益,因此,符合固定资产确认的第一个条件。
2、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是资产确认的一项基本条件。固定资产作为企业资产的重
要组成部分,要予以确认,其为取得该固定资产而发生的支出也必须能够确切地计量
或合理地估计。如果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并同时满足其他确认条件,就
可以在会计报表中加以确认;否则,企业不应加以确认。
企业在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有时需要根据所获得的最新资料,对固定资产的成
本进行合理的估计。比如,企业对于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固定资产,在尚未办理
竣工决算时,需要根据工程预算、工程造价或者工程实际发生的成本等资料,按暂估
价值确定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待办理了竣工决算手续后再作调整。
问:特殊情况下的固定资产如何确认?
答:固定资产准则在规范了一般情况下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后,还对特殊情况下
的固定资产确认作了规范。这里的特殊情况主要是指企业购置的环保设备和安全设备、
一整体固定资产的各组成部分两种情况。
1、对于企业购置的某些设备,有可能符合固定资产的定义,同时其成本也能够
可靠地计量,但是,它的使用却不能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而是有助于企业从相
关资产获得经济利益,或者将减少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对于这类设备,固定资
产准则要求企业应将其确认为固定资产。如为净化环境或者满足国家有关排污标准的
需要,企业专门购置的环保设备。这些设备的使用虽然不会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
益,却有助于企业提高对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能力,有利于净化环境,企业为此
将减少未来由于污染环境而需要支付的环境净化费或者罚款,所以企业应将这些设备
确认为固定资产。同样的道理,企业购置的各种安全设备,如企业的各种消防设备、
救护车等,也应确认为企业的固定资产。但是,这类资产所确认的价值与相关资产的
账面价值之和不能超过这两类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总额。
2、构成一整体固定资产的各组成部分,如果各自具有不同的使用寿命或者以不
同的方式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从而适用不同的折旧率或者折旧方法,此时,该各组
成部分实际上是以独立的方式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因此,企业应将其各组成部分单
独确认为固定资产。例如,飞机的引擎,如果其与飞机具有不同的使用寿命,从而适
用不同的折旧率或折旧方法,则企业应将其单独确认为固定资产。
问:固定资产的折旧范围是什么?
答:固定资产准则规定,除以下情况外,企业应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1)
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2)按照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
与《企业会计制度》相比较,固定资产准则扩大了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范围,将
以前不计提折旧的“未使用、不需用的固定资产”也纳入折旧计提范围。固定资产准
则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调整。理由在于:企业对未使用、不需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有
利于促使企业充分利用固定资产,提高经济效益。
问:预计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应考虑哪些因素?
答:固定资产准则规定,企业在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时,主要应考虑下列因
素:
(1)该资产的预计生产能力或实物产量;(2)该资产的有形损耗,如设备使用中发
生磨损,房屋建筑物受到自然侵蚀等;(3)该资产的无形损耗,如因新技术的出现而
使现有的资产技术水平相对陈旧、市场需求变化使产品过时等;(4)有关资产使用的
法律或者类似的限制。如对于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按租赁合同的规定,能够合理确
定租赁期届满时将会取得租赁资产所有权的,应当在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内计提折
旧;如果无法合理确定租赁期届满时能够取得租赁资产所有权的,应当在租赁期与租
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两者中较短的期间内计提折旧。
一般情况下,不同的固定资产性质不同、使用方式各异,其使用寿命有所不同。
在固定资产准则发布以前,我国对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的确定方法有两种:一是对
于股份有限公司,预计使用寿命由企业根据资产性质和具体使用情况,自主确定;二
是对非股份有限公司,预计使用寿命由财务制度规定,企业在规定的区间范围内自己
确定。在制定固定资产准则时,考虑到影响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的因素较多,比如,
使用强度、空气污染程度、空气湿润度、冷热变化幅度等,如果统一规定固定资产的
使用寿命,则难免过于主观,不切实际。为此,固定资产准则要求企业根据自身的具
体情况,合理地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具体到某一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企
业应在考虑上述因素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固定资产的性质、消耗方式、所处环境等因
素,作出职业判断。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对于同样的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应具有
相同的预期。
问:为什么需要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
答:在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其所处的经济环境、技术环境以及其他环境有可能
与预计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时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固定资产使用强度比正常情况大
大加强,致使固定资产实际使用寿命大大缩短;融资租赁合同对租赁期作了新的调整,
等等。此时,如果不对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进行调整,原先确定的固定资产使用寿
命必然不能反映出其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的期间,据此提供的会计信息就很可能是不
真实的,进而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恰当的经济决策。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企业应
定期对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进行复核,如果固定资产使用寿命的预期数与原先的估
计数有重大差异,则应当相应调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会计
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类似地,企业也应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进行定期复核。如果固定资产给企业带
来经济利益的方式发生变化,企业也应相应变更折旧方法。例如,某一企业以前年度
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此次年度复核中发现,与该固定资产相关的技术
发生很大变化,年限平均法已很难反映该项固定资产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方式,因
此,决定改年限平均法为加速折旧法。此时,如果不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进行调整,
原先确定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必然不能反映出其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的方式,据此提
供的会计信息就很可能是不真实的,进而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恰当的经济决策。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企业应定期复核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如果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
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则应当相应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并按照《企业
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问: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应如何核算?
