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二)
深发[2005]1号颁布时间:2005-01-11
2005年1月11日 深发[2005]1号
(三)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1.发展优势产业,形成文化支柱产业
以创新文化品牌、增加文化产业新增点为重点,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传统
产业的文化含量,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力争到2010年我市文化产业在
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具有影响力,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
以上。
重点发展如下优势产业:
——传媒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传媒业,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广电集团可
通过资源整合、结构调整、机制创新、强化管理等方式,导入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创
造条件将部分优质经营性资产早日上市。鼓励大型传媒集团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
发展,并创造条件实现跨国界发展,对于经营不善、长期亏损的报刊要限期整改。对
可以实行产业化运营的媒体经营领域(如平面媒体广告、制作、发行,广播电视商业
频道、娱乐频道等),可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包括境外资本。
——动漫游戏产业。制订我市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扶持政策,开发
动漫画、3G游戏、虚拟演播室等高增长率的产业,建成具有全国影响的、规模较大
的动漫制作基地,加强对动漫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
——出版发行产业。加快出版发行业体制改革,做大市场规模,做强龙头企业。
海天出版社、报业集团出版社要找准各自定位,整合出版资源,在出版体制和机制上
进行创新。深圳发行集团要以“深圳书城”为品牌,以市区两级新华书店为基础,实
行连锁经营,优化内部运营机制,建立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争取最佳社会效益和经
济效益。
——创意设计产业。大力推进以广告市场为依托的创意设计业,提高工业设计、
平面设计、建筑设计、时装设计、礼品设计、环境艺术、室内装潢、广告设计、动漫
设计、产品外观设计等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与海外设计界进行广泛合作,引进香港及
国外一流设计大师,在深圳设立自己的创作基地。同时鼓励本土设计力量向内地及国
外进军。创造本土设计品牌,以创意设计大赛推动整体设计水平的提高。
——印刷产业。提升印刷业科技含量,进行印刷技术研发,实施将印刷业作为我
市传统优势产业的扶持政策,建设印刷技术公共服务平台。设立“深圳印刷奖”,全
面提升印刷产业的技术等级,推动印刷业向多色、高速、数码化和个性化印刷发展。
努力增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印刷技术和工艺。积极引进、吸纳国际著名印刷企业落
户深圳,使深圳真正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印刷制造基地。
——视听产业。大力发展以电影、电视、音像制品等为代表的视听产业,引导民
间资本、境外资本向影视业投资,与国外著名视听产业集团合作进行电影院改造,并
探索与外资联合成立电影公司,共同开发视听节目。积极引进刻录光盘生产设备、创
立刻录光盘生产企业,制作与生产更多、更好的视听产品。
——歌舞娱乐产业。着力于歌舞娱乐业的产业升级,发挥企业的原创自主开发能
力,锻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歌舞娱乐产品。注重与国外知名娱乐企业成立联合节目
制作公司,创造符合国际欣赏水平的优秀节目。同时采取积极的“走出去”战略,推
动深圳优秀的歌舞娱乐节目走向全国甚至海外。
——旅游休闲产业。加强深圳城市景观规划,塑造深圳海滨城市形象。切实保护
东部滨海地区山海资源,推进滨海岸线的公共利用。改善深圳旅游产品结构,开发一
批高档休闲度假产品。加大城市综合休闲文化区建设,培育和丰富城市休闲文化内容,
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充分体现“精彩深圳、欢乐之都”的城市特色。
2.构建产业平台
——探索建立“文化产业创业基地”。培育市场主体,做大做强一批现有基础好、
实力较雄厚的文化企业,优选一批有较大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的文化产业项目,确认
和催生一批深圳市文化产业创业基地,进行集约化文艺创作与生产、营销。形成有特
色的文化产业集群。
——编制并完善文化产业投资导向目录,建立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形成科学、
严谨的制度化保障,为资金流、项目流、人才流向文化产业的高度积聚打造坚实的平
台,使整体产业循着理性、规范、明确的轨道稳步发展。
——组建“设计业共同制作室”。结合市区内旧工业区功能改造,聚合平面设计
人才,提高城市整体设计水平,并引进国际高端设计机构与人才,推动以设计业为主
体的创意产业发展。
3.培育规范市场
——积极培育文化市场。探索中外合资、股份合作、集团化运作等模式兴办文化
企业,对中外合资经营文化企业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在符合我市文化规划的前提下,
鼓励拥有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成熟管理经验的国外文化企业集团,来深合资兴办大型文
化实业。
——组建各类文化中介组织。积极培育文化中介机构,发展一批文化经纪机构、
代理机构、仲裁机构等文化中介组织,鼓励文化中介机构向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
规范化方向发展。加快发展文化经纪人队伍,推行演出经纪人制度,确定艺术品经营
人才和各类文艺专业人才职业资格标准。
(四)加强文化设施建设
