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案例点评:雪花与美国惠而浦的合资又分手(二)
录入时间:2001-01-03
【中华财税网北京01/03/2001信息】 二、案例点评
雪花冰箱与美国惠而浦公司作为合资双方,都拥有自己的名牌产品及其他多方面
的优势,其合资起点不可谓不高。然而历时两年多的合作却如此不尽人意,令人扼腕
叹息。纵观全国,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那么,分析雪花冰箱与美国惠而浦的合合分
分,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呢?
△为什么合资?--旨在企业的发展战略
雪花冰箱与美国惠而浦的合资失败,表面上体现为经营中的问题,但究其实质仍
是指导思想上的问题--缺乏战略管理思想。自从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H.IAnsoff全面
提出公司战略概念以来,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战略管理思想也日渐深入企业管理
者的脑中。正如美国数据设备公司总裁Kenneth H.Olsen所言:"我的工作就是确定
公司战略并使每个人执行它。"显然,战略管理要求管理者自身首先对公司的未来发
展有一个长远的规划,明确公司的发展目标,做到"身未动而已成竹在胸"。在当今激
烈的竞争环境中,简单地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头过河终将为市场所抛弃。从合资动
机分析,管理者在进行合资决策时,首先应当考虑是否符合公司的战略规划,是否有
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尽管时至今日,引进外资对企业的益处已毋庸置疑,如可带来
国内企业所急需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我们更应时刻谨记:合资的目的是为了
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追求公司财富最大化,而不能简单地为合资而合资,或仅仅视
其为圈钱运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合资方应端正自己的位置,在正确的指导思想下积
极主动地对待合资活动,而不是被动等待外方的资金、技术"援助"。更何况没有白吃
的晚餐,中方在引进外国资金、技术与管理经验的同时,必然需要付出其他方面的代
价:所有权、经营权、收益分配权、市场、品牌。当然,鱼与熊掌本不可兼得,但面
对选择,孰轻孰重,决策者理应心中有数。判断标准就是"公司的战略规划",眼光要
放长远,切不可为一点蝇头小利而惹来灭身之祸,丢了西瓜检芝麻的事是万万平不得
的。
实际上,在雪花冰箱与美国惠而浦的合资过程中,我们对雪花的战略意图不甚明
了,但美国惠而浦公司的战略步骤却非常清晰。当初惠而浦选择雪花冰箱设立合资公
司,显然是看好中国冰箱市场的巨大潜力,希望在中国市场中抢占一席之地,并进一
步扩大其生产规模与品牌知名度。1997年底最终决定从雪花撤资,据惠而浦香港"大
中华"总部发言人称,则是其实施全球战略性调整的需要,即收缩其在亚洲、欧洲及
北美洲的投资规模,业务重心向拉丁美洲倾斜。据香港报纸报道,惠而浦此次结构调
整花费高达3.5亿美元。作为一个大型跨国公司,惠而浦在其资金、技术的支持下有
选择地进行资本运营,盈利则进,亏损则退,思路清晰,运作灵活。我国多数企业目
前尚难以达到这样的战略境界。
△什么时间合资?--生必须逢时 自己的选择权
从我国企业的合资实践来看,多数企业都是在连年亏损、实在难以继续经营的情
况下,才通过合资来解燃眉之急。而那些经营正常、效益较好,甚至仅仅是尚可维持
的企业都少有合资的,偶有合资的还频遭非议,似乎此时合资不合情理。与之相似,
雪花冰箱的合资也并非产生于其"广受青睐"之时,而是在其竞争优势已经丧失,生产
逐渐陷入困境的时候,才无奈地选择了合资之路。事实证明,多数企业对合资时间的
选择并不明智。因为企业在濒临倒闭、资不抵债而求助于外资时,自然事事、处处都
陷入被动境地,往往被迫满足外商种种苛刻要求,合资公司成立之初即被狠宰一刀,
再加以后经营中时时面临的大棒,根本难以有效维护自身权益,哪里还能再著谈中方
自身的战略规划?相反,如果企业目前经济效益较好,但从战略发展角度考虑尚不具
备足够的资金和自我扩大的能力,此时与外商建立合资企业,不仅可以扩大生产规模,
