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财政监督与法制建设 > 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8号颁布时间:1995-10-30

     (1995年10月30日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     1995年10月3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8号公布自1996年4月1日起施行) 第三节 城市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防治 第三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城市人民政府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在指定的 地点倾倒、堆放城市生活垃圾,不得随意扔撤或者堆放。 第三十六条 贮存、运输、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应当遵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和城市环境卫生的 规定,防止污染环境。 第三十七条 城市生活垃圾应当及时清运,并积极开展合理利用和无害化处置。 城市生活垃圾应当逐步做到分类收集、贮存、运输和处置。 第三十八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改进燃料结构,发展城市煤气、天然气、液化气和其 他清洁能源。 城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净菜进城,减少城市生活垃圾。 城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收购网点,促进废弃物的回收利 用工作。 第三十九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配套建设城市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贮存、运输、处置设施。 第四十条 建设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场所,必须符合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国 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环境保护和城市环境卫生标准。 禁止擅自关闭、闲置或者拆除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场所;确有必要关闭、闲 置或者拆除的,必须经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 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并采取措施,防止污染环境。 第四十一条 施工单位应当及时清运、处置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并采取措施,防止污 染环境。 第四章 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特别规定 第四十二条 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适用本章规定;本章未作规定的,适用本法其他有关 规定。 第四十三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规定统一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鉴别方法和识别标志。 第四十四条 对危险废物的容器和包装物以及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危险废物的设施、场所, 必须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 第四十五条 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报登记。 第四十六条 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置;不处置的,由所在地县级以 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处置或者处置不符合国 家有关规定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单位按照 国家有关规定代为处置,处置费用由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承担。 第四十七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建设对危险废物进行集中处置的设 施。 第四十八条 以填埋方式处置危险废物不符合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的,应当缴 纳危险废物排污费。危险废物排污费征收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危险废物排污费用于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不得挪作他用。 第四十九条 从事收集、贮存、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单位,必须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 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经营许可证,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禁止无经营许可证或者不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危险废物 收集、贮存、处置的经营活动。 禁止将危险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无经营许可证的单位从事收集、贮存、处置的经 营活动。 第五十条 收集、贮存危险废物,必须按照危险废物特性分类进行。禁止混合收集、贮存、 运输、处置性质不相容而未经安全性处置的危险废物。 禁止将危险废物混入非危险废物中贮存。 第五十一条 转移危险废物的,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并向危险废物 移出地和接受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五十二条 运输危险废物,必须采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并遵守国家有关危险货物运输管 理的规定。 禁止将危险废物与旅客在同一运输工具上载运。 第五十三条 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危险废物的场所、设施、设备和容器、包装物及其他物 品转作他用时,必须经过消除污染的处理,方可使用。 第五十四条 直接从事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人员,应当接受专业培训, 经考核合格,方可从事该项工作。 第五十五条 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制定在发生意外事 故时采取的应急措施和防范措施,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 管部门报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进行检查。 第五十六条   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危险废物严重污染环境的单位,必须立即 采取措施消除或者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危害,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 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接受调查 处理。 第五十七条   在发生危险废物严重污染环境、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 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必须立即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由人民政府采取有效措施, 解除或者减轻危害。 第五十八条   禁止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境转移危险废物。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九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责令限期改正,并处罚款: (一)不按照国家规定申报登记工业固体废物或者危险废物,或者在申报登记时弄 虚作假的; (二)拒绝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现场检查,或者在被检查时弄虚作假的;   (三)不按照国家规定缴纳排污费的;  (四)将列入限期淘汰名录淘汰的设备转让给他人使用的; (五)擅自关闭、闲置或者拆除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设施、场所的; (六)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活饮用水源地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 建设工业固体废物集中贮存、处置设施、场所或者生活垃圾填埋场的; (七)擅自转移固体废物出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贮存、处置的。 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行为的,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有前款第(三)项行为的, 处应缴纳排污费金额50%以下的罚款;有前款第(四)项、第(五)项、第(六)项、第( 七)项行为之一的,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条 违反本法规定,生产、销售、进口或者使用淘汰的设备,或者采用淘汰的生产工 艺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综合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人 民政府经济综合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请同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停 业、关闭。 第六十一条 建设项目中需要配套建设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设施未建成或者未经验收合格 即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审批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 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并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二条 对经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可以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 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或者责令停业、关闭。 前款规定的罚款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资令停业、关闭,由县级以上人 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决定。 第六十三条 贮存、运输、处置城市生活垃圾违反本法规定的,按照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和城 市环境卫生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六十四条 违反本法有关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 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不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的;   (二)将危险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无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收集、贮存、处置的; (三)转移危险废物,不按照国家规定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成者未向移出地和接 受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的; (四)将危险废物混入非危险废物中贮存的; (五)未经安全性处置,混合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具有不相容性质的危险废物 的; (六)将危险废物和旅客在同一运输工具上载运的;  (七)危险废物产生者不处置其产生的危险废物或者不承担依法应当承担的处置费 用的; (八)未经消除污染的处理将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危险废物的场所、设施、设 备和容器、包装物及其他物品转作他用的。 第六十五条   无经营许可证或者不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收集、贮存、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 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 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l倍以下的罚款。 不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前款活动的,还可以由发证机关吊销经营许可证。 第六十六条 违反本法规定,将中国境外的固体废物进境倾倒、堆放、处置,或者未经国务院 有关主管部门许可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用作原料的,由海关责令退运该固体废物,可以 并处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逃避海关监管,构成走私罪的,依法追究刑事 责任。 以原料利用为名,进口不能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第六十七条 违反本法规定,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境转移危险废物的,由海关责令退运该危险 废物,可以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八条 对已经非法入境的固体废物,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向 海关提出处理意见,海关应当依照本法第六十六条的规定作出处罚决定;已经造成环 境污染的,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进口者消除污染。 第六十九条 违反本法规定,造成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事故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 政主管部门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重大损失的,按照直接损失的30%计算罚款, 但是最高不超过50万元;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 单位或者政府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七十条 罚款一律上交国库,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 第七十一条 受到固体废物污染损害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要求依法赔偿损失。 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或者其他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部门调解处理;调解不成的,当事人 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七十二条 违反本法规定,收集、贮存、处置危险废物,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导致公私 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比照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或者第一百八十 七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单位犯本条罪的,处以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 前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三条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监督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 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章 附 则 第七十四条 本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 半固态废弃物质。 (二)工业固体废物,是指在工业、交通等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 (三)城市生活垃圾,是指在城市日常生活中或者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 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四)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 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 (五)处置,是指将固体废物焚烧和用其他改变固体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 的方法,达到减少已产生的固体废物数量、缩小固体废物体积、减少或者消除其危险 成份的活动,或者将固体废物最终置于符合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场所或者设施并不再 回取的活动。 第七十五条 液态废物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废物的污染防治,适用本法;但是,排入水体的废 水和排入大气的废气的污染防治适用有关法律,不适用本法。 第七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与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有关的国际条约与本法 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第七十七条 本法自1996年4月1日起施行。 附:       刑法有关条款 第一百一十五条 违反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管理规定,在生产、储存、 运输、使用中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 别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八十七条 国家工作人员由于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 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