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税行为与反避税查处技巧:查处税负转嫁避税法的反避税方式(1)
录入时间:2001-12-03
【中华财税网北京12/03/2001信息】 转嫁与避税,从纳税人角度看,两者共同
点十分明显,都是减少纳税主体税负,获得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另外,它们都是合法
行为,都是税务当局不得不面对和接受的,尤其是转嫁行为更能体现出合法、合情、
合理性。但仔细比较,两者区别也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基本前提条件不同,转嫁和避税出发点相同,都是为减少税负。但转嫁的
前提是价格自由浮动,而避税不完全依赖价格。
第二,产生效应不同。转嫁的效应是对价格产生直接影响,与此同时,产生相对
价格的变化和可支配收入结构分布上的变化。而避税的效应不仅对价格产生直接影响,
而且直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转嫁只导致税负归宿不同,不导致国家财政收入
的减少。
第三,适应范围不同。转嫁一般适应的范围较窄,受制于价格、商品供求弹性和
市场供求状况。而避税适用范围则很广,很多途径都可以避税,灵活多变。
第四,转嫁有时对纳税人本人也有不利影响。因而,纳税人有时主动放弃,尽管
它们能转嫁。避税则不这样,只要努力避税,一般都是值得的。相比之下,转嫁受市
场价格制约,明显导致市场占有率下降,有时与最大利润原则相悖,从而,纳税人会
主动放弃这种行为。
总之,从以上比较中可以看出,税负转嫁也是纳税者客观避税的基本途径,转嫁
意味着税负的实际承担者不是直接缴纳税款人,而是背后的隐匿者或潜在的替代者。
税款的直接纳税人通过转嫁税负给他人,自己并不承担任何纳税义务,而仅仅是充当
了税务部门与实际纳税人之间的中介桥梁。由于税收转嫁没有伤害国家利益,也不违
法,因此,转嫁受到普遍青睐。利用转嫁减轻税收负担目前正成为十分普遍的经济现
象。
一、税负转嫁避税法的原理
税负转嫁方法很多,但实事上,每个纳税人转嫁税负的方法都不同。即使在采取
十分类似的做法过程中,有些人成功,有些人失败了。这里要求纳税人多实践、多参
与的目的只是强调实践与参与的重要性,并不是认为方法手段不重要。相反,我们认
为凡是参与经济活动的组织和个人要成功地实现税负转嫁,必须掌握与之相关的途径
和方法。根据我国情况,税负转嫁一般有以下三种:
成本转嫁法
成本转嫁法是根据产品成本状况而进行税收转嫁的方法。成本是生产经营者为从
事正常生产经营活动而作的各种预先支付和投入费用的总和。递增成本是成本随产品
产量和经营范围扩大而增加的费用的损耗。如生产产品的原材料、服务范围扩大后人
员及设备的相应增加等。递减成本则与递增成本相反,它是指那些产品及经营成本随
经营扩大和服务范围的扩展而减少费用和损耗的项目。如节约和提高经济效益,提高
劳动生产率造成单位产品生产经营费用的减少和降低等。从税负转嫁程度来看,不同
成本种类产生的税负转嫁方式及转嫁程度不同。
1.固定成本与税负转嫁
由于这类商品的成本不随产量的多寡而增加单位成本,因此在市场要求无变化条
件下,所有该产品承担的税款都有可能转移给购买者或消费者,即税款可以加入价格。
比如骨灰盒,由于人们不会因其价格是否包括了税款而多买或少买,这种商品完全可
以实现税收转嫁。有一点应该引起注意,即成本固定且市场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它
的市场容量总是一定的,扩大或缩小的情况并不多见,因此,生产经营者只能限定在
一定范围内,决非人们主观上想从事这种生产经营活动就能实现的。
2.递增成本与税负转嫁
这部分商品中税负转嫁程度要小于纳税人实际纳税额。因为这种商品的单位成本
随产量增加而增加。课税后商品价格提高,为维持销路,只好减产以求降低产品成本。
这样,税款就不能全部转嫁出去,至多只能转移出去一部分。
[案例一百O二]
1979年以后,我国杂牌自行车曾一度以每辆150元充满市场,然而由于这
些杂牌自行车生产厂家经营管理等多方面原因,致使其每辆成本120元,高于国家
名牌自行车,而且这种较高的成本还随产量的增加而增长。随着这些厂家们盲目生产,
高额成本和税负压得它们抬不起头,因此,只好提高产品价格,每辆190元。结果
造成更为严重的积压,最终不得不依靠提高名牌自行车的售价,抵消杂牌车的高价形
成的市场无需求局面。尽管如此,这些厂家仍然不得不承受一部分本应属于消费者或
购买者所承担的消费税。可见,对于产品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增长的生产经营者来说,
若不想办法降低成本递增这一趋势,税收转嫁是难以实现的。
3.递减成本与税负转嫁
由于单位产品成本在一定情况下随数量增多和规模扩大而减少,单位产品所承受
的税负分摊额也就减少,因此,税收负担全部(或者部分)转移出去的可能性大大提
高了。这里有这样一个问题不能忽视,即随着产品生产数量和规模的增大,客观上要
求降低产品价格的呼声也就增大了。生产经营者为保证自己的竞争优势,也会适当地
调低其出厂价格和销售价格。但就一般情况来说,这种价格降低的程度不会大于税负
分摊在每个产品上的下降程度,即生产经营者在产品价格调低后,仍可把有关税收转