有助于战略目标的实现,而且由于企业自身优势明显,筹码的含金量高,可取得更加
有利的谈判地位,从而处处掌握主动权,充分维护自身利益,而不至落入"人为刀俎
我为鱼肉"的悲惨境地任人宰割。由此可见,企业在战略管理思想的指导下,选择自
身优势明显、实力较强的时机与外商合资才是上策。
△与谁合资?--优势互补至关重要
合资公司中,投资双方既是合作伙伴,同时也是竞争对手。外国的月亮未必比中
国的圆,企业在合资决策中还应正确地选择合作伙伴,其选择主要基于两个层次的要
求:其一,既然合资不是仅仅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那么从战略管理的高度出发,适当
的合作伙伴应当能够满足企业合资目的的需要,即具有相应的资金、技术或管理优势,
能够与中方优势互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其二,既然合资仍然只是企业活动的一
种(虽然其重要性与特殊性是显而易见的),那么从企业最低层次的需求--"资本保
全"出发,理应要求合作伙伴具有较高的资信水平。客观地讲,雪花冰箱对合作伙伴
的选择是正确的,美国惠而浦公司号称美国"白色家电"(包括冰箱、洗衣机、洗碗机、
微波炉等,与彩电、音响等"棕色家电"相对)第一品牌,并在欧洲也占有一席之地。
其资金规模之大、生产技术之先进在同业中堪称首屈一指。作为一家上市的大型跨国
公司,其资信水平也足以令雪花冰箱放心。
有了选择标准,企业在合资决策前,一定要对国外投资方进行尽可能详尽的调查,
不仅要求对方提供其自身的详细资料,还可通过我国驻外使领馆、国内外的企业资信
调查、评估机构或外商所在国的银行了解对方情况,在确信其满足要求并切实可靠时
再作决策,以降低合资风险,笔者不再多谈它的具体内容,以免有说教之嫌。通过戴
华适的由门外汉变专家的经历,笔者总结出一些经验,以献于读者:
不可轻信他人之言
这是一个人人都明白的道理,却也是大家容易忽视的道理。初在多伦多炒股的戴
华适虽饱受谣言之苦,却又经不起诱惑。
那是经历四次失败之后,戴华适发现了一个报道。一家一年对外只发行几次新闻
的服务社,忽然印了厚厚一大本有关爱默生无线电公司的消息报道,内容包括公司的
财务报表、制造销售情况,税前利润等详细的资料分析,并估测该公司的股票可由12
元上涨至35元左右。戴华适又鉴定5565批外商投资设备,其发票价值22.29亿美元,
而实际价值18亿美元,虚报价值达4.29亿美元,而据统计全年经过鉴定的设备还不到
外商设备投资总价值的十分之一。如此等等的教训再一次告诫我们,知己知彼方能百
战不殆。
△用什么去合资?--已有品牌必须保护
现代市场竞争的焦点正由价格因素转向质量、品种、款式、服务等非价格因素。
在这种层次的竞争中,高品质、高档次、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以及名牌产品成为竞争制
胜的法宝。价值数百亿美元的"可口可乐"商标、包装瓶设计专利和饮料配方使这一著
名饮料畅销不衰,稳居世界饮料霸主地位,为其公司带来了滚滚财源。直到今天,商
标意识、品牌保护在很多企业管理者的头脑中还没有其应有的位置。
北京雪花电器集团曾生产出中国的第一台冰箱,拥有我国最早的冰箱生产品牌,
"雪花"冰箱作为人们熟悉的大众品牌,曾在80年代的家电市场上广受消费者的青睐。
只因受制于其落后的管理机制,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落后。但"雪花"冰箱品牌
所形成的市场号召力仍具有较高的价值,再加上多年来辛勤建设起来的销售网络,作
为雪花集团的无形资产都是企业重要的经济资源。遗憾的是,雪花集团在与美国惠而
浦合资的过程中,对现有的无形资产缺乏应有的保护意识,轻易放弃了自己的"雪花"
品牌,不仅造成企业财富的巨大浪费,不利于雪花集团自身战略目标的实现,而且由
于美国的"惠而浦"品牌在中国缺乏市场号召力,对合资公司的经营发展也未起到应有
的作用。对于合资公司,不仅拥有美国"惠而浦"和中国"雪花"两大品牌,同时还拥有
惠而浦带来的世界上最先进的冰箱生产技术以及一流的管理经验,其无形资产简直可
称是一座巨大的宝藏。但惠而浦雪花主观认为惠而捕在美国是第一品牌,在中国具有
与美国同样的号召力,一进中国无须多做广告,中国人应人人尽知,趋之若骛选购其
产品。广告宣传上投入不够,既没有保住雪花的品牌形象,又没有使惠而浦品牌被消
费者认可,空守一座金山而无所作为,最终竟落得个一拍两散的结果,实在可惜。
诚如美菱集团公司董事长张巨声所言,不少合资公司由外商控股,使用外国名牌,