1、基本布局
努力构造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文化设施网络。市级文化设施建设要着眼于提
升城市的国际形象,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城市知名度,重点建设一批能举办具有国
际影响的一流赛事和活动的文化设施。区级文化设施建设要注重与各区功能定位相吻
合,带动不同文化系列的发育、成长,能适应中等规模的文体活动和赛事,并成为市
级文化设施的有效补充。街道和社区的文化设施建设要充分满足市民多样化的文化需
求,做到老少皆宜。要结合固本强基工程的实施,以社区文化建设为重点,着力建设
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和体育活动场所等社区文化设施,做到每1.5万人拥有一个
达标社区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文化广场能容纳500人
以上。
提高城市总体规划的文化内涵,将文化发展作为城市建设的主线。建成门类齐全、
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功能先进的文化设施网络,力争文化设施建设水平全国领先。
做好城市文化发展的空间规划,发挥不同区域和场所已经形成的文化特色,实现一轴
“两翼”的文化布局,构建“五大文化系列”。到2010年,适应国际化城市建设
需要的文化设施布局初步形成,满足市民文化精神生活的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完善。
一轴:以深南大道及邻近地区为轴心,包括高交会馆、会展中心、文化中心、博
物馆(新馆)、电视中心、大剧院、中心书城及拟建的深圳歌剧院等,形成具有较强
带动力和辐射力的文化聚集区。
“两翼”:为东、西部两条文化风景线。即:
西部滨海文化风景线:依托红树林保护区、深圳湾滨海长廊、华侨城旅游景区、
南头古城、天后宫、野生动物园、西部田园风光等已有设施和景区,建设生态环境优
美、绿化层次丰富、街道亲切宜人、人文色彩浓郁的优雅闲适的西部滨海文化风景线。
东部山海文化风景线:利用东部海岸线自然环境,优先发展旅游、休闲运动及国
际会议项目。依托大、小梅沙等已有景点,进一步建设开发三洲田、西冲、七娘山等
多处旅游资源,开发山海旅游度假、大型国际会展、各式海上及野外运动等活动项目,
把东部海岸建成集旅游、会展和体育运动为一体,既能承担国际会展、大型水上运动
赛事,又能满足市民和旅游者休闲娱乐需求的山海文化风景线。
全市在此基础上,形成五大文化系列:
——高雅文化系列。依托中心图书馆、音乐厅、中心书城、大剧院、博物馆(新
馆)、青少年宫、电视中心和拟建的歌剧院等市级大型文化设施,大力开展高雅艺术
表演、对外文化交流、城市历史陈列展示、大型艺术节庆等活动,建成方便快捷、现
代化程度较高、代表城市发展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区域,形成以高雅艺术展演为特色
的文化系列。
——商业文化系列。依托东门、中信城市广场、华强北等繁华商圈,发展购物旅
游、街景观光、歌舞娱乐、视听服务、艺术品交易、广告等文化产业,形成文化与商
业高度结合、具有浓郁商业气息的文化系列。
——体育文化系列。依托已建的深圳体育场、游泳跳水馆、国际自行车赛场、观
澜高尔夫和公众高尔夫球场、游艇俱乐部,结合拟建的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国际航海
俱乐部等,既发挥公益性专业体育设施、场地的作用,也发挥民营体育设施的功能,
结合优美的自然风光,开展竞技性体育赛事,兼顾休闲性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
形成散点布置、各有特色而又兼顾综合性的体育文化系列。
——文化遗产系列。依托大鹏所城、南头古城、中英街、天后宫及传统的客家民
居和广府民居等,全面普查、科学规划、认真保护历史文化遗址和文物单位。条件许
可的,可依据不同特点进行分步开发、有机组合,辅以岭南民俗展示,建成可供参观
游玩的旅游景点和线路,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的文化遗产系列。
——广场文化系列。依托市民中心广场、大剧院南广场等市级文化广场,龙城广
场、宝城广场等区级文化广场,福永、皇岗等社区文化广场,开展富有参与性、普及
性的民间文艺展演、展览等群众文化活动,形成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具有较强公众
影响力的广场文化系列。
2.重点设施
至2010年,建成四大重点文化设施:
——深圳歌剧院。由高水准的大剧场、中小剧场以及配套设施组成,可供世界一
流的各类表演艺术团体演出,能为深圳繁荣高雅艺术、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探索实验
艺术提供一流的设施和场地。通过慎重选址、认真设计,使之体现城市独特的文化风
格,成为华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歌剧院建筑。
——深圳科学馆(新馆)。以促进深圳自然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为目的的综
合性科研设施,集科研、学术交流、科技展览、科普活动等设施于一体,成为为广大
高科技人才和高科技企业提供各类综合服务的中心和面向市民开展各类科普活动的基
地,成为深圳高科技城市的形象品牌。
——深圳国际会议中心。以承办接待国际国内政务往来、友好访问、大型会议、
大型活动、专业展览为目的,成为集会、展、演、宿为一体,华南地区规格最高、规
模最大的国际会议中心。会议中心由各类国际会议厅、专业展览厅、高档酒店组成,
配备一支专业会议服务队伍,精心打造成为举办各种大型会议、学术报告、产品展示、
时装表演、喜庆宴会的理想场所。
——深圳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建造可容纳6—8万或8—10万人的主体育场和
1.5万人以上的体育馆,并包括运动员综合训练馆和跳水馆,以及配套的新闻中心、
运动员公寓、室外景观、园林绿化和商业设施,主功能为承担国际重大体育赛事和国
内综合性体育比赛,使之成为国内领先的综合性体育场馆。
同时,按规划布局要求,利用多种投入机制,加强各级文化网络设施建设,满足
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根据深圳实际需求,按照国际标准和惯例,对在
建和现有部分设施进行挖潜改造,提高标准,完善功能,增强效益。
