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2月22日 吉国税发[2005]36号
各市、州、县(市、区)国家税务局:
目前我省正处于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时期,省委、省政府把今年确定为国
企改制攻坚年。为了更好的支持我省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税收政策
规定,我们对国有企业在改制重组过程中涉及的税收政策进行了归纳整理,以完善相
应的政策支撑体系,便于纳税人和税务干部更好的运用和掌握税收政策,充分发挥税
收的职能作用,积极支持我省的国有企业改革,促进我省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现将
《支持国有企业改革若干税收政策措施》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进一步提高对支持国企改革的认识
国有企业改革是今年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一项重点经济工作,也是振兴东北老工
业基地的重要举措。国企改革的复杂性、多样性和艰巨性对国税部门落实政策和管理
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这种新形势新任务,各级国税机关要坚持依法行政,
增强税收服务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把优化纳税服务不折不扣地落实到税收工
作的各个方面,为加快国企改革创造良好条件。
二、全面落实支持国企改革的各项政策
各级国税机关要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为国企改革工
作提供良好的税收环境。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将政策贯彻落实到相关的国有企业,有
针对性的开展好纳税服务,帮助企业用足用好税收政策,减轻改制成本。要注意掌握
和研究国企改革过程中的其他涉税问题,及时向上级机关反映。
附件:支持国有企业改革若干税收政策措施
一、有关产权出售、招商重组、整合兼并等方面
(一)有关企业股权转让、整体资产转让方面
1.如果企业整体资产转让交易的接受企业支付的交换额中,除接受企业以外的
现金、有价证券、其他资产不高于所支付的股权的票面价值(或股本的账面价值)
20%的,经税务机关审核确认,转让企业可暂不计算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转
让企业和接受企业不在同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须报国家税务总局审核确认。
同样,合并企业也享受上述优惠政策。
2.企业进行清算或转让全资子公司以及持股95%以上的企业时,投资方应分
享的被投资方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应确认为投资方股息性质的所得。为避
免对税后利润重复征税,影响企业改组活动,在计算投资方的股权转让所得时,允许
从转让收入中减除上述股息性质的所得。
3.企业因收回、转让或清算处置股权投资而发生的股权投资损失,可以在税前
扣除,但每一纳税年度扣除的股权投资损失,不得超过当年实现的股权投资收益和投
资转让所得,超过部分可无限期向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4.转让企业暂不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的整体资产转让改组,接受企业取得
的转让企业的资产的成本,可以按评估确认价值确定,不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5.购并或控股前各企业应享受的定期减免税优惠,未享受期满的,且剩余期限
一致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批准,购并或控股后的企业可继续享受优惠至期满。购
并或控股前各企业应享受的定期减免税优惠,未享受期满的,且剩余期限不一致的,
应分别计算相应的应纳税所得额,分别按税收法规规定继续享受优惠至期满。
6.国有企业改制转让企业全部产权,不征收增值税。
7.国有企业改制中由于资产评估减值而发生流动资产损失,如果流动资产未丢
失或损坏,只是由于市场发生变化,价格降低,价值量减少,则不属于非正常损失,
不作进项税额转出。
(二)有关债务重组方面
企业在债务重组业务中因以非现金资产抵债或因债权人的让步而确认的资产转让
所得或债务重组所得,如果数额较大,一次性纳税确有困难的,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
可以在不超过5个纳税年度的期间内均匀计入各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
(三)有关企业合并、分立方面
1.合并企业支付给被合并企业或其股东的收购价款中,除合并企业股权以外的
现金、有价证券和其他资产(以下简称非股权支付额),不高于所支付的股权票面价
值(或支付的股本的账面价值)20%的,经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当事各方可选择按
下列规定进行所得税处理:
被合并企业不确认全部资产的转让所得或损失,不计算缴纳所得税。被合并企业
合并以前的全部企业所得税纳税事项由合并企业承担,以前年度的亏损,如果未超过
法定弥补期限,可由合并企业继续按规定用以后年度实现的与被合并企业资产相关的
所得弥补。具体按下列公式计算:某一纳税年度可弥补被合并企业亏损的所得额=合
并企业某一纳税年度未弥补亏损前的所得额×(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合并后
合并企业全部净资产公允价值)。
被合并企业的股东以其持有的原被合并企业的股权(以下简称旧股)交换合并企
业的股权(以下简称新股),不视为出售旧股,购买新股处理。被合并企业的股东换
