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制度讲解: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录入时间:2001-10-11
【中华财税网北京10/11/2001信息】 会计核算对象的确定、会计方法的选择、
会计数据的搜集等,都以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为依据。兹分述如下。
1.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交易或事项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
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以上规定为会计人员在日常的会计核算中对各项交易或事项作出正确判断、对会
计处理方法和会计处理程序作出正确选择提供了依据。
首先,明确以上基本前提,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在
会计核算工作中,只有那些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才能加以确认和
计量,那些不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则不能加以确认和计量。会计
核算工作中通常所讲的资产、负债的确认,收入的取得,费用的发生,都是针对特定
会计主体而言的。
其次,明确以上基本前提,才能把握会计处理的立场。企业作为一个会计主体,
对外销售商品时(不涉及税金),一方面形成一笔收入,同时增加一笔资产或者减少
一笔负债,而不是相反;采购材料时,一方面导致现金减少、存货增加,或者债务增
加、存货增加,而不是相反。
最后,明确以上基本前提,将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经济活动
区分开来。无论是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还是会计主体所有者的经济活动,都最终影
响所有者的经济利益,但是,会计核算工作只涉及会计主体范围内的经济活动。为了
真实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必须将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
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
需要注意的是,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
主体,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在企业集团的情况下,母子公司虽然是不
同的法律主体,但是,为了全面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就
有必要将这个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
2.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在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的选择上有很大差别。一般情况下,
应当假定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
业务。明确这个基本前提,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例
如,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固定资产可以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发挥作用,如果可以判断企
业会持续经营,就可以假定企业的固定资产会在持续进行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发挥
作用,并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固定资产就可以根据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采用折旧
的方法,将历史成本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或相关产品的成本中。如果判断企业不会持
续经营,固定资产就不应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按期计提折旧。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企业都存在破产、清算的风险,如果可以判断企业不会持续
经营,就应当改变会计核算的原则和方法,并在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作相应披露。
3.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期间
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
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称为会计中期。
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
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会计报告,从而及时向各方面提供
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明确会计分期这个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对会计核算有着重要影响。由于会计分期,
才产生了当期与其他期间的差别,从而出现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才使不
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递延、预提、待摊等会
计处理方法。
4.企业的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
的企业,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
为人民币。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之所以选择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是由货币的本身属性决定的。
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
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特点。其他的计量单位,如重量、长度、容积、台、件等,
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无法在量上进行比较,不便于实物管理和
会计计量。所以,为全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收支等情况,会计核算就选择了
货币作为计量单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