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计委关于完善药品价格政策改进药品价格管理的通知
计价格[1998]2196号颁布时间:1998-11-21
计价格[1998]219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物价局(委员会):
为进一步推进药品价格整改工作,遵照国务院的要求,现将完善药品价格政
策、改进药品价格管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适当放宽部分药品销售利润率
为鼓励企业研制开发新药、促进技术进步和调整产品结构,适当放宽《药品
价格管理暂行办法》中部分药品销售利润率的规定。
(一)列入新药分类管理范围的一、二类药品,自国家批准正式生产之日起,
前3 年销售利润率从宽掌握。在国内首家生产但未列入新药分类管理范围的普通
药品,在明显低于同种进口药品或进口分包装药品价格的前提下,前3 年销售利
润率从宽掌握。上述两类药品,从第4 年起,要按国家规定的销售利润率作价。
(二)列入国家新药管理范围的药品,在国家新药保护期不变的情况下,新
药保护期结束后5年内仍可执行原利润率规定,即一、二、三、四、五类新药自
国家批准正式生产之日起分别在13年、11年、9年、8年、8年内仍可按新
药分类利润率作价。期满后,按普通药品利润率的规定执行。
(三)国外已批准生产但未列入一国药典、处在原发明国专利保护期内的原
料药及其制剂,属卫生部批准进口在国内使用并按四类新药批准生产的,化学药
品原料药销售利润率为30%,其制剂销售利润率为20%。符合上述条件的中
成药制剂销售利润率为20%,生物制品销售利润率为35%。已超过原发明国
专利保护期的,按四类新药销售利润率执行。
(四)已达到GMP标准并取得中国药品认证委员会认证证书的企业生产的
普通化学药品、生物化学药品的销售利润率,原料药为15%,制剂为11%;
普通生物制品和中成药销售利润率分别为23%和15%。对取得原国家医药管
理局GMP 达标证书的企业,参照上述规定执行,但达标后3年内仍未取得GM
P认证资格,取消此项优惠。
(五)已超过新药保护期的急救、解毒、抗癌、麻醉、精神、计划生育、地
方病防治等特殊化学药品和具有独特疗效的药品(包括中成药品)的销售利润率,
原料药为20%,制剂药为15%(具体品种目录另行下达)。
(六)外资或合资企业在中国生产其在原发明国专利保护期内或保护期结束
3年内的原研制普通药品,在转让先进技术、销售价格明显低于同种进口药品的
前提下,销售利润率可以适当放宽。
(七)考虑到目前GMP标准的推广和实施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多数制药
企业未达到GMP标准,《药品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的补充规定》中关于未达到G
MP标准的生产企业分3年扣减3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的规定,暂不实行。
二、部分普通药品实行优质优价
(一)对取得中国药品认证委员会GMP认证的企业与未取得GMP认证的
企业,实行两种价格体系。以两种条件下不同的社会平均生产成本为基础,根据
产品市场销售情况,分别确定出厂价格。对通过原国家医药管理局GMP达标的
企业,参照取得GMP认证企业的价格执行,对达标后3年内仍未取得GMP认
证资格的,取消此项优惠。
(二)企业生产执行政府统一定价的药品,其产品质量、安全性、临床疗效
等明显优于其它企业生产同种药品的,可按定价权限,由国家计委和省级价格主
管部门组织听证会公开审议,实行单独定价,与其它企业生产的同种药品拉开差
价。
(三)知名品牌的中成药与其它同种药品适当拉开差价。知名品牌的标准和
品种,由国家计委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研究确定(具体品种目录另行下达)。
三、控制药品销售费用在销售价格中的比重
(一)药品生产经营要严格按照《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的有
关规定规范销售费用开支范围。药品销售费用的开支为:(1)推广促销费用,
主要包括企业为推销药品发生的广告、宣传、技术推广等费用;(2)销售机构
费用,主要包括销售人员工资、奖金和福利、销售人员培训、销售人员管理、展
览、差旅等费用;(3)市场费用,主要包括市场调研、市场管理等费用;(4)
医学费用,主要包括产品注册、临床试验等费用;(5)发运费用,主要包括运
输、运输保险、仓储等费用。
(二)控制销售费用占销售价格的比重(即销售费用率)。生产原研制开发
的药品,产品销售费用率不得超过25%;生产仿制的药品,产品销售费用率不
得超过10%。属于国家经济政策鼓励的个别药品,按上述规定执行确有困难的,
生产企业可以提出申请,经省级价格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国家计委批准,可以适
当放宽。列入新药分类管理范围的一、二类药品和处在原发明国专利保护期内的
药品,从批准试生产之日起,5年内销售费用率可以从宽掌握。在企业投入生产
前,该品种已经由专利权所有者到中国进口销售或进口分包装销售的时间应作相
应扣除。药品生产企业需在每年3月底前把上年度该产品销售收入、销售费用开
支总额及销售费用分项目开支情况等资料报送当地省级价格主管部门。中央管理
的品种,由省级价格主管部门转报国家计委。
四、规范药品销售折扣行为
(一)药品生产经营企业销售药品的折扣率最高不超过药品价格的5%。销
货方应在商品销售发票上填写折扣后的实际价格。折扣前价格和折扣率可以在发
票上注明或另附购销双方签定的折扣协议。购买方(包括批发、零售企业和医疗
单位)以实际进价为基础,加销货方给予的不超过5%折扣率和规定差率制定批
发价或零售价。价格以外其它形式的折扣一律禁止。
(二)医疗单位的折扣收入作为药品进销差价收入,应与药品批零差价收入
合并计算,超过批零差率和折扣率之和部分,一律作为价格违法所得,由当地价
格主管部门收缴财政。医疗单位经营药品的批零差价收入和折扣收入,须于每年
