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税与反避税实务全书:税基侵蚀的对策研究——税基侵蚀对国家能力的影响
录入时间:2001-12-04
【中华财税网北京12/04/2001信息】 税基侵蚀在中国如此广泛地存在和蔓延,
将对国家汲取财政的能力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国家能力是指国家(中央政府)将
自己的意志、目标转化为实现的能力。其核心支柱是汲取财政的能力。税基大量流失
对国家能力将产生实质性危害,危及整个现代化进程和中央政府的宏观控制能力。
国家能力对工业化进程有深刻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越落后,工业化起步越晚,
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发挥第一推动力的作用就越大。因此,提高国家能力,特别是汲
取财政能力是实现其它各项目标的基础。反映国家汲取财政能力的指标一是财政收入
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二是中央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前者反映政府动员收取的社
会资源占总的社会资源的份额,后者反映中央政府动员取收的社会资源占总的社会资
源的份额。
在影响国家汲取财政能力的因素中,除制度因素和政策因素之外,财政体制和税
收征管是最主要的因素。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个低增长弹性财政体系将严重削
弱国家汲取财政能力。偷漏税愈严重,汲取财政能力愈差。市场经济工业化国家是不
断强化国家能力的。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市场经济工业化国家的财政收入比重的以及
中央政府收支比重是不断上升的,这反映了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发达国家,渐渐从
“小政府”变成“大政府”,从“弱政府”变成“强政府”,并不断提高政府特别是
中央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并在稳定经济、收入分配、社会保险、提供公共物品和基
础设备等方面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具体影响后果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税基侵蚀使政府筹措资金变得更困难,直接制约财政改革和发展目标的实
现。由于税基侵蚀:税基变窄,课税对象金额变少,拓展税基的企图无法实现,因为
可滋生财政收入的潜在税基几乎全额被侵蚀。有人提出中国在税基建设上应是“宽税
基、低税率”的路子,在理论上确是良性循环的好路子,但在中国现实背景下,如何
才能拓宽税基令人怀疑:显然在税基侵蚀未得到有效解决的条件下,著使税收收入增
长,唯一的方法就是提高税率,而这又导致增加税负,促使人们更想逃税,避税。
第二,税基侵蚀将削弱中央财政的权威,抑制税收功能。由于税收优惠政策实施
缺少规则,各地方政府自定的税收优惠无法进行抑制,无需纳税的交易行为和收入获
取方式广泛存在,偷漏避税愈演愈烈,必然使社会公众和各类企业产生蔑视税收的心
理,并以成功逃避税为荣。这是变态的攀比,其后果不仅税收收入功能被削弱,调节
功能也形同虚设。
第三,税基侵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也有一定的扭曲作用。在理论上,只
有“中性税收”对市场价格机制干扰最少,因而扭曲作用最小,社会负税额既轻又均。
在理论上,无论任何倾斜性税收政策,都有破坏市场均衡的作用。我国政府广泛地运
用税收优惠的手段,各类企业、行业部门的税负水平差别较大,必将影响经济主体投
资决策,使价格中含税量不同,从而使经济运转背离市场的轨道。这对市场经济是不
利的。同时,由于偷漏避税行为得不到有效控制,也将诱导企业走上错误的经济之道。
广泛存在的靠减免和偷漏税生存的企业,本身说明税基侵蚀的严重性。
第四,税基侵蚀对经济发展也有不利影响。一方面税基侵蚀使政府丧失筹措资金
能力,财政出现困难。在发展中国家,政府保持适当份额的生产投资是经济发展所必
须的;另一方面,税基侵蚀破坏了和谐社会秩序,扰乱了市场,使经济发展失去可靠
的依托和中心。
第五,导致整个国家汲取财政能力下降。国家汲取财政能力是中央政府控制宏观
经济能力的基础。汲取财政能力下降,意味着中央政府宏观控制经济能力下降,它将
在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产生严重的长期和短期后果。包括:(1)投资急剧膨
胀。预算外资金过重,各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个人拼命争上项目,乱铺摊子,基本
建设规模超过国力和资源供给力。(2)消费需求膨胀。职工手持货币增长过快。加
上分配不均,社会集团购买力的超额增长,助长侈奢消费、超前消费。(3)经济周
期波动。(4)财政赤字。中国实际财政赤字巨大,1979-1992年累计达41
68亿元,平均每人负担356元。同时,中央财政向中央银行大量透支,中央银行
超额印制钞票,导致通货膨胀。(5)中央控制宏观经济能力下降。形成各自为政的
“诸候经济”、层层小而全、大而全、自成体系、地区封锁、贸易壁垒。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