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72号颁布时间:1995-02-11
(1995年2月1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72号发布 自1995年4月1
日起施行)
第五章震后应急
第二十二条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有关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宣布灾区进入震后
应急期,并指明震后应急期的起止时间。
震后应急期一般为10日;必要时,可以延长20日。
第二十三条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抗震救灾指挥部应当及时组织实施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及
时将震情、灾情及其发展趋势等信息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
第二十四条
防震成灾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现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并及时会同有关部门评
估地震灾害损失;灾情调查结果,应当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和上一
级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
第二十五条
交通、铁路、民航等部门应当尽快恢复被损毁的道路、铁路、水港、空港和有关
设施,并优先保证抢险救援入员、物资的运输和灾民的疏散。其他部门有交通运输工
具的,应当无条件服从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征用或者调用。
第二十六条
通信部门应当尽快恢复被破坏的通信设施,保证抗震救灾通信畅通。其他部门有
通信设施的,应当优先为破坏性地震应急工作服务。
第二十七条
供水、供电部门应当尽快恢复被破坏的供水、供电设施,保证灾区用水、用电。
第二十八条
卫生部门应当立即组织急救队伍,利用各种医疗设施或者建立临时治疗点,抢救
伤员,及时检查、监测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传染病的
暴发流行,并向受灾人员提供精神、心理卫生方面的帮助。医药部门应当及时提供救
灾所需药品。其他部门应当配合卫生、医药部门,做好卫生防疫以及伤亡人员的抢救、
处理工作。
第二十九条
民政部门应当迅速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提供救济物品等,保障灾民
的基本生活,做好灾民的转移和安置工作。其他部门应当支持、配合民政部门妥善安
置灾民。
第三十条
公安部门应当加强灾区的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预防和制止各种破坏活动,
维护社会治安,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尽快恢复社会秩序。
第三十一条
石油、化工、水利、电力、建设等部门和单位以及危险品生产、储运等单位,应
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对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次生灾害的地点和设施采取紧急处置措
施,并加强监视、控制,防止灾害扩展。
公安消防机构应当严密监视灾区火灾的发生;出现火灾时,应当组织力量抢救人
员和物资,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防止火势扩大、蔓延。
第三十二条
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应当根据抗震救灾指挥部提供的情况,按照规定及
时向公众发布震情、灾情等有关信息,并做好宣传、报道工作。
第三十三条
抗震救灾指挥部可以请求非灾区的人民政府接受并妥善安置灾民和提供其他救援。
第三十四条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国内非灾区提供的紧急救援,由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接受和
安排;国际社会提供的紧急救援,由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接受和安排;国外红十字会
和国际社会通过中国红十字会提供的紧急救援,由中国红十字会负责接受和安排。
第三十五条
因严重破坏性地震应急的需要,可以在灾区实行特别管制措施。省、自治区、直
辖市行政区域内的特别管制措施,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跨省、自治
区、直辖市的特别管制措施,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共同决定或者由国
务院决定;中断干线交通或者封锁国境的特别管制措施,由国务院决定。
特别管制措施的解除,由原决定机关宣布。
第六章 奖励和处罚
第三十六条
在破坏性地震应急活动中有下列事迹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上级机关或者防震
减灾工作主管部门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一)出色完成破坏性地震应急任务的;
(二)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的财产或者抢救人员有功的;
(三)及时排除险情,防止灾害扩大,成绩显著的;
(四)对地震应急工作提出重大建议,实施效果显著的;
(五)因震情、灾情测报准确和信息传递及时而减轻灾害损失的;
(六)及时供应用于应急救灾的物资和工具或者节约经费开支,成绩显著的;
(七)有其他特殊贡献的。
第三十七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
政处分;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给予处罚;构成犯
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按照本条例规定制定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
(二)不按照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规定和抗震救灾指挥部的要求实施破坏性地震
应急预案的;
(三)违抗抗震救灾指挥部命令,拒不承担地震应急任务的;
(四)阻挠抗震救灾指挥部紧急调用物资、人员或者占用场地的;
(五)贪污、挪用、盗窃地震应急工作经费或者物资的;
(六)有特定责任的国家工作人员在临震应急期或者震后应急期不坚守岗位,不及
时掌握震情、灾情,临阵脱逃或者玩忽职守的;
(七)在临震应急期或者震后应急期哄抢国家、集体或者公民的财产的;
(八)阻碍抗震救灾人员执行职务或者进行破坏活动的;
(九)不按照规定和实际情况报告灾情的;
(十)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破坏性地震应急工作的;
(十一)有对破坏性地震应急工作造成危害的其他行为的。
第七章附 则
第三十八条
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地震应急”,是指为了减轻地震灾害而采取的不同于正常工作程序的紧急
防灾和抢险行动;
(二)“破坏性地震”,是指造成一定数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地震事件;
(三)“严重破坏性地震”,是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使灾区丧失或
者部分丧失自我恢复能力,需要国家采取对抗行动的地震事件;
(四)“生命线工程”,是指对社会生活、生产有重大影响的交通、通信、供水、
排水、供电、供气、输油等工程系统;
(五)“次生灾害源”,是指因地震而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等灾害的易燃易
爆物品、有毒物质贮存设施、水坝、堤岸等。第三十九条
本条例自1995年4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