3 月底前报当地价格主管部门备案。
(三)对于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未在发票上填写折扣后价格的,对于购买方购
买药品时索要实物、赞助费、宣传促销费、科研费、劳务费的,对于销售方采取
上述不正当手段推销的,对于销售方折扣率超过规定的,对于不按折扣后价格制
定批发、零售价格的,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严肃查处。
五、适当提高医疗服务价格,扩大药品批零差率
为维持医疗单位的正常运转,各地要根据卫生系统因药品价格改革差价收入
减少和医疗服务价格提高情况,通过提高医疗服务价格适当补偿。在提高医疗服
务价格补偿确有困难的县城和农村医疗单位,可以在规范折扣率、药品零售价格
明显降低的前提下,适当扩大药品的批零差率,批零差率扩大幅度,县城医疗单
位控制在3个百分点以内,农村医疗单位控制在8个百分点以内。具体意见由各
地价格主管部门提出,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列入中央管理价格的药品,
在不超过政府规定的零售价格水平前提下,医疗单位可以低于政府规定出厂价或
批发价的实际购进价格为基础,按扩大后差率顺加作价。社会零售药店可以同幅
度扩大药品批零差率。在药品折扣行为没有规范、药品零售价格没有降低的地区,
不得扩大批零差率。各地区一律不得因扩大批零差率而提高药品的零售价格。
六、按照管大、管少、管好的原则合理确定省定价目录
列入省级价格主管部门管理价格的药品,要仅限于临床应用量大面广、具有
一定垄断性的少数基本治疗药品。各省(区、市)要尽快对本省(区、市)制定
的药品价格管理目录进行清理审查。对于形成市场竞争的药品,要及时退出省管
药品价格目录。今后,调整省管药品价格目录,要报国家计委审核后公布。地(
市)以下价格主管部门不得制定药品价格。现行列入地(市)以下价格主管部门
定价的品种,要予以纠正。
七、严格按照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审定药品价格
在审价过程中,重点整顿药品虚高定价,把政府定价的药品价格降到实际出
厂价格的水平。对现行国家计委制定的药品价格和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制定的药品
价格,在企业和医疗单位经营过程中,发现以低于公布的价格出厂、批发和零售
的,要按照价格分工管理权限调整价格。按实际出厂价格计算的销售利润率超过
规定利润率的,在1999年底前逐步降到现行规定的利润率水平。企业按作价
办法自主定价的药品,按现行实际出厂价格计算的销售利润率高于规定销售利润
率的,由生产企业提出申请并经当地省级价格主管部门批准,也按上述办法在1
999年底前分步降低到规定的利润率水平。
八、完善药品价格登记公布制度
(一)为防止生产经营企业异地高价销售药品、牟取高利,对企业按作价办
法自主制定的药品价格,各地要进行全面登记,并由产地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在指
定的报刊上公布出厂价格和市场零售价格。各地公布的药品价格,要抄报国家计
委和抄送各地省级价格主管部门。
(二)对产地省级价格主管部门登记公布的价格,销地省级价格主管部门要
及时在物价公报或指定报刊上公布,以供企业进货和制定价格时参考。对于产地
省级价格主管部门没有登记公布的药品价格,销地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可以进行登
记。
(三)药品价格登记只限于省级价格主管部门,省级以下价格主管部门不得
要求企业登记。
(四)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对列入公费医疗报销目录的药品,要指定医疗单位、
零售药店定期报送有关药品价格资料,逐步建立药品零售价格监测体系。
(五)取消销地对产地药品价格进行平衡的做法。销地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发
现进入本地市场的产地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定价的药品价格明显不合理的,要主动
向产地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反映情况,建议产地省级价格主管部门研究并调整价格。
销地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发现进入本地市场由企业自主定价药品价格明显不合理的,
应及时向产地省级价格主管部门核实确认,并提请产地省级价格主管部门研究调
查。协商有困难的,由国家计委协调。对于在本地市场销售的药品价格,发现虚
高定价、折扣过多的,可依据《药品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及药品价格折扣的有关
规定查处。
(六)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在登记过程中一律不得收取费用。
九、加强药品价格监督检查
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单位价格行为的监督检
查。对于违反上述各条规定,不按实际进价加规定差率顺加作价,不按规定进行
药品价格折扣,擅自提高药品销售利润率,提高药品销售费用率,扩大药品进销
售差率、批零差率以及不按规定进行药品价格登记、备案等行为,各级价格主管
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及有关规定予以严肃查处。
十、以上各项,请与《药品价格管理暂行办法》、《药品价格管理暂行办法
的补充规定》一并贯彻执行。此前所发文件与本通知有抵触的,一律以本通知为
准。
十一、本通知自12月1 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