得新股的成本,须以其所持旧股的成本为基础确定。但未交换新股的被合并企业的股
东取得的全部非股权支付额,应视为其持有的旧股的转让收入,按规定计算确认财产
转让所得或损失,依法缴纳所得税。
2.分立企业支付给被分立企业或其股东的交换价款中,除分立企业的股权以外
的非股权支付额,不高于支付的股权票面价值(或支付的股本的账面价值)20%的,
经税务机关审核确认,企业分立当事各方也可选择按下列规定进行分立业务的所得税
处理:
被分立企业可不确认分离资产的转让所得或损失,不计算所得税。
被分立企业已分离资产相对应的纳税事项由接受资产的分立企业承继。
3.企业为合并而回购本公司股,回购价格与发行价格之间的差额,属于企业权
益的增减变化,不属于资产转让损益,不得从应纳税所得中扣除,也不计入应纳税所
得。
(四)有关亏损弥补方面
1.企业分立前尚未弥补的经营亏损,根据分立协议约定由分立后的各企业负担
的数额,按税收法规规定的亏损弥补年限,在剩余期限内,由分立后的各企业逐年延
续弥补。
2.被兼并企业尚未弥补的经营亏损,应区别不同情况处理。
被兼并企业在被兼并后继续具有独立纳税人资格的,其兼并前尚未弥补的经营亏
损,在税收法规规定的期限内,由其以后年度的所得逐年延续弥补,不得用兼并企业
的所得弥补。
被兼并企业在被兼并后不具有独立纳税人资格的,其兼并前尚未弥补的经营亏损,
在税收法规规定的期限内,可由兼并企业用以后年度的所得逐年延续弥补。
3.企业进行股权重组,在股权转让前尚未弥补的经营亏损,可按税收法规规定
的亏损弥补年限,在剩余期限内,由股权重组后的企业,逐年延续弥补。
(五)有关企业对外投资方面
企业以经营活动的部分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包括股份公司的法人股东以其经
营活动的部分非货币性资产向股份公司配购股票,应在投资交易发生时,将其分解为
按公允价值销售有关非货币性资产和投资两项经济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并按规定计
算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
上述资产转让所得如数额较大,在一个纳税年度确认实现缴纳企业所得税确有困
难的,报经税务机关批准,可作为递延所得,在投资交易发生当期及随后不超过5个
纳税年度内平均摊转到各年度的应纳税所得中。
二、有关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方面
鼓励有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进行结构调整、重组改制和主辅分离中,利用非
主业资产、闲置资产和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改制创办面向市场、独立核算、自
负盈亏的法人经济实体,多渠道分流安置企业富余人员和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减轻社
会就业压力。对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分流安置本企业富余人员兴
办的经济实体(除国家规定不予免税的行业外),凡符合相应条件,经有关部门认定,
税务机关审核,3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
三、有关企业破产方面
(一)依法宣告破产的企业,清算完毕后,拍卖给其他企业,拍卖后重新办理工
商登记,可以视同新办企业。凡符合企业所得税优惠条件的,可享受新办企业的所得
税税收优惠政策。
(二)关联企业之间的应收账款,经法院判决负债方破产,破产企业的财产不足
以清偿的负债部分,经税务机关审核后,应允许债权方企业作为坏账损失在税前扣除。
四、有关处理企业职工劳动关系方面
(一)企业对已达一定工作年限、一定工龄或接近退休年龄的职工内部退养支付
的一次性生活补贴,以及企业支付给解除劳动合同职工的一次性补偿支出等,可以在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各种补偿性支出数额较大,一次性摊销对当年企业所得税收入
影响较大的,可以在以后年度均匀摊销。
(二)企业按照劳动保障部《
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劳部发
[1994]481号)文件规定标准支付给职工的经济补偿金,可在企业所得税税
前扣除。
五、有关安置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方面
(一)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凡在2005年底之前从事个体经营的下
岗失业人员(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可按有关规定享受最长期限为3年的免交税务
登记证工本费。
(二)对新办的服务型企业(除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外)当年新招
用下岗失业人员达到职工总数30%以上(含30%),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
动合同的,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3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
企业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不足职工总数30%,但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
动合同的,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3年内可按计算的减征比例减征企
业所得税。减征比例=(企业当年新招用的下岗失业人员÷企业职工总数×100%)
×2。
(三)对新办的商贸企业(从事批发、批零兼营以及其他非零售业务的商贸企业
