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税收筹划实务 > 正文

避税与反避税实务全书:避税与反避税基础理论概论——避税的刺激因素分析(1)

录入时间:2001-12-03

  【中华财税网北京12/03/2001信息】 一、避税的刺激因素 避税的刺激因素是在不同程度上诱发纳税人的避税行为。这种刺激避税的因素同 时也是刺激税收转移的因素和刺激逃税的因素,尽管转嫁逃税、抗税和避税是有区别 的。一般来说,刺激避税的因素可分为两大类:税法的自身因素和非税因素。 (一)税法自身的因素 1.税负过重。税收和公债都是财政收入形式,但税是无偿单方面财富转移,因 此对纳税人来说是财富所有权的彻底过渡,故痛苦非凡。税负一旦过重,自然想到减 轻税负和逃税避负。本来减轻税负的途径很多,只是税负的转嫁受制于供求弹性,虽 安全但不现实;逃税虽实际又非法,但风险太大,故避税是某些较高层次纳税人的上 上策。 2.税负不公平。与税负过重不同,税负不公平是指纳税人之间的税负不平衡, 税负过重是指征纳双方分配关系而言。税负不公平必将刺激相对税负较重的纳税人避 税。 3.漏洞大多。某一项税种出台有相应税法和实施细则。在特定税种下的税法, 有特定纳税人群体、课税对象、税率;减免规定,纳税环节,纳税方法,起征点等等。 这些税种的基本要素如果概念含糊不清,减免条件过低,税源不稳,纳税环节过多、 过散,起征点过高都是刺激避税的因素。 4.纳税太繁。这对征纳双方都不利。纳税中过程越繁征纳成本也就越高,而征 纳成本则是社会虚费,既不利于国家财政,也不利于纳税人。可设想某税务征管员骑 摩托车到乡下收5元屠宰税,而汽油费则是10元,这样对国家来说,这5元的税成 本太高,如果不征既有利于纳税人,也不利于国家。因此各国税制务必简捷明了,征 纳方便,否则刺激避税,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得不偿失。 5.征管不力。这将直接导致避税,甚至逃税。避税和反避税是矛盾的双方,相 互抗争中达到的均衡,一方失衡,势必导致另一方行为的强化。一般来说征管不力可 区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属税务当局不够效率导致征管不力,如征管人力资源不 够,通讯技术落后导致征纳双方相互勾结,化公为私。因此强化征管实质是抑制避税 的手段,否则就是强化刺激避税。 6.处罚不公。一般来说,避税为合法,谈不上处罚,但现实生活中避税和逃税 是相伴而生的,刺激避税的因素同样也是刺激逃避的因素。如逃税处罚不公,势必强 化逃税行为和避税行为。 (二)非税因素 1.技术因素。技术因素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刺激避税使手法更为高明,逃税 更易成功;另一方面又是反避税的有力杠杆和武器。技术因素导致避税与反避税在更 高水平上抗衡。技术因素就刺激避税而言,可以在信息上帮助纳税人选择有利的时机 避税,可以帮助纳税人在票据和其他凭证上作有利的处理;同时技术还可以帮助纳税 人选择有利的纳税地点等。 2.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是指社会风气和道德水准。在风气不正、道德水平 低下的社会,下自庶民百性,上至政府官员就不可能有责任感。这样的社会税收必定 腐败,其最大特征是逃税、避税之风盛行。社会因素同技术因素不同,后者既可以帮 纳税方避税,也可以帮征税方反避税。而前者一旦作为刺激避税的因素,就必然表明 反避税不力。因为社会责任感低下对纳税方的影响是逃避社会义务和公民责任,对税 务当局的影响,必然也是为国征税责任不强,甚至有可能假公济私、化公为私,因此 社会因素将避税与反避税带到低水准上抗衡,与技术因素正相反。 3.心理因素。作为心理因素刺激避税主要表现在两种心态上,一种是从众心理, 二是依靠心理。所谓从众心理是指人的行为受大多数人的行为的影响,大多数人都有 一定从众心理。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如果避税成风,又没有相应处罚,必然使原 来不打算避税的人也想方主设法避税。从众心理就是这样诱发避税的。正是有从众心 理,因此有两种效应,一是诱发避税越来越多的效应;二是诱导避税越来越少效应。 这里关键是税收处罚。处罚有力,宣传有力,使逃税避税者纷纷落网,加大避税、逃 税成本,就可以诱导避税越来越少;反之,大量逃税避税现象没有处罚“避税九十九, 逃税家家有”,势必在从众心理诱导下,导致避税行为更为普遍。所谓依靠心理是指 一般弱者都有寻求靠山的心态。这种心理源于人的安全需要,就纳税人而言,在征纳 双方关系上,纳者是弱者,征者代表政府是强者。因此,一般常见的避税动机是官员 依仗强者地位,对纳税人进行“苛索”,一个贿赂,一个苛索,征纳双方勾结,避税 势不可挡。 (3)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