答: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为了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要,或者为维护或提
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往往需要对现有固定资产进行维护、改建、扩建或者改良。
如果这项支出增强了固定资产获取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提高了固定资产的性能,如
延长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使产品质量实质性提高或使产品成本实质性降低,即,
使可能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超过了原先的估计,则应将该后续支出计入固定资产的账
面价值;否则,应将这些后续支出予以费用化,计入发生当期的损益。
1、资本化的后续支出。
企业通过对厂房进行改建、扩建而使其更加坚固耐用,延长了厂房等固定资产的
使用寿命;企业通过对设备的改建,提高了其单位时间内产品的产出数量,提高了机
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生产能力;企业通过对车床的改良,大大提高了其生产产品的精
确度,实现了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等;企业通过对生产线的改良,促使其大大降低了
产品的成本,提高了企业产品的价格竞争力等,通常都表明后续支出提高了固定资产
原定的创利能力。此时,应将后续支出予以资本化。在将后续支出予以资本化时,后
续支出的计入,不应导致计入后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超过其可收回金额。
2、费用化的后续支出。
如果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不符合资本化的条件,则应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不再通过预提或者待摊的方式进行核算。固定资产大修理、中小修理等维护性支出,
通常就属于这种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与《企业会计制度》相比较,固定资产准则对固定资产后续支出
的会计处理规定有所改变。固定资产准则不再将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简单地划分为固
定资产改扩建、固定资产改良、固定资产大修理、固定资产中小修理,而是注重后续
支出的经济实质。改变的理由在于: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是否应予以资本化,不能只
注重后续支出的形式,还应关注其经济实质;如果这些后续支出不能提高相关固定资
产原先预计的创利能力,则依据资产的确认条件,就不能将其予以资本化,增加固定
资产的账面价值。
问:什么是固定资产减值?
答:固定资产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减值是指,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
价值。其中,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
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销售净价是指,
资产的销售价格减去处置资产所发生的相关税费后的余额。
问:判断固定资产是否发生减值的迹象有哪些?
答:固定资产准则规定,企业应当于期末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如发现存在下列
情况,应当计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以确定资产是否已经发生减值:
(1)固定资产市价大幅度下跌,其跌幅大大高于因时间椎移或正常使用而预计的
下跌,并且预计在近期内不可能恢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产的市场价格是其价值的最为直观的表现形式。如果某一
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大幅度下跌,并且预期在近期内不可能恢复,那么,这一固定资
产就有可能发生了减值。
(2)企业所处经营环境,如技术、市场、经济或法律环境,或者产品营销市场在
当期发生或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并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总是依赖于一定的经营环境,当企业
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将对企业固定资产产生重大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负面影
响时,企业应判断固定资产是否发生减值。
(3)同期市场利率等大幅度提高,进而很可能影响企业计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
额的折现率,并导致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
判断固定资产是否减值主要是比较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是否高于固定资产可收回金
额。如果运用未来现金流量来计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则固定资产的未来现金流
量与折现率将影响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如果以同期市场利率等作为计算固定资产
可收回金额的折现率,则同期市场利率等的提高将降低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当同
期市场利率大幅度提高,则表明以此计算的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将大幅度降低,从
而表明固定资产有可能发生减值。
(4)固定资产陈旧过时或发生实体损坏。
固定资产陈旧过时或者发生实体损坏,将大大影响固定资产的生产能力,如生产
出大量不合格产品等,从而降低固定资产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进而表明其可收
回金额将降低,此时,固定资产就有可能发生了减值。
(5)固定资产预计使用方式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如企业计划终止或重组该资产所
属的经营业务、提前处置资产等情形,从而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
(6)其他有可能表明资产已发生减值的情况。
此外,企业在运用上述减值迹象判断固定资产是否发生减值时,除应根据上述迹
象进行判断外,还应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其他相关情况,作出职业
判断。(ai2002071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