移给自己商品的购买者,甚至还可以获得多于税额的价格利益。
税基转嫁法
税基转嫁法是根据课税范围的大小实行的不同税收转移方法。一般来说,在课税
范围比较广的情况下,直接地进行税负转移便会遇到强有力阻碍,纳税人不得不寻找
间接转移方法,这时的税负转移就可称为消极的税负转移。
从事积极性税负转移的具体情况是,所征税种遍及某一大类商品而不是某一种商
品。譬如对生产经营汽车征的税、对烟酒征的税、对农作物征的税等。这些对大类商
品普遍适用的税种实际上忽略了具体不同产品的生产经营状况,忽略了不同产品承受
税负和转移税负的能力,因而为生产经营者转移税负创造了条件。在市场价格充分显
示供求变化的条件下,生产经营者根据市场信号进行产品品种的调整,就完全可以实
现有效税负转移。
[案例一百O三]
广州本山汽车厂汽车品种很多,对一个汽车生产厂家来说,它的产品品种也不仅
仅限于一种。当期生产所有品种汽车适用于同一税率的情况下,它完全可以把绝大多
数财力、物力、人力集中于市场上好销售的汽车生产。同理,汽车商店也会这样做。
这样,该生产厂家及经营商店总会处于设法满足市场需求的状况中,它的产品总是维
持其大多数的适销对路。因此,保证它们承受的税负部分甚至全部都可转移出去。
对烟酒征收统一税也会产生同样效果。拿酒来说,酒分白酒、色酒、果料酒、啤
酒等多种,若再细分,还可分出更多种。酒的市场变化有其特有的规律,生产经营厂
家掌握这些规律,其产品的出售就可以保持良好的势头,税负转移也就容易。反之就
困难。事实上,凡是征收范围广的税(除直接税外),在某种意义上等于没有征税,
因为它并没有影响市场选择的条件,也没有影响需求程度,只是在同类商品价格上增
加了一个金额相等的附加值。企业之间原有的竞争格局没有改变,只要生产经营者依
旧按照市场供求规则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它们的生产经营成果仍会被消费者承认,成
本及各项费用仍会得到补偿,税负也会转移。
从事消极税负转移的情况与从事积极税负转移的情况就大大不同了。在仅对某一
种类商品开征特定税种时,直接意义上的税收转移就难以实现。因为这时的税负承担
者很具体,无法进行合法偷换。
[案例一百O四]
茶和咖啡同属饮料,如果课税于茶而免税于咖啡,当茶价上涨时,饮茶者改饮咖
啡,以至茶的消费减少,这时,茶商如果想把税款加到茶价上去进行转嫁就很困难。
惟一的选择就是进行消极抵制办法,即改变生产、经营方向,从事茶叶替代品--咖啡
的生产和经营。
供求弹性调节法
供求弹性调节法是根据市场变化进行的商品课税转嫁。前面曾经说过,商品的市
场价格受供求规律的支配,这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得特别明显。需求的变动影响供给,
供给的变动作用于需求。商品的价格随着供给和需求的变动上下波动。税收能否转嫁,
主要看纳税者怎样利用市场供求变化以及怎样引导这种变化。运用市场调节主要从以
下几个方面实施。
第一,在某些条件既定的情况下,课税商品对消费者来说属于可要可不要的消费
品时,该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就不要强制进行税收转嫁的尝试。价格低,人们购买的
就多;价格高,人们购买的就少。转移税收尝试会使该商品难以销售出去。一旦商品
滞销后再降价处理,问津的人就会减少(因为降价往往意味着产品质量发生了问题)。
[案例一百O五]
我国北方的糖炒栗子,10年前的价格是一元钱0.5公斤,而现在高达五元钱
0.5公斤,买主大大减少。1988年底北京市东四一家食品店因买主不多,曾一
度降为2元0.5公斤,结果不但没有招来新的买主,反而把老主顾也吓跑了,因为
人们怀疑它的质量和储存的时间过于长久。
第二,如果课税产品供不应求,需求量与供给量相差十分悬殊,且该课税产品价
格被抬得过高的情况下,生产厂家在努力扩大生产的同时,生产经营者都应该尽最大
的可能把承担的税收连同各种费用一道转移给购买者,进行彻底的税负转移(当然,
这样做的前提条件是商品市场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而不是依靠指令和计划确定
的)。应当指出,在商品经济中,税负转移不是不光彩的,也不是一件坏事,它是加
速供求关系平衡,促进市场繁荣的一种手段。
第三,当商品的供给一定时,如果需求增加或保持不变,再生产经营者可以将其
承担的税负加到商品价格上,转嫁给商品的购买者或消费者。这种状况多是由一种商
品生产相对处于数量、质量稳定状态过程中,即社会再向该产品生产企业投资,就会
导致供大于求,而若从这些已有生产企业中抽走资金减少生产,又会导致供给不足这
样一种局面。这种局面在重大应用技术发明和扩大生产之前是一种普遍现象,因而,
在这种情况下实行税负转移也是较为普遍的。
第四,当需求一定时,如果供给不变或者减少,税负就可以通过价格上涨方式转
移给购买或消费者。比如妇女的女红商品,多数情况下它的需要处于一种稳定状态当
中,这种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在供给上稍作减少调整,它们的税负就可转移给购买
者。事实上,我们国家一些地区已经这样做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