(五)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抓住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机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实现文化管理职能从微观管理到宏观管理的
转变,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相协调,与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相符合,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
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不断巩固、扩大的良好局面。
1.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
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党管舆论导向、党管新闻媒体、党管干部不动摇,把加强公
共服务和提供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作为文化工作的重点,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基本形
成完善的文化工作宏观管理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体
现文化工作特点、适应法制建设总体要求的政策法规体系,文化企事业单位新的微观
运行机制,较为完善的文化生产传播创新机制和积极主动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的对
外交流格局,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作出积极的贡献。
2.深化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
——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以加大政府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
为重点,对文化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改革政府对文化事业单位的投入方式,健全
投资决策和约束机制。党报、党刊和电台、电视台在确保党的领导和正确导向的前提
下,创新体制机制,优化组织结构,整合内部资源,转变经营方式,科学划分宣传和
经营业务,实行宣传经营两分开,逐步将经营部分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转制为企
业。应转制为企业的艺术表演团体、报刊社、出版社、剧院等单位,分期分批完成转
制任务。转制后的文化企业要努力面向市场,搞活经营,为壮大主业服务。各类文化
事业单位都要深化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提
高服务质量和效益。
——深化文化企业改革。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重点,
加快国有文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推进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产权明
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
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国有独资文化企业3年内完成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其
他国有企业5年内完成股份制改造任务,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扶持一批民营文化产
业企业。到2010年,推出两到三家实力强大的文化公司上市。
——建立和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架构。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的
新途径,规范国有文化资产授权经营管理办法,健全风险监控、预警、处置机制,建
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
值。
3.深化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公共文化事业中的主渠道作用,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要按
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重点投入重大文化设施和公益性文化项目。建立公
共文化项目可行性分析与评估体系,逐步推行重大公共文化投资项目的专家认证制度、
社会公示制度、听证制度。对政府主办的重大文化项目和活动一律实行公开招标,择
优承办,加强审计监督。鼓励支持社会资金参与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开辟多种
融资渠道,形成以企业投入、政府资金、银行贷款、文化基金、证券融资、民间捐助、
境外资金等相结合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放宽文化市场准入条件,进一步消除民资和
外资进入文化领域的体制性障碍,除国家明文规定限制进入的文化领域外,支持民资、
外资以合资、合作、参股、兼并、收购、项目招标等形式投资兴办文化企业。建立风
险投资机制,畅通资本退出渠道。进一步改革文化事业资助体制、资助方式和文化投
资项目管理体制,优化政府对文化事业投入的支出结构,政府对文化的资助逐步由
“养人或养单位”为主向“兴项目”为主转变。
4.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文化市场中介机构,健全文化行业组织,增强自
律和服务功能,健全行业自律机制,促进行业协会代表和维护会员利益,沟通政府与
企业,协调行业纠纷,规划行业发展,维护创新企业知识产权,开展行业统计与调查,
规范行业质量与服务标准,审核专业资质,提供信息、交流、培训、咨询、招商引资
等服务,推动行业良性竞争,维护市场秩序与公平交易。突破所有制、部门、系统的
界限,加快发展优势行业、新兴产业和文化行业协会组织,扩大覆盖面,创造条件,
吸引全国性的文化行业协会落户深圳。
五、法规政策保障
