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财税网北京07/30/2001信息】 现金流量,依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是指
企业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量和流出量。这里所说的现金为企业库存现金以及可以
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现金等价物指的是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
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现金流量分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
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1993年,国际会计标准委员会就发布了第7号
国际会计标准《现金流量表》用来取代《财务状况变动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和证券市场的发展,财政部于1998年3月20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
现金流量表》,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相接轨。
长期以来,人们依靠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的利润数字,来评价一个企业的优
劣。利润高,企业就被认为效益好;利润少或亏损,企业就被认为效益差。但是,随
着越来越多的“三角债”的产生,信用制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使我们对传统
的会计报表信息,特别是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信息产生了疑问。现在的企业投资者和
债权人是否仅凭对利润的了解就可以评价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企业的管理者是否凭
着损益表上的利润数字就可以高枕无忧,事实证明,近几年来破产倒闭的企业并非都
是损益表为负利润的亏损企业,其中有不少还是有利润甚至利润较高的盈利企业,原
因何在,就在于利润这一指标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由此,我们引出一
个重要的财务指标——现金流量。现金流量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就犹如维持人体生命
的血液一样重要。只有拥有足够的现金流量,企业才能实现良性循环。一个企业想要
持续经营,靠的不是损益表上的高额利润,而是需要有钱去买原材料,有钱去买生产
设备,发工资,搞销售,缴税收,还负债等等。如果有了足够的现金来处理这些经济
事项,企业就能够保持正常运转,而如果企业资金周转失灵,无力偿还到期负债,引
发财务危机,就会导致破产,即使它在发生危机前具有相当经济实力。现代企业财务
管理的目标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关键因
素就是现金流量。从某种程度上说,足够多的现金流量是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来源。
只有企业拥有的现金流量能持续稳定的增长,企业手中有充足的资金可供调配,才能
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游刃有余,获取更多的现金流量,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
此外,现金流量在企业管理当局、投资者、债权人对企业进行偿债能力分析,重大投
资决策,分析企业财务状况方面有着利润指标无法替代的功效。
从偿债能力来看,企业的债权人优先重视的不是利润指标而是现金流量指标,因
为,账面有利润并不绝对意味着有钱还债。从一定程度上讲,由于权责发生制和配比
原则的使用,使财务会计所计算出来的利润数字具有了较大的主观性,人为调节的因
素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如果我们认为利润是主观的账面数字,那么现金流量就是一
个相对的客观实在。根据收付实现制计算出来的企业实际收到的现金、支出的现金以
及现金净流量都是确实的。由于剔除了那些不良资产所带来的影响,能够看到企业真
实的偿债能力,对于那些有足够现金来支付债务的企业,债权人的权益就能得到保证,
反之,债权人就要冒收不回债款的风险。
从投资决策方面看,企业的管理当局进行重大决策时,应当有效使用现金流量指
标。如果我们在考察一个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时,用利润指标进行衡量,很有可能重视
利润而忽视了风险,选择利润高而风险也高的方案,使企业的运行处在一种高风险中,
一旦出现了不利因素,就会使企业陷入困境。另一方面,利润指标没有反映货币的时
间价值,而不同的时间收入或付出现金,即使金额是相等的也具有不同的价值,仅仅
以账面价值为基准,不能全面反映客观的经济价值。因此,对于企业的投资者来说,
考察现金流量远比考察利润要重要。作为投资者来讲所追求的无非是财富最大,其实
现来源也是现金流量,充足的现金流量可以说明企业有能力发放股利以及企业良好的
发展前景。
从评价企业财务状况来看,用利润指标来评价企业财务状况除存在以上所述的种
种弊端之外,还在于过分追求利润最大,容易引起短期行为,过度使用企业资源,将
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会使企业丧失持续发展的能力。而用现金流量来评价企业
的财务状况,就可以掌握盈利和亏损背后的真实状况。只要企业有足够的现金流入,
即使企业在短期内出现亏损,也可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甚至还能进行投资。而如
果企业的现金流量发生严重的匮乏,即使账面有盈利,也难逃破产倒闭的命运。现在,
愈来愈多的人在考察企业状况时,已将考察现金流量放在重要位置,而对现金流量的
预测也已成为企业管理当局进行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企业的发展前景
和管理者的信心。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