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掉上市公司业绩中的——全面计提潜亏准备
录入时间:2000-03-03
【中华财税网北京03/03/2000信息】 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提高上市公
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上市公司应对公
司应收项目、存货、对外投资等的潜在损失作出适当估计,并根据有关准则和制
度的规定,计提必要的准备并作会计处理。”
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要求,是与现阶段证券市场发展密切相关的。从1998年起,
股市一直低迷,各上市公司整体业绩下滑,1998年868家上市公司加权平均净资
产收益率为7.9663%,而1997年775家上市公司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0.
9995%,1998年的同比降幅达27.58%。多家企业落入ST板块中,绩优股也难
以发挥拉动效应,一些赢利的企业也无法以现金流支持其年报中的“净利润”。
这种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是因为各公司实际经营效益不高,年报中的业绩“水
份”过大。如何挤掉上市公司业绩中的“水份”,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行为,一
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全面计提潜亏准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全面计提潜亏准备的重大意义
1.体现了会计谨慎性原则。会计谨慎性原则本身就是为公司持续发展服务
的。全面计提潜亏准备以公司为本,致力于降低企业的潜在风险,保护债权人利
益,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有利于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的长远发展。
2.减少上市公司业绩中的“水份”。长期以来,上市公司业绩过度包装一
直是令人头痛的问题。一些公司将三年期以上应收帐款长期挂账。不予转销;有
的企业将投资损失长期挂帐,不计入投资损益;还有的公司存货数额巨大,而主
营业务收入和现金流却难以与之匹配,将大量积压或应处理的资产长期挂帐。因
此,全面要求计提潜亏准备,并切实反映在年报上,无疑将把上市公司业绩中的
“水份”挤得更干净。
3.促使上市公司夯实经营基础。年报全面计提损失准备给企业敲了警钟,市
场和广大投资者是不会允许上市公司靠“编报表”来吸引投资者的。因此,企业
必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经营管理上,这才是优良业绩的真正基础。
4.促进上市公司更加重视现金流量概念。1998年要求上市公司编制现金流
量表,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无现金流交易难以支持其年报业绩。此次全面计提损
失准备,将把企业的非现金交易与经营的利润降到很低的水平上,上市公司要想
维持其良好的业绩,则必须更加关注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
二、全面计提潜亏准备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上市公司1999年报即将出台,全面计提潜亏准备将影响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
的表现。
1.多家上市公司1999年报业绩将显著下滑。从1999年中期报表看,各上市
公司应收帐款和存货占总资产比重仍很大,周转率仍很低,如果按证监会要求全
面计提潜亏准备,则必然导致整个证券市场利润的下降。
2.ST板块上市公司面临重大危机。这类公司大多数行业状况不理想,产品
缺乏竞争力,决策失误,以至于应收帐款积重难返,存货呆滞,投资收益状况必
将影响净利润,企业恐怕难以承受。这是企业的实际困难,但也反映出辽宁地区
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问题,即应收帐款、存货比重过大。辽宁地区上市公司大多
由国企改制而成,应收帐款长期无法收回,现金交易量小,企业资金回笼速度慢。
因此,《通知》的执行将给辽股带来不小的震动。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严重影
响某些公司的形象,降低企业在市场中的筹资能力。
但《通知》是一定要执行的,这就给管理层和上市公司提出严峻的挑战,如何
尽快“放下包袱,轻装前进”?1998年上市的新股雅戈尔,上市时已作了资产剥
离,存货从1998年初3.1亿增至年末的3147亿,增加值并不多,但公司从严要求,
“存货变现损失”一项就提了3688万元。从实例中可以看出,提前把不良资产暴
露出来,尽管会影响近一段时期利润,但却可以轻装上阵,保证今后的发展。建
议我们的管理者不妨也大刀阔斧一回,利用这次机会将其不良资产彻底清理一番,
以保证辽股在证券市场今后的良好表现。
《通知》的发布再次提醒我们,管理部门的决心十分坚定,宁可以一段时间
上市公司业绩的低效益,也要换取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长期发展的高效益。相信,
上市公司的行为必将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而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各公司也应重新
审视自己的经营状况,及时调整经营方针,使其真正在良性轨道上进行。
(n200001037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