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审计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审计机关审计复核工作规则》的通知
黑审法字[2000]12号颁布时间:2000-02-17
2000年2月17日 黑审法字[2000]12号
各行署、市、县审计局:
现将《黑龙江省审计机关审计复核规则》印发给你们,实施中如遇到具体问题,
请及时与省厅法制审理处沟通联系,望认真学习贯彻执行。
附:黑龙江省审计机关审计复核工作规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审计复核工作,强化审计机关内部控制,严格依法审计,保证
审计工作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中国审计规范》、《审
计署审计复核规则》、《黑龙江省审计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
本省审计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本规则所称的审计复核,是指审计机关内部的复核机构和复核人员对审
计方案、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包括下达的审计决定通知、审计复议决
定、审计建议书、协助执行审计决定、移交移送处理,以下简称审计决定)、综合性
审计报告等审计事项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的行为。
第三条 审计机关的复核机构是本机关的法制审理机构。
地市一级审计机关应当按照《行政复议法》、《审计法》以及国务院和省政府的
要求,单独设立法制审理机构。
县级审计机关已经设立法制机构的要巩固和完善,有条件的要设立机构,没有条
件的要指定专职复核人员。
第四条 审计机关实行审计组、审计组所在业务处(科、组)和法制审理处(科、
组)三级审计复核制。
省厅确定的审计组组长组织审计组成员对审计工作底稿、证据进行复核。审计业
务处对审计方案、审计报告、代厅草拟的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综合性审计报告等
进行复核。法制审理处在审计业务处复核的基础上对全部审计事项的审计报告、审计
意见书、审计决定等进行复核。
各级审计机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机关除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审计决
定必须复核的事项以外需要复核的事项。
第五条 审计机关对审计事项的决策实行审计业务会议和主管厅(局)长分工负责
的审定制度。
(一)审计业务会议审定重大审计事项的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审计
复议决定。
(二)主管厅(局)长审定、签批一般审计事项的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
对重大审计事项的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审计复议决定,提出初步审
定意见,提交审计业务会议审定。
第六条 省审计厅确定的重大审计事项的范围:
(一)审计署、省政府以及其他省领导交办的审计事项;
(二)行政复议的审计事项;
(三)需要听证的审计事项;
(四)群众举报经过查实有重大违法违纪问题的审计事项;
(五)审计报告提出的处理处罚意见和建议、涉及到追究处以上领导干部的经济、
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的;
(六)审计报告提出的处理、处罚意见和建议执行后可能会产生较大影响的;
(七)被审计单位和审计组在审计报告中的有关问题上有较大分歧的;
(八)审计报告中有关问题的定性、处理涉及到的法律、法规等规定不明确的;
(九)违纪情节严重,违纪金额较大的审计事项;
(十)由于其他原因需要审定的审计事项。
各级审计机关可以结合本机关的实际情况,依据《黑龙江省审计机关行政处罚决
定实施办法》、《审计署审计复核工作规则》和省厅规定的重大审计事项的范围,确
定本机关重大审计事项的范围。
第七条 审计方案复核的内容:
(一)编制审计方案的依据是否充分;
(二)审计目的是否明确,是否符合申报立项内容,是否与审计计划相衔接;
(三)围绕审计目的确定的重点内容及相关事项在方案中是否得到落实,确定的审
计内容是否能够满足达到审计目的的需要;
(四)审计的范围、实施步骤、时间安排是否合理,需要延伸调查的事项是否在方
案中予以明确,需要延伸审计的事项是否履行了立项的审计程序;
(五)审计分工、人员安排是否得当,各层次的责任是否明确;
(六)确定抽查内容、方法、数量、比例是否适当;
(七)方案的调整和修改是否符合程序和规定;
(八)编制审计方案的日期、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是否真实。
第八条 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复核的内容:
(一)是否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审计范围和审计目标实施审计,审计工作是否符合
相关的审计准则。审计方案确定的审计内容在实施中是否满足审计目的。
(二)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事实是否清楚。对产生问题的时间、地点、手段、责任人
和最终结果是否全面反映,揭示问题是否完整,有无避重就轻。
(三)收集的证据是否具有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合法性。审计报告中列举的
事实、评价是否有充分的证据。
(四)适应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是否正确。
(五)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的定性是否准确。
(六)审计事项的评价是否恰当。审计评价是否超出审计职责范围,事实依据是否
充分,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政策和规定。
(七)提出的处理'处罚意见和建议是否适当。有无应当作出审计处理处罚决定而
没有作出处理处罚决定的问题。有无违反从重、从轻处罚原则和"三个有利于"原则的
问题。
(八)对被审计单位要求举行听证的,是否已经组织听证。
(九)审计程序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存在计划外审计问题,延伸审计是否符合法律
法规规定,审计方案的制定、审批、调整、修改是否符合规定,审计通知书是否在法
定时间送达,审计小组报告在提交审计机关审定前是否征求了被审计单位的意见。
(十)其他需要复核的事项。
第九条 综合性审计报告的复核内容:
(一)形成报告的依据是否充分;
(二)报告的结构是否合理;
(三)报告的主题是否准确;
(四)报告的重点是否突出;
(五)报告的数字是否准确,内容是否具有宏观性,个别问题和普遍性的问题表述
