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00年CPA考试考生应试时失误点的分析--《会计》
录入时间:2002-07-16
【中华财税网北京07/16/2002信息】 回顾2000年CPA考试情况,总的说来,考
生的成绩不错,属于中间偏上,但也有一些不应该的失误。总结一下过去的经验和教
训,也许对2001年的考试取得好成绩,会有所帮助。讲的一些看法,不一定正确,仅
供参考。
首先谈谈2000年在《会计》这门科目中,考生有哪些失误。
2000年《会计》试题,总体说来,有一定难度,其难度主要表现在对基本的会计
知识特别是一些新的知识和业务处理特别是一些关键性业务事项的判断能力要求较高。
但对于一个从事CPA行业的专业人士来说,《会计》试题所包含的内容,都属于应该
具备的基本的要求,并非过份,没有偏题、怪题。
《会计》试题共41题,题数不多,题量较大。其中,客观题35题,占总题数的
85%,但其分数为45分,占总分数的45%;主观题仅6题,但其分数为55分,占到一半
以上。所以,真正体现考出水平的,应当在主观题的答题上,而考生的失误也主要发
生在主观题上。
客观题中的“单选”、“多选”、“判断”,没有太大的难度,80%是应当比较
容易的得分点,那就是说应当取得36分左右的成绩。但应试结果,达到这种分数的应
试生人数没有超过半数。我想,这部分题没有做好,主要是考试前对指定教材没有复
习好,书没有读好、读通,复习没有到家。部分考生在是非题中受了“倒扣分”的影
响,少数是多选题没有全选对。总之,吸取教训,2001年要努力读书,要认真领会书
中的精神,当然也有的属于记忆力的问题,重要的概念是需要记忆的,但那不是死背
硬记,而是要领会原理才能记得住。
主观题虽然只有六道题,但却是测验专业基本知识和专业判断能力的重要标志,
考生失败的关键也就在这六题中。总计算起来这两道大题是55分,如果能拿到一半--
28分,或者再少一点--24分,那也就过关了,但阅卷结果,在主观题中能拿到一半分
数的考生,不到10%。事实证明不是题目出难了,而确实是考生水平问题。
第四道大题是计算题,属主观题。
其中,第2小题,要求计算应计提的折旧和由于会计估计变更对年度所得税费用
及净利润的影响额,编制差错更正的会计分录。这个题目,大部分考生答得都是比较
正确的,得到满分的超过半数。
失误最多的是在其他三个小题中,而这三个小题共19分,几乎占总分的1/5。
计算题的第一小题本来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题目,但考生的错误率却很高,这是出
乎意外的情况。这道题的要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根据设定的五笔外币业务,编制
相应的会计分录;第二部分是计算本期发生的汇兑损益并确认相应的费用。看来这是
一个非常简单的题目。第一部分会计分录大多做对了,但第二部分绝大部分考生都做
错了,即汇兑损益的计算和费用的确认不准确。关键在于勿视了在建工程产生的汇兑
损益不应计入当期汇兑损益,而应计入在建工程。
计算题的第三小题,是两家股份有限公司(A、B)债务清偿的有关会计处理。B
公司用产品和设备及所纳增值税抵偿B公司的债务。看来是比较简单,但命题人在这
里设了一个“陷井”,即考生应事先弄清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应按何种会计方法进
行处理。这个题目的关键是首先要弄明白债务重组有哪些前提。根据有关规定,债务
重组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债权人对债务人作出让步,才属于债务重组;否则,只能按以
非现金抵偿债务的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但考试中,绝大多数考生恰恰勿视了这一
前提,跳进了命题人设下的“陷井”,题目供给的相关条件,债权人并未作出让步,
但考生却按债务重组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因而丢了分,而这道题是6分,多可惜!
计算题的第四小题,主要是A公司对所控股的B公司因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而造成A
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价值和股权投资差额的改变应作的会计处理。A公司于1998年投资B
公司成为B公司的母公司,B公司1999年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并追溯调整,影响母公司长
期投资权价值和股权投资差额。考生在处理A公司投资B公司时的会计处理和当年度投
资收益的确认都比较清楚。但对于由于B公司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时对A公司长期投资价
值的影响,即属于股权投资时已经存在的减损应确认为A公司的股权投资差额,属于
股权投后产生的损益应确认为A公司当年度的损益,绝大多数考生答不出来,尤其是
对如何计算股权投资差额几乎没有一个人答得对,说明考生对这一方面根本没有理解。
上述三个计算题的失误,说明四点:第一,复习不够;第二,粗心大意,第三,
理解不深;第四,水平不行。
再看综合题。总共只有两题,但占了31分,即两道题目占了全部《会计》考试分
数的三分之一。这在过去考试的经验教训都是有的。考试能不能过?水平的高低?综
合题上显本事。
第一道综合题是重中之重,18分,一道题应几乎占了《会计》考试总分的五分之
一。它是新发布的十个会计准则中有关或有事项及关联交易准则的具体运用。考试结
果,许多考生在这个题上交了“白卷”,好一点的也只得了一分、二分,没有一个全
答对的。说明考生对这两项准则的理解,差距太大。这道题目列了六项或有事项。其
中难点有(3)、(5)、(6)。错误主要发生在:第一,分不清哪些属于关联交易、
哪些属于或有事项;第二,搞不清或有事项的确认不同情况应如何区别对待;第三,
在确认或有事项时,不知道在确认相应费用的同时,应当确认相应的负债;第四,对
有关或有事项的披露掌握不准,不知道哪些或有事项应当披露,哪些或有事项可以不
予披露;第五,在某一事项存在多种可能性时,连最基本的专业判断也无法作出。这
说明,对新会计准则根本就没有掌握,或者读了也之后也不什了了,一遇到实际情况
就茫茫然不知所以然。
第二道综合题是13分,比重也不小。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这几乎是年年都会命
题的内容,复习或者参加什么辅导班,老师都会讲的。然而,考生的成绩并不理想,
大多数只夺得三分之一的分数,即四、五分。2000年有关合并会计报表与往年的不同
点在于报表的合并过程中,增加了由于母子公司的内部交易产生的存货计提了跌价准
备应如何抵销的内容。“计提四项准备”,这是当年证券市场中影响上市公司利润的
一项新出台的会计政策,是当年的热点,增加这方面的内容是在命题人的意想之中,
可却超出考生的意料之外。按照会计一般常识,存货跌价准备与应收账款所计提的坏
账准备是完全类似的,属同一原理。即使存货跌价准备是新出台的政策,也完全可以
按照坏账准备的会计处理方法的同一原理去处理,将内部交易存货中的跌价准备予以
抵销。但绝大多数考生没有这样做,大概会计人员老实惯了,没有记住的就不会以此
类推。还有的一些本来十分明显的内部交易项目,也没有完整地抵销。如母公司的长
期股权与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内部销售的固定资产未实现利润等等,也都未作抵销。
这说明,虽然是老题目,但有新内容,而且新内容往往是答题的重点。看题要看清,
每年要考的内容,绝对不会简单重复。读题时要搞清拿到的“老题目”,与当年似曾
相识的题目有哪些不同?这样就不容易陷入命题人设下的“陷井”,从容不迫地拿下
满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