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计辅导库 > 正文

财务案例点评:宝山钢铁公司增效谋略(一)

录入时间:2001-01-10

  【中华财税网北京01/10/2001信息】 一、案例简介 宝山钢铁(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宝钢),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现代化钢铁联 合企业。经过10年的生产发展,国家在宝钢的原始资本净增1.2倍。1995年,宝钢销 售收入253.83亿元,实现利税60.12亿元。继1994年在全国千家经济效益最佳企业 排列榜首后,1995年又在国有企业500强中名列第一。宝钢何以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 原因之一就是宝钢在搞好生产、开发技术和改善日常经营管理的同时,能够审时度势, 广开增效渠道,争取到可观的政策效益、结构效益、级差效益、速度效益和规模效益。 1、政策效益 宝钢善于保持政策敏感性,抓住机会,用好、用足政策,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例如,为提高企业成本补偿度,保证企业发展有后劲,1994年宝钢按科学程序组织大 规模的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工作。评估前宝钢资产总值295亿元,评估后增至549.5 亿元,增值250亿元。而且,经与财政部协商,宝钢在保证当年上交19亿元所得税的 前提下,评估当年就多提折旧18亿元。同时,宝钢还按照国家政策及时提高了折旧率。 由此增加折旧所得的资金除用于一期、二期生产发展外,还为三期建设准备了资金。 三期建设一时用不上时,则用于提前归还二期工程的银行贷款,仅此一项即还贷44亿 元,不仅减少了利息支付,也相应少交纳能源、交通"两金"。又如,1993年宝钢预测 到国家外汇管理办法要与国际接轨,于是在外汇使用安排上就先花额度,后花现汇, 实现外汇保值,直接创汇效益14.4亿元。 2、结构效益 近几年,宝钢先后投资10亿元组建了31个公司和联营厂,实行控股、派人经营。 其中,100%控股的全资公司4家,持股50%以上的控股公司13家,其余为持股50%以 下的参股公司。由此,宝钢由投产初期的单一生产企业向集团化和多元经营发展,形 成集团经济的优势互补。例如,宝钢集团向鲁宝钢管厂投资5200万元,控股52%;向 常州钢铁厂投资1908.2万元,控股55%,并派领导和财务人员进行管理。这两个厂 与宝钢140轧管机组的管理形成规模配套,利用宝钢的技术、管理、资金、原料,共 同生产宝钢高标准的产品,以适应市场的需要。以前宝钢的140轧管机组生产小规格 和大规格都严重影响生产能力的发挥。现在将小规格拿到常州生产,大规格拿到鲁宝 生产,宝钢机组只生产效益最高、规格适中的产品,不仅达到了年产50万吨的生产能 力,而且带来了新的经济效益。 3、级差效益 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宝钢成功地选用部分不粘煤代替粘煤炼焦,即用低档 煤配炼出优质焦。配煤后,煤的强度、硫分、热性能等重要指标均超过日本同类厂, 而其成本却大大下降,每年可降低成本3000万元。又如,宝钢炼铁原来采用40%的巴 西矿,运费很高,而南非矿与巴西矿质量接近,每吨运费却低12美元。于是,宝钢以 17%的南非矿替代巴西矿,每年仅运费即可节约100-200万美元。 4、速度效益 宝钢在项目建设和日常经营管理上讲求速度出效益。宝钢15年时间建完两期工程, 其速度位居全国同类工程之前列。一期工程一次投产成功,一年达标,两年达产,三 年超设计;二期工程热轧两年达产,冷轧三年达产。三期工程又投资600亿元,若提 前一年竣工,仅利息费用就可节约规多亿元,创造的价值就更为客观。另外如缩短产 品生产周期。加速资金周转、加快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等,所产生的效益都十分明显。 5、规模效益 作为钢铁企业,宝钢充分重视生产的规模化,扎实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产10年, 一期、二期工程建成,年产钢已超过800万吨。由于生产规模增加,产量提高,产品 平均成本大大降低,经济效益逐年大幅度递增。到三期主体工程建成投产时,将达到 年产110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其经济效益更为可观。 (案例来源:《宝钢的经营管理》,王佩洲、张俊杰、颜光华编著,冶金工业出 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一版。)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