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地方财政动态信息 > 正文

辽宁:多措并举 持续推进 地方财政运行分析评估工作

录入时间:2025-11-27

  辽宁监管局深刻把握新时期财政监管职能内涵,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紧密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财政中心工作,结合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完善地方财政运行分析评估工作机制,履职尽责、主动服务,不断推动财政监管工作提质增效、走深走实,切实保障地方财政平稳可持续。  

  一、健全财政运行动态监测与分析评估机制,全面提升监测预警效能

  一是机制设计,常态监测与精准分析并重。构建按月跟踪数据、按季梳理问题、半年开展评估的全周期监测模式:月度分析聚焦时效性,通过数据跟踪快速捕捉关键指标异常波动;季度总结侧重趋势研判,深入剖析数据背后的深层次矛盾问题,为现场核查和年度评估提供精准靶向指引;半年及年度评估立足全省视角,全面系统评估财政运行的稳健性、可持续性,将分析结果及时报送相关部门,为财政改革发展大局提供高质量决策参考。  

  二是监测范围,全面覆盖与重点聚焦结合。在全面开展全省财政运行分析监测的基础上,结合辽宁区域财政运行特点,划分重点监测区域,推动监管资源向关键领域和重点地区投放。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兼具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监测指标体系,不仅关注收支总量,更深入剖析支出结构合理性、项目执行进度等细节,客观真实反映基层财政状况,为精准施策提供数据支撑。  

  三是数据报送,流程优化与效率提升并举。结合基础工作实际,将县区报送数据频次由月报调整为季报,常规数据改由省财政厅直接提取汇总后报送,关键数据仍由县区直接报送,同时明确要求在季报中需反映重大事项以及主要困难等。既有效减轻基层部门负担,又进一步提高数据报送的安全性、准确性和汇总效率,推动预测预警更加科学精准、决策响应更加快速高效。  

  二、构建科学规范的地方财政运行评价体系,实现监管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转变

  一是多维构建评价体系。系统搭建涵盖预算收入质量、“三保”及“三保”外刚性支出规模等六大维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全面覆盖财政收入能力等核心领域,从多维度、多角度精准画像地区财政运行状况,为科学评价提供量化支持,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公正。  

  二是持续优化评价方法。制定“评估赋值-标记分级-分档归类”的标准化评价流程,保证评估结果公正权威。首先,对各县区分项指标开展评估并科学赋分;其次,以各分项指标得分中位数为标准,对分项指标得分高于中位数的县区作出相应标记;最后,以标记数量对全省(不包括大连)县区进行排序分档,清晰呈现各地区财政具体表现情况,为实施“一地一策”提供有力支撑,为后继实施差异化监管提供明确方向。  

  三是强化评价结果运用。一方面,将评价结果作为动态调整重点监测县区名单的重要依据,进一步提升动态监测的靶向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将评价结果报送相关部门,为宏观政策制定、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提供数据支撑,推动有限的财政资源向最需要的地区、最关键的领域投放,助力地方财政平稳可持续运行。  

  三、深化部门协同联动与内控体系建设,织密织牢全链条财政监管网络

  一是健全多元化外部协同机制。与辽宁省税务局建立常态化联合分析研判和专题会商机制,定期沟通税收征管形势与税费政策执行情况,以财税联动助力全面掌握地方财政经济真实图景;主动与统计、央企及重点行业主管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强化对微观主体经营状况的分析能力,拓展监管视野,提升财政监管的前瞻性、敏锐性和精准度,为科学监管提供信息保障。  

  二是夯实规范化内部管理基础。印发财政运行分析评估工作相关文件,探索形成覆盖全域、聚焦县区的财政运行“立体画像”;建立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机制,对地方财政运行突发情况及重要问题,及时收集汇总并上报相关部门;健全完善业务操作规程,制定财政收入监测监管业务相关流程,拟定统一标准、完成基础性制度建设,推动监管行为的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  

  三是推进闭环化监管成果运用。对监测发现的问题建立台账并持续跟踪督促整改,切实提升监管的及时性、有效性。坚持问题导向与结果导向相统一,以高质量业务分析报告为抓手,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政策建议。全程跟踪整改落实情况,通过持续完善监测链条、形成监管闭环,推动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财政监管工作实效,为地方财政平稳运行保驾护航。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