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00年CPA考试考生应试时失误点的分析--《审计》
录入时间:2002-07-16
【中华财税网北京07/16/2002信息】 2000年《审计》试题,总体说来,难度不
大,在五门科目的考试中,《审计》科目的考试成绩最好,合格率最高,达到了
20.14%,为五门之冠,创历史纪录。分析起来,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在以往历
年的考试中,《审计》积累下来的未通过的人员较多,“积多年之考经”,集中力量
“对付”一门是比较容易突破的。不少“老考生”基本摸清了命题人的“小旯旯”、
“绕绕弯”,客观题中类似过去的“陷井”较少,没有使用双重否定来误导考生,也
没有先用一个错误的表述再加一个肯定的说明等“文字游戏”来“坑害”考生,因此,
在37道客观题中,得分率较高。在主观题中,简答题也相对比较容易,四道简答题共
20分,都是诸如审计证据、内部控制评价、银行存款审计程序、审计报告日期的确定
等,只要掌握了审计基本理论,就应该能答出来。这两部分加起来是41道题、57分,
只要读了书,掌握了基本知识的技能,就应该能得到45分左右。如果在主观题综合题
的最后两道题中,稍加努力,那怕是只做对了一半,也能顺利通过。总体说来,2000
年《审计》这门课,相当一部分考生考得较好,考出了应有的水平。
没有被通过的考生,其主要失误是在主观题的两道综合题中。这两道题是32分,
比重也是相当大的,即使前面的客观题加问答题做得较好,如果在这两道题中严重失
误,也是难于通过的。
按一般规律而言,综合题涉及多个知识点,并且各个知识点的关联度较高,通过
做题,考核考生在掌握每个知识点的同时,是否还具有融会贯通的综合分析和综合运
用的能力;同时,为了培养考生的分析、综合、筛选、评价等职业判断能力,命题人
往往会在综合题中,给予许多信息资料,阅读量较大,有的信息是不相关的,这就要
求考生能够从题目供给的信息中,挖掘出有用的资料,从而才能解开做题的难点。这
就是命题的规律,也是考生容易陷入的误区。不仅《审计》这一门是如此,几乎所有
的考试命题,都会是这样的。
第一道综合题是12分,题目是“老题目”:即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如何发表审计
意见。而核心问题是如何把握重要性原则。命题人给考生提供了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
四种情况,让考生就这四种情况发表审计意见,并写出相应的说明段。从考生答题的
情况看,审计意见一般都能正确回答,问题发生在后半部分,说明段编制得不够水平。
主要表现为两种:一是编写的说明段,不能说明问题,所写的理由不充分,大多数考
生没有能够指出N公司拒绝调整所产生的影响或审计范围受到重大限制的原因;二是
由于会计知识掌握不够而不能正确计算。因此,在整个《审计》试题的答题中,这道
题在绝大多数考生中是得分是最低的,好一点的,也只得了三、四分,丢分太多。
第二道综合题是20分,比重很大。但我看,这道题与其说考《审计》,不如说是
考《会计》。题目有两点要求:第一,针对提供的五个情况,提出调整建议,并做出
调整分录;第二,根据审计调整建议,编制试算平衡表。如果对股份制会计制度不熟
悉,不可能提出完整、正确的调整建议;如果没有扎实的会计实务基本功,试算平衡
表也是做不出来的。在编制平衡试算表时,许多考生没有从审定前金额过到报表反映
数一栏;许多考生对基本报表的勾稽关系搞不清,如利润试算平衡表中未分配利润的
调整数应与资产负债表试算平衡表中未分配利润调整金额栏数字一致,但绝大多数考
生忽视了这一勾稽关系。如果注意了这一点,即使数字错误,只要勾稽关系正确,也
可得一半分值。可惜,大多数都把这部分的分数给丢掉了。
《审计》主要是程序性的,《会计》才是实质性的。搞审计而不懂会计,那是不
可能做好审计的。与实际工作一样,如果你的审计对象会计基础工作搞得很好,你的
审计也会搞得顺当;如果你的客户会计工作一塌糊涂,那你最好宁可不做,也千万别
去接受这样的客户。大概这次命题人也就是出于这样的思考而出的这道题,这也是
2001年考《审计》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当然,《会计》与《审计》,从工作上说是两项工作,从知识上说是两门学问。
会计工作的责任不能让审计人员去承担,会计知识也不能替代审计知识。但在考场上,
可不是这样,题没有做对,就没有分,这是考场上的“硬道理”。
相信2001年的《审计》会考得更好,因为这门“手艺”毕竟是我们CPA的“看家
本领”,没有一个想从事CPA事业的人,而不愿掌握审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