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其他工商税收纳税辅导 > 正文

切忌“饮鸩止渴”

录入时间:2004-06-11

【中华财税网北京06/11/2004信息】 通过对近两年稽查案卷统计分析发现,涉 税违法违章受到处理的企业,2/3以上发生在经营困难时期,或产品滞销,效益滑 坡;或资金紧张,周转匮乏。   商海难测,任何企业难免遭遇困难。即使是前景看好的企业,也会因为扩大经营 规模而遭遇融资难题。一些企业首先想到的就是在税收上做文章,或延缓申报纳税, 或干脆做假账偷税,以此缓解资金压力。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企业必然 要为此付出多重代价。   第一重代价是时间代价。经过多年的征管改革,税收征收管理已经形成了比较健 全的运行机制,各种税收专用软件也广泛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企业若在税收上耍花样, 税务机关很快就能作出反应,而且反应的针对性很强。比如某企业提前抵扣进项税额, 以减少当期纳税,纳税评估系统马上就生成了制式的表格,提出质疑,税务机关与企 业约谈,让企业提供合理的解释和令人信服的事实。该企业如遮遮掩掩,在约谈环节 不主动纠正错误,约谈人员随即将有关材料转送稽查局立案稽查。无论是约谈还是稽 查,企业都得拿出精力应对询问或检查。 第二重代价是经济代价。企业涉税违章违法,必然要受到税务机关的依法查处。查处 的主要方式是经济处罚。不仅应缴纳的税款要全部缴纳,还要加收滞纳金,加处罚款。 不管滞纳金和罚款多少,都是本该避免的额外经济负担。按征管法的有关规定,加收 滞纳金比例为每天万分之五,虽然不算很高,但如果企业未申报的税款较大,欠缴的 时间较长,数目也相当可观。编造虚假计税依据,可以处以5万元以下的罚款;不申 报缴纳,可以处以0.5~5倍的罚款;如果认定为偷税行为,达到了一定的数额和 比例,还要承担刑事责任,那样代价就更大了。   第三重代价是信誉代价。有些企业虽然知道税务违章要承担后果,但还是明知故 犯,以先违章后纠错的办法,变相融通资金,看起来是自查补报,受到的处罚也相对 较轻,但企业还是得不偿失。出现涉税违章,直接影响到涉税信誉等级的评定。而信 誉等级就是企业的财富。随着税务公开制度的逐步完善,税务处理公开已逐渐经常化, 一旦受到税务处理,企业马上就名声远播,形象受损。曾有一家公司拟吸引外资,扩 大经营,投资商对其产品的市场潜力也看好,也有合作意向,就在草签协议之前,外 商从税务机关了解到该公司上纳税光荣榜不到一年就因偷税受过税务处罚,觉得其一 点都不爱惜自身形象,缺乏品牌意识,打消了合作念头。   据我们了解,税收支出在企业的各项支出中所占比重并不大。只是税收具有无偿 性,企业老总们普遍抱有“能少缴就少缴”的心态,所以遇到困难时出现违法违章也 就不奇怪了。 但这样获利不多而风险极大,非明智之举。上善之策,还是巧打诚信纳税牌,通 过纳税展现企业的实力和诚信度。有了实力与诚信。自然能在商场无往不胜,稳操胜 券。 (4)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