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
(六)审计建议是否具体、有可操作性;
(七)文字是否简练,报告角度是否适当。
第十条 项目审计结束后,审计组组长组织对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进行复核,
提出书面复核意见。草拟的审计报告和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后修改的审计报告,应
当经过审计组成员的集体讨论,成员的发言应当记录在案,并作出会议纪要。
第十一条 审计组经过复核的审计报告在完成集体会议讨论后,应当将小组的复
核意见、会议纪要、被审计单位的书面意见连同审计案卷一并提交所在业务处(科、
组)进行复核。
第十二条 审计业务处(科、组)指定的复核人员应当对本规则规定的复核内容进
行全面复核,作出书面记录即复核台账。对复核认定需要纠正的问题,通知审计组纠
正。待审计组纠正或者作出说明后,对复核事项作出评价,填写审计复核意见单。审
计复核意见单上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按照本规则规定应当复核的内容逐项作出复核评价;
(二)复核过程指出的问题和纠正结果;
(三)复核人员认为有问题,但审计组没有纠正,建议提交处(科、组)务会特殊审
议的事项。
第十三条 审计业务处(科、组)领导应当对处(科、组)内复核后提交的审计报告、
代厅(局)草拟的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等进行审核。没有异议的,提交法制审理处
(科、组)复核;有异议或者复核人员建议提交处务会讨论的审计事项,处(科、组)长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直接作出审核意见或者组织处(科、组)务会议集体确认后提交法制
审理处(科、组)复核。
(一)处(科、组)长直接作出的审核结果,应当在复核意见单上注明;
(二)提交处(科、组)务会议讨论的,处内复核人员应当将讨论的结果、参会人员
的发言记录在案,并作出会议纪要;
(三)处(科、组)务会议决定的事项或者处(科、组)长直接作出的审核结果,复核
人员或者审计组有异议的,应当在执行处(科、组)长、处(科、组)务会议决定的同时,
提出保留意见记录在案。审计组成员和复核人员可以直接向法制审理处(科、组)和
主管厅(局)长、厅(局)长反映。
第十四条 审计业务处(科、组)在完成本规则第13条规定后,应当提交法制审
理处(科、组)复核,并向法制审理处(科、组)提交下列资料:
(一)审计小组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和修改后的审计报告)、对被审计单
位意见的说明、复核意见、会议纪要;
(二)审计业务处(科、组)复核意见、会议纪要;
(三)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组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的书面意见;
(四)审计业务处(科、组)代厅(局)草拟的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审计建议书、
协助执行审计决定通知书、移送处理书等审计文书;
(五)审计工作底稿及其证明材料;
(六)审计方案;
(七)审计定性、处理、处罚适应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
命令;
(八)法制审理处(科、组)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法制审理处(科、组)在收到业务处(科、组)提交的复核材料后,应当办理签收手
续。
第十五条 审计复核机构和复核人员有权要求有关业务处(科、组)、审计组提交
有关资料。有关业务处(科、组)、审计组不得拒绝提供。
第十六条 法制审理处(科、组)应当在收到复核材料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对本规
则规定的复核内容进行复核,对复核工作作出记录。对复核发现的主要事实不清、证
据不充分的,应当将全部复核材料退还业务处并通知限期补证。复核发现的其它问题,
认为应当建议审计业务处纠正的,应当通知审计业务处进行纠正。
复核期间的节假日不包括在复核时间内。退回业务处纠正和补证的,以补证和纠
正后返回法制审理处的时间为准。
第十七条 审计复核机构、人员有权要求有关业务处(科、组)、审计组纠正审计
复核发现的问题。有关审计业务处(科、组)、审计组应当按照要求纠正问题;对提出
的问题有异议,不同意纠正的,应当作出书面说明。
第十八条 审计复核机构、人员对审计复核当中发现的有关事实不清的问题,可
以到被审计单位进行核实认定。
第十九条 审计业务处(科、组)补证、纠正、或者对法制审理处(科、组)提出的
问题作出说明后,法制审理处(科、组)应当对复核事项逐项作出评价,填写审计复核
意见单,视情况提出下列意见:
(一)认为应当提交主管厅(局)长审定的一般审计事项,提交主管厅长审定。
(二)认为应当提交厅机关审计业务会议审定的重大审计事项,建议提交审计业务
会议审定。由法制审理处(科、组)填写审计业务会议审批单,征求主管厅(局)长、厅
(局)长意见。主管厅(局)长和厅(局)长批准后,由法制审理处(科、组)通知办公室安
排审计业务会议。
第二十条 主管厅(局)长对业务处(科、组)报送的经过法制审理处(科、组)复核
的一般审计事项,认为需要召开审计业务会议审定的,通知法制审理处(科、组)按规
定的程序组织召开审计业务会议审定。
第二十一条 法制审理处(科、组)负责审计业务会议的记录,并根据会议决议起
草审计业务会议纪要,审计业务会议纪要要经主持会议的厅(局)长或者厅(局)长委托
的副厅(局)长审定签发。
第二十二条 业务处(科、组)应当根据审计业务会议决议,对审计意见书和审计
决定、审计建议、协助执行审计决定、移交移送文书等进行修改,在审计业务会议召
开后的3个工作日内送法制审理处(科、组)进行审核。
第二十三条 法制审理处(科、组)应当对业务处(科、组)依据审计业务会议修改
的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等是否与审计业务会议决议精神一致以及引用的法律法规是
否正确、适当等进行审核。审核提交主管厅长审定、签发。
第二十四条 书面复核意见、处务会议纪要、审计业务会议纪要应当连同其它审
计材料一并归入审计业务档案。
第二十五条 法制审理处(科、组)应当指导、监督本级各处(科、组)和下级审计
机关的复核工作。了解、研究复核工作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向本机关
领导提出改进审计行政执法工作的建议。
第二十六条 法制审理处(科、组)和审计业务处(科、组)专(兼)职复核人员应当
定期对审计复核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审计复核工作发现的业务质量问题,定期向厅
(局)领导报告,并在厅(局)内进行通报。地市审计机关应当每年在12月31日之前
将审计复核情况的总结分析上报省审计厅。县级审计机关的审计复核情况总结上报时
间由地市审计机关提出要求。
第二十七条 本规则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