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企业集团内部审计
录入时间:2002-01-24
【中华财税网北京01/24/2002信息】 西方跨国公司审计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
是强化内部审计,而我国虽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其内部审计工作绝大多数停留在
财务审计上。因此,借鉴西方内审经验,促使我国企业加强内审工作势在必行。
一、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约束的内在需要
本世纪初,西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贸易和市场逐步国际化,形成了许多跨国公
司。在这些公司中,管理机构庞大,业务经营活动及利益关系复杂,而总公司撤离管
理第一线,对分公司(尤其是海外分公司)只起控股的作用,分公司拥有较大的自主
权。这样,随着管理层次增多、分权管理情况的出现,给企业管理者提出了难题:一
方面,必须制定各种管理制度,确定各基层部门在经营管理中的职责;另一方面,必
须采用新型的控制方式,对这些标准制度的遵守情况进行管理。如果采用以前的控制
方式,继续聘用民间审计人员对下属分公司的财产、会计记录和经营情况进行审查,
已无法满足管理上的需要。因为民间审计人员一般只办理一年一度的一次性审查。而
随着企业管理的复杂化,一年一度的审计也改为半年、一年一度的审计也改为半年、
一季度甚至一月审查一次。这样,总公司如果依赖民间审计人员,无疑花费太大,而
且往往得不偿失。于是转向企业内部,从职工中选拔具有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的特殊
人才,让他们从企业自身的利益出发,对分公司的管理责任进行监督,形成了内部审
计人员和机构。随着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管理层次的分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迅
速;企业与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管理者对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标更
加迫切。加此,跨国公司作出经营决策时,不仅要考虑一家分公司局部的得失,而且
要考虑整个公司的最大利益;不仅要考虑公司的现在,而且要考虑整个公司未来的发
展。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工作显得尤其重要,从而成为企业集团最重要的职能部
门。
二、强化效益审计是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
效益是企业的生命。西方跨国公司是基于利用规模经济,提高经营效益的这一原
理发展起来的,其着眼点就是为集团谋取最大的利润,因而其内部审计工作特别注重
经济效益审计。因此,我国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应突破传统的审计思路,逐步向突出经
济效益转移。
1、 审计思想上由侧重审查支出的合理性发展到对支出与效果的全面审查、比较,
如实地将支出的代价与相应的效果当成矛盾的统一体来对待。这样,不仅能有效地堵
塞不当的开支,而且能积极支持确有效益的支出,有利于促进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的最优配合,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
2、 在审计任务上由检查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规性发展到检查企业的有效性,
着眼于改善经营管理,挖掘生产与工作中的潜力,促进提高工作效益。
3、 审计内容上,由着重检查会计账、证、报表及有关记录,扩展到检查计划、
统计、生产技术以及产、供、销、劳动工资直到科研开发等各方面的资料,以便全面
地分析、评价整个集团的综合效益。
4、 在审计范围上由检查财务活动扩展到审查被审计企业的全部经济活动的效率
性、有效性和效益性,在评价效益时不局限于微观效益,而是涉及宏观效益,尤其是
社会效益。社会效益不仅指防止污染,保护生态平衡,维护资源,还包括就业、防止
疾病等。
5、 在审计着眼点上由审查过去、现在扩到未来,强调信息和预测,这是进入信
息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因此,不仅要审查各种计划和投资项目及技术改造的可行性
研究等涉及未来的事项,而且在评价企业业绩时也不再把视野局限在过去和现状,还
要根据过去和现状预见未来,不失时机地为促进预期效益、避免未来的困境提出可行
的建议。
6、 在审计方法上由传统的检查报表、账册、凭证的技术,向新的分析技术评价
方法发展,包括利用统计抽样、数理统计、数学模型、投资分析等数字加工技术,以
及管理科学和数理经济学的最新成果。
7、 在审计处理手段上由手工操作进步到电算化处理。电算化会计系统在处理和
提供会计信息上的稳定性、及时性和可靠性已得到共识,由“利用计算机审计”代替
“绕过计算机审计”和“穿过计算机审计”已成必然。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