充分运用深圳的立法权,加快地方性文化法规建设。切实落实国家和省的文化经
济政策,在文化发展规划、公共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市场管理、促进文化
创新、保护历史文物与知识产权等方面制订既符合深圳实际、又有重点突破的文化经
济政策和公共文化政策。营造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守法经营的良好法制环境,逐步
改变现有文化法规“重限制、轻促进;重惩罚、轻扶持;重治理、轻培育”的状况。
推动依法治文,促进公平竞争与文化市场的繁荣有序发展,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
的基本文化权利,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法律政策体系。
——抓紧制订《深圳市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条例》、《深圳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条
例》、《深圳市公益文化事业捐赠管理办法》、《深圳市软件保护条例》和《深圳市
文博事业发展条例》等五项法规。修改完善《深圳经济特区文化市场管理条例》及其
《实施细则》、《深圳市实施〈印刷业管理条例〉若干规定》和《深圳市公共图书馆
条例》等三项法规。适时出台《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化市场发展规划》等规划
方案。将本纲要与《深圳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相衔接,将有关重
点设施项目列入“十一五”建设计划。
——继续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各级财政要逐年增加对文化事业的
资金投入,每年增长幅度应不低于预算内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
基金和文化事业建设费年度预算应逐年有所增加。
——落实文化经济政策。贯彻执行国家和省的文化经济政策,制订并落实《深圳
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配套政策》,通过文化政策的引导,
鼓励与带动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鼓励以社区、企业和个人名义建立有特色的历史、
艺术与科学教育方面的民间博物馆、文化工作室,建立社区艺术、体育等活动团体。
制定民间捐赠管理办法。规范捐赠管理,拓宽捐赠渠道,明确捐赠人和受赠人的责权
利,积极利用好社会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深圳吸引外资的区位优势,在国家政策允许
的范围内,积极吸纳境外资本进入相关文化领域。积极寻求与境外知名品牌和文化企
业的合作,推动深圳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进一步完善外资进入文化领域的相关配套政
策,形成明确的投资导向。
——完善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管理办法。强化政府基金的导向功能,推进
政府基金社会化,扩大资助范围,资助对象逐步从国有文化单位向全社会扩展。积极
鼓励弘扬主旋律和时代精神,具有较高思想性、艺术性的原创性文化产品的创作和制
作。常规性和基础性投资的项目和额度逐步实现法定化。设立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推
动和鼓励有较大潜力的项目的经营和发展,制订相应的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
使其规范使用并发挥最大效用。
——完善文化人才政策。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重视文化人才的成长,营
造良好的文化人才发展环境,促进文化人才集聚,优化文化人才资源配置,建立长效
的激励机制,鼓励文化人才脱颖而出;完善文艺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市民的文艺素质
和创造力;加大文化教育培训力度,选派一批文艺专业人才、理论研究人才、经营管
理人才到国内外一流大学或文化教育单位、企业学习,逐步建立和完善文化教育艺术
人才学习培训基地,培养与造就一支与建设国际化城市和高品位文化城市相适应的文
艺人才队伍;打破各种条件限制,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鼓励和支
持文化教育艺术单位采取高薪聘用、客座制等多种方式,面向国内外,引进一批高层
次的文艺专业人才;充分挖掘文化藏才于民、藏艺于民的优势,充分发挥文联、文艺
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聚合民间资源,调动一大批分散在社会的文化艺术人才的才
干;建立与文艺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确立知识、技术和管理
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探索生产要素入股和期权分配制度,重奖有突出贡献的
文艺人才。
六、组织实施
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实施文化立市战略的重大意义,增强文化行政的能力。各级
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建设作为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纳入经济社会的总体规划,并调
整与增设相应机构。市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立市领导小组要加强对文化体制改革和文
化立市工作的领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通力合作,确
保文化体制改革各项措施和文化立市战略的贯彻实施。
各区、街道、各单位必须把抓好文化建设作为考核文化管理部门和分管部门领导
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要参照本纲要,编制本地区文化规划纲要和文化体制改革总体
方案,抓好贯彻落实与检查考核。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