除外),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达到职工总数30%以上(含30%),并与其签
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3年内免征企业
所得税。
企业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不足职工总数30%,但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
动合同的,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3年内可按计算的减征比例减征企
业所得税。减征比例=(企业当年新招用的下岗失业人员÷企业职工总数×100%)
×2。
对于从事商品零售兼营批发业务的商业零售企业,采用定额税收优惠办法,即凡
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税务机关
审核,在2005年底前可享受定额税收扣减优惠。
税收优惠按安置下岗失业人员数量核定,并一律从企业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额
中扣减,当年扣减不足的结转至下一年继续扣减,扣减年限截止至2005年底。
具体扣减数额=企业安置下岗失业人员数量×2000元/年
(四)对现有的服务型企业(除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外)和现有的
商贸企业(从事批发、批零兼营以及其他非零售业务的商贸企业除外)新增加的岗位,
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达到职工总数30%以上(含30%),并与其签订3年以
上期限劳动合同的,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3年内对年度应缴纳的企
业所得税额减征30%。
(五)对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
实体,凡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并签订一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
税务机关审核,自2003年1月1日起,每吸纳1名下岗失业人员,每年可享受企
业所得税2000元定额税收扣减优惠。当年不足扣减的,可结转至下一年继续扣减,
但结转期不能超过两年。
(六)纳税人吸纳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按《
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关于促进下
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002]107号)中规定
的范围、项目和标准取得的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
六、有关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方面
(一)工业企业在2004年7月1日后新购置的固定资产(房屋、建筑物除外),
可在现行规定折旧年限的基础上,按不高于40%的比例缩短折旧年限。工业企业在
2004年7月1日前购置并尚未折旧完的固定资产(房屋、建筑物除外),自
2004年7月1日起,在尚未折旧年限的基础上按不高于40%的比例缩短折旧年
限。
(二)工业企业在2004年7月1日后受让或投资的无形资产,可在现行规定
摊销年限的基础上,按不高于40%的比例缩短摊销年限。工业企业在2004年7
月1日前购置并尚未摊销完的无形资产,自2004年7月1日起,在尚未摊销年限
的基础上按不高于40%的比例缩短折旧年限。但协议或合同约定有使用年限的无形
资产,应按协议或合同约定的使用年限进行摊销。
(三)企业的计税工资税前扣除标准提高到每月人均1200元,企业在上述标
准以内实际发放的工资可以在税前扣除。
七、有关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方面
(一)鼓励工业企业加大技术开发费用的投入
1.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新产品设计
费、工艺规程制定费、设备调整费、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试验费、技术图书资料费、未
纳入国家计划的中间试验费、研究机构人员的工资、研究设备的折旧、与新产品的试
制、技术研究有关的其他经费以及委托其他单位进行科研试制的费用,不受比例限制,
计入管理费用。
2.盈利的工业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应逐年
增长,增长幅度在10%以上的企业,除据实扣除外,可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抵
扣应税所得额。
3.企业为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所购置的试制用关键设备、测试仪器,单台
价值在1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用,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
独管理,不再提取折旧。
4.凡在我国境内投资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企业,其项目所需
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设备购置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
税中抵免。如果当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税额不足抵免时,未予抵免的投资额,可用以
