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
教基[2002]14号 颁布时间:2002-08-01
2002年8月1日 教基[2002]14号
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我部制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
要》,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意见,认真组织实施,并将落实情
况、问题和意见及时报我部。
附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
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
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
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
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
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为了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
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
健康教育工作,在总结实验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本纲要。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
要》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坚持育人为本,根据中
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
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2.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为此,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根据学生心理
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
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关注个别差
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
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同
感相结合;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助
人与自助相结合。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3.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
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
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
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
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4.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
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
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
新人。
按照“积极推进、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不同地区应根
据本地实际,积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
——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要在具有较
全面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进行心理辅导的专门技能以及提高自身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上有显著提高。
——有条件的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抓好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
上加强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推进工作。
——暂不具备条件的农村和边远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出中小学地区性的心
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规划;重点抓好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试点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
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逐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5.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
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6.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学生身心
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
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
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小学中、高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
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
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
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
动的能力。
初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
观念,发展其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了解自己,学会克服
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加强自我认
识,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
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
高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具有适应高中学习环境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充分开发学习的潜能,在克服困难取得成绩的学习生活中获得情感体验;在了解自己
的能力、特长、兴趣和社会就业条件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进行职业的选
择和准备;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的状况,正确对待和异性伙伴的交往,建立对他
人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7.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同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
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初
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要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高中以
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
8.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
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
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
倾向。
9.个别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进行个别辅导是教师和学
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
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有效途径。对于极个别有严重
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
10.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
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
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
系。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1.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
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
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五、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
12.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
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
领导,积极支持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要通
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根据本地、本校教育教学实际,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课时可
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时间中安排。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
对学校督导评估之中,加强对教师和咨询人员的管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
1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
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
作体制。专职人员的编制可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统筹安排中小学专职心理辅导
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可聘请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或心理
咨询人员。
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
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
神紧张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4.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培训。教育部将组织有关专家编写教师培训用
书,并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培训骨干教师。高等学校的心理学专业和教育学专业要积
极为中小学输送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师范院校要开设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课
程,以帮助师范学生和中小学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各级教育行
政部门要积极组织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
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以及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培训包括理论知
识学习、操作技能训练、案例分析和实践锻炼等内容。通过培训提高专、兼职心理健
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
1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