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税收筹划实务 > 正文

避税与反避税实务全书:避税与反避税基础理论概论——避税效应分析

录入时间:2001-12-03

  【中华财税网北京12/03/2001信息】 对避税行为研究可分为两方面,一是对避 税行为产生后的后果分析,称为避税的效应分析,二是对避税行为产生原因研究,称 为避税的刺激因素。本节就第一个问题作出粗略探讨。 一、避税行为产生的最直接效应是减轻纳税负担,获得了更多的的可支配收入 纳税人在从事某项经济活动时,最主要的目的是获取尽可能多的财产或收入,而 纳税与之相悖,税收构成纳税人可支配收入最直接的威胁因素。本来纳税人将收入单 方面转移给政府就是一件较为痛苦的事,而税收单方面转移,又有别于购买政府公债 单方面转移,前者是无偿的所有权转移,公债是有偿的,暂时的,这更加重了纳税负 担“痛苦”性。纳税人通过逃税,转嫁等手法也能获得更多可支配收入,从而减轻税 负;但逃税为非法,转嫁受价格抵制,搞避税最为高明和圆满。纳税者可支配收入增 加与国家蒙受税收收入减少得失看来相当。纳税人避税愈多,国家税收收入蒙受损失 愈大,反之亦然。但若从全国资源配置角度来看失大于得,国家损失更大。 二、避税行为的第二个效应是国家税收收入减少 避税对国家税收收入减少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避税本身导致税收收入 减少;其二是避税的不良效应产生国家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反避税; 其三,避税成功后导致更多的逃税和避税。 三、避税的再分配效应 纳税人通过避税可获取更多的税后收入,这种行为本身的直接效应,一是纳税人 收入,二是国家财政收入。这种直接效应联系起来来看就是收入再分配效应,即通过 减少财政收入来增加纳税人可支配收入,一增一减看起来得失相当,其实不然,由于 避税行为所产生的增加收入要扣除纳税人避税成本,加上财政投入反避税成本,真正 的增加要比想象的少,而损失则比想象的多。因此一增一减不是简单的收入分配,而 是更为复杂的再分配效应。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得小于失,失大于得,避税行为整体 效应是全社会福利减少、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从这个意义上看更显得反避税的必要性。 四、避税的价格效应 作为避税者,一旦避税成功,即可能获得额外收入,税收负担愈轻。税收负担则 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成本,为此对同等条件纳税人来说,避税成本相当于成本更为 “低谦”,由此产生价格效应。这种价格效应是避税愈多,价格可愈低,竞争力愈强, 市场占有率也愈高。因此以避税者来说,除了可获得更多可支配收入,同时,还可以 增加其市场竞争能力,获得类似于政府财政补贴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看,更显示避 税内在动力。 五、避税的转嫁效应和逃税效应 避税的动机与逃税和转嫁的动机基本上是一致的,都立足于减少税收负担,获得 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由此派生出,一旦避税不成功,自然想到逃税和转嫁。通过逃税 和转嫁也可能减少税负,这种情况称之为避税的逃税效应和转嫁效应。由避税不成功 派生出逃税行为或转嫁行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与直接逃税和转嫁很难区别,有的是 统一过程。 六、避税的法律效应 避税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钻法律的空子”,因此纳税人很自然地要研究法律, 在法律条款中寻求避税途径,这样从另一方面刺激了税法的立法机关,制定更为严格、 科学的税收法律,从而产生研究法律的社会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避税的法律效应 具有积极意义。 (3)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