后年度企业比设备购置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税额延续抵免,但抵免的期限最长不
得超过五年。
(二)推动产、学、研的合作,促进联合开发
1.企业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研制,在依靠自身技术力量的同时,应通过多种形式
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开展合作,增强企业技术开发能力。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高
等学校直接进入大中型企业或企业集团,成为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也可以通过联营
投资、参股、控股或者兼并等方法实现与企业的联合,促进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开发的
主体。
2.企业技术开发可以采取自主开发、委托其他单位开发和联合开发等形式。鼓
励企业与其他单位(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进行联合开发,对
技术要求高、投资数额大、单个企业难以独立承担的技术开发项目,按照联合攻关、
费用共摊、成果共享的原则,报经主管财税机关批准后,可以采取由集团公司集中收
取技术开发费的办法。其中成员企业交纳的技术开发费在管理费用中列支,集团公司
集中收取的技术开发费,在核销有关费用支出后,形成资产的部分作为国家投资,在
资本公积金中单独反映。
(三)加速企业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
1.企业进行技术转让,以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发生的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咨
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所得,年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暂免征收所得税,超过
30万元的部分,依法缴纳所得税。
2.企业为验证、补充相关数据,确定完善技术规范或解决产业化、商品化规模
生产关键技术而进行中间试验,报经主管财税机关批准后,中试设备的折旧年限可在
国家规定的基础上加速30%-50%。
(四)推进企业机器设备的更新
1.企业可以根据技术改造规划和承受能力,在国家规定的折旧年限区间内,选
择较短的折旧年限。对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技术进步快的电子生产企业、船
舶工业企业、生产“母机”的机械企业、飞机制造企业、汽车制造企业、化工生产企
业、医药生产企业和经财政部批准的企业,其机器设备可以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
数总和法。其他企业某些特殊机器设备,凡是符合财政部行业财务制度规定的,也可
以实行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
2.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清产核资的企业,在综合考虑企业承受能力和技术进步状
况的基础上,可按重估后的固定资产价值提取折旧。
3.企业技术改造采取融资租赁方法租入的机器设备,折旧年限可按租赁期限和
国家规定的折旧年限孰短的原则确定,但最短折旧年限不短于3年。
4.企业购入的计算机应用软件,随同计算机一起购入的,计入固定资产价值;
企事业单位购进软件,凡购置成本达到固定资产标准或构成无形资产的,可以按固定
资产或无形资产进行核算。按法律规定的有效期限或合同规定的受益年限进行摊销,
没有规定有效期限或受益年限的,在5年内平均摊销。内资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
其折旧或摊销年限可以适当缩短,最短为2年。
八、有关涉农国企的优惠政策
(一)对国家认定为农业产业化的重点龙头企业和其所属直接控股比例超过
50%以上的子公司,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取得的收入,与其他业
务分别核算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可暂免征企业所得税。
(二)国有农口企业、事业单位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渔业类初级加
工取得的所得,暂免征所得税。
九、其他相关政策
(一)企业利用本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
属《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内的资源而生产的产品所得,自生产经营之日起,免征企业
所得税5年。
(二)资源综合利用免税。企业利用本企业外的大宗煤矸石、炉渣、粉煤灰作主
要原料,生产建材产品的所得,自生产经营之日起,免征企业所得税5年。
(三)为处理利用其他企业废弃的,在《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内的资源而新办的
企业,可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1年。
(四)为减轻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对年应纳税所得额在3万元及以下的企业,
暂减按18%的税率征收所得税;年应纳税所得额在10万元及以下至3万元的企业,
暂减按27%的税率征收所得税。
(五)对设在延边州的国家鼓励类产业企业,在2001年至2010年期间,
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