实际上等于放弃在一个具有关键意义领域的投资,而去为国外的名牌"保值增值",不
仅如此,这还将严重阻碍国内同行业名牌的成长。面对财大势雄的外商无孔不入的凶
猛攻势,国内企业因噎废食自不可取,警醒之后当增强自身的保护意识,有准备地"主
场"迎战各路外商,合资中珍视包括品牌、特殊技术等在内的各种无形资产,决不为
短期利益而沦为经济上的殖民地。
△合资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合心产生合力
雪花集团与美国惠而浦合资失败的教训中,还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投资双方未
能实现有效的相互交流。中美两国在地域、文化上的差异与隔阂已经难以逾越,合资
双方因生产规模、产品档次等因素决定的企业文化更是大相径庭。惠而浦当初进军中
国市场虽也进行了详尽的市场调研,但终究对中国冰箱市场变化之迅速缺乏预见,对
中国冰箱市场竞争之激烈缺乏准备,对中国本土冰箱企业实力之强大估计不足,由此
造成产品决策的根本失误。在营销管理上,惠而浦照搬发达国家模式,不适应中国国
情,实行一体化销售,由香港"大中华"统一制作广告,而"大中华"不了解内地市场,
广告定位不准,力度不够,使美国名牌并未得到中国消费者的认可。另外,惠而浦在
美国号称"白色家电"第一品牌,是高档家电的牌子,一举一动都要体现大公司的风度
和气派,一上来就建立一整套类似在美国本土的管理机构。在公司不景气的情况下,
对费用、成本也控制不严,仅美方四位管理人员一年的费用就达80万美元,而冰箱生
产的化工原料执意从美国杜邦或GE公司进口,其成本高出1/3多。在管理方式上,中
国企业对职工的管理靠监督,美国人靠自觉,从而监督机制不健全,约束不力,影响
生产。最后,习惯于规范的美国人不知"三角债"是何物,结果售出商品不能及时回款,
最高时客户拖欠款高达六七千万元,造成公司资金周转不灵。如此这般,合资公司的
经营可想而知。那么,作为另一投资方的雪花集团对中国的国情与冰箱市场等自当了
如指掌,何以未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呢?对此,中方一位负责人的解释是:我们曾在
董事会上提出过不少建议,但他们不信任我们。惠而浦持60%股份,我们只能提出建
议,最终毕竟是他们说了算。如此的无奈,但信任不能凭空而来。人非草木,如果我
们能首先从生活上对外方多加关心,待建立起适当的感情之后,再对其晓之以理,那
时情况也许能有所改观。毕竟,双方在谋求合资公司最大收益这一点上仍是目标一致
的。
合资,与企业其他任何经济活动一样,并非一抹就灵的"万灵药"。公司设立、资
本投入、技术引进都只能为双方合作的成功奠定物质上的基础,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
今天,"人"的因素对公司成功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无可否认,合资双方既然能走到
一起共同投资,必然有共同的利益基础,因而有相互联合的积极性。但一方面,所谓
"各为其主",合资双方来自不同的利益集团,各有不同的经济利益,矛盾的存在是不
可避免的;另一方面,尽管合资企业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直接目的,但社会文化对经济
活动的影响却不容忽视。由于合资双方的国家背景、企业文化各不相同,必然会在价
值观念、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各方面产生冲突和碰撞。所以,虽然合资公司经一纸
协议正式签订即宣告成立,但合资活动中更为重要的整合工作才刚刚开始。如何通过
及时有效的相互交流,使双方真正融合在一起,是合资伙伴们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首先,管理层应当统一认识,将双方的关系定位于Win-Win-Relationship,即双方
都是赢家,各取所得。由此出发,在合资公司经营中,不是一味纠缠于分配比例,而
是齐心协力追求将"蛋糕"做得更大更大。与此同时,在本位文化与外来文化以及企业
文化的冲突中,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在相互吸收、相互融和的基础上,形成合资企
业特有的企业文化,使全体员工都能在这种易于认同的文化氛围中努力工作,共同创
造更高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