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财税网北京08/10/2001信息】 资产的定义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给资产所下的定义是:“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
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会计上的资产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资产是一种经济资源。作为一种经济资源,资产是可以作为要素投入到生
产经营中去的。这一特征,就把资产同一些已经不能作为生产经营要素的耗费项目区
别开来了,如企业向社会提供的各种赞助、捐赠,就不能作为资产对待,而只能是一
项营业外支出。
第二、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形成的。资产的成因是资产存在和计价的基
础,交易的发生才使资产有了可靠的计量依据,所以会计上所界定的资产是由过去的
交易、事项形成的,未来的、尚未发生的事项的可能后果不能确认为资产。如法律合
同项下的权利,虽然也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但在未实际履行前,是不能将
其作为一项资产来反映的。
第三、资产是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在这里,所谓拥有是指该项资产的法定所有
权属于本企业;所谓控制是指虽然本企业并不拥有该项资产的所有权,但是该项资产
上的收益和风险已经由本企业所承担,例如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把企业虽不拥有、
但实际行使控制权的资产纳入会计核算的范畴,反映了客观经济的实质,是实质重于
形式原则的具体体现。
第四、资产应该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是
资产的最本质的特征,因为经济资源的本质属性就是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按此
标准,已经陈旧毁损的实物资产、已经无望收回的债权等,都不能作为资产来核算和
呈报。
资产的分类
会计上,资产是按照流动性来进行分类的,资产的流动性,是指资产周转、变现
的能力。按此标准,资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
资产的流动性反映的是资产的变现能力,实际上反映的是企业的支付能力,企业资产
的流动性越好,变现能力就越强,支付能力也就越强,这是一个正相关的链条。
资产如按其存在状态的不同形式进行划分,就能较好地解释各种资产的属性。资
产按其不同的存在形式,可分为实物资产和权利资产。实物资产泛指一切具有实物形
态的经济资源,例如现金、各种存款、库存商品、建筑物、机器设备、原材料、产成
品等等。权利资产是指能用货币计量的权利资源,会计主体通过行使权利能带来经济
利益。权利资产按权利的表现形式,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债权资产、股权资产和受益权
资产。债权资产是指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或让渡资金使用权而取得的对其他主体的
债的请求权,如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债券投资等;股权资产是指企业因购买股票、
股份而形成的投资权益,如股权投资;受益权资产则是特指企业基于过去付出的代价
而享有的利益,如预缴保险费取得的保险利益(这就是会计上的“待摊费用”),再如
企业开发专利技术取得的知识产权(会计上反映为无形资产),也是一种受益权。
由此可见,会计上对资产的定义是非常严格的,与通常意义上的资产有所不同:
(1)是资产的东西不一定是财产物资,如待摊费用。(2)是财产物资不一定就是会计上
的资产,如已提完折旧但仍在使用的设备,虽是财产物资,但却不是会计上的资产,
因为过去的交易记录已通过折旧的形式全部冲销完毕,在会计中不再有该项资产的记
录,也就不是会计信息系统中的资产。(3)资产不一定是有形的、具有实物形态的,
如商标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
资产的解读
资产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对投资者和债权人等企业利益相关的集团来说,判断企业资产的状况就显得非常重要。
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载体是会计报表,人们对企业资产状况的了解也主要是通过
阅读会计报表来达到的。但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必须了解会计特有的游戏规则,否则
对企业资产状况的判断就会出现偏差。
第一、要注意表外资产。在会计报表中,只有符合资产的定义、并能够可靠地计
量的资产,才能够进入会计信息的处理系统,最终以资产负债表为载体披露出来。但
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却有许多实实在在的资源,因为严格的资产定义而被排除在会
计信息系统之外,所以在资产负债表中所反映的资产实际上只是企业资产的一部分,
我们称为是表内资产,还有一部分是不能进入资产负债表的,我们称之为是表外资产。
如果只注意表内资产,那么就会掩盖企业实际用于创造利润的资产规模,容易使报表
使用人对企业资产的营运效率产生过高的评价。同时,表外资产的风险也容易为人们
所忽视。如衍生金融工具,收益和风险都相当的大,随着它的普遍应用已给企业带来
显著的影响,但因其不符合资产定义中的“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特征,并没有
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所以要分析企业资产的质量,那么就既要看到表内资产,也要
看到表外资产。
第二、要注意虚拟资产。在企业披露的资产中有一部分是虚拟的,并不是实质性
的资产,如开办费、待处理的资产损失等。在会计上把它作为资产处理,一是因为企
业现在缺乏承受能力;二是权责发生制的要求。
第三、要注意不良资产。不良资产是不能参与企业正常资金周转的资产,如债务
单位长期拖欠的应收款项,企业购进或生产的呆滞积压物资以及不良投资等。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