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计辅导库 > 正文

浅议研发费用改进的会计处理

录入时间:2005-04-13

  【中华财税信息网北京04/13/2005信息】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研发费用 占企业所用资金份额呈不断增长趋势。不少国际知名大企业研发费用已达销售额的6 ~8%,有的已超过10%。对于研发费用应该如何处理?一直是会计理论与实务界 争论的问题。从世界各国的会计实践来看,对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现行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   综观世界各国及国际会计准则对企业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通常有三种:完全资 本化、费用化和部分资本化。这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   (一)完全资本化处理。资本化是将所发生的研发费用全部计入相关资产价值中。 完全资本化符合划分两类支出的原则,研发项目一旦成功,其成果会在以后若干会计 期间为企业带来收益;也符合配比原则,将形成的相关资产价值在未来会计期间内进 行摊销,使其与未来收益相配比。然而,研发项目能否成功或能否为企业带来未来经 济利益流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资本化可能导致虚增资产和收益,违背了稳健性原 则。   (二)费用化处理。费用化是对于研发活动中发生的支出,在发生时全部直接计 入期间费用。研发项目涉及很多不确定因素,费用化稳健且简单,符合稳健性原则。 费用化的不足是违背了配比原则、可比原则和一贯性原则。将研发费用在发生时全部 列为费用,则待其研究开发项目成功后产生经济效益的未来,与收益配比的费用是零, 不符合配比原则。不同期间投入的研发资金可能相差较大,费用化使期间损益大起大 落,从而不利于利润的可比性。自创无形资产只将相关附带费用计入成本,对于外购 无形资产全数计入成本来说,不符合一贯性原则。   (三)部分资本化。研究活动未来是否会带来经济效益是不确定的,应将其费用 化。开发活动不确定性程度较低,可将其确认为资产。这种方法符合权责发生原则和 配比原则,也较完全资本化稳健。但是,实务中很难将研究支出与开发支出区分开, 而在取得成果之前,就要按一定标准确认研发项目是否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效益, 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不易操作。   二、改进后的几种典型处理方法   针对目前研发费用会计处理不完善的现状,不少学者提出了改进方法,综合来说, 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提取“研究开发风险准备金”   这种方法建议企业建立“研究开发风险准备金”,目的是为了补偿研究开发失败 所造成的损失,也为了鼓励企业大力开展研发活动。研究开发风险准备金可以按照企 业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至于提取比例,国家可规定一定的范围,而这个比例范 围可采用统计抽样的方法,根据近几年若干家上市公司实际投入研究与开发的资金占 其销售额的比例采用加权平均等方法来测算。   具体处理方法如下:   1.根据重要性原则,不重要且金额不大的项目,予以费用化。单独核算计入本 期费用的研究开发支出,以与其他管理费用项目分开。   Dr研究开发费用   Cr现金(等相关科目)   2.归集占有重要地位且金额较大的研发活动所发生的各种支出   Dr研究开发投资   --专利权研发投资   --商标权研发投资   --技术秘密研发投资(等)   Cr现金(等相关科目)   3.提取“研究开发风险准备金”   Dr研究开发费用   Cr研究开发风险准备   4.研发成功   Dr无形资产   Cr研究开发投资   同时转回所提坏账   Dr研究开发风险准备   Cr研究开发费用   5.研发失败   Dr研究开发风险准备   长期待摊费用   Cr研究开发投资   (二)提取专用资金   这种观点认为,有些处于起步阶段的企业,富余资金少,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较弱, 研发支出费用化对当期利润影响非常大,而有些大型企业也因为研发费用较多,致使 日常经营资金不足,影响发展。为了减少以上情况发生,应根据企业的性质及其所处 的发展阶段,每年末按一定比例,从净利润中提取专用资金用于研究开发。   具体处理方法如下:   1.从净利润中提取专用资金   Dr利润分配--提取项目开发资金   Cr盈余公积--项目开发资金   2.归集某研究项目的实际支出   Dr项目开发   Cr现金(等相关科目)   3.研究开发结束,转销原计提的资金账户(转销的金额为。项目开发”和“盈 余公积--项目开发资金”两者较小者)   Dr盈余公积--项目开发资金   Cr利润分配--提取项目开发资金   4.开发成功   Dr无形资产--×项目   Cr项目开发   5.开发失败   Dr长期待摊费用   Cr项目开发   (三)追溯调整   这一观点认为,采用追溯调整,调整以前各期所确认的资本化金额为费用支出, 影响“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并逐年调整至本年年初。调整的费用化金额,税法亦予 以确认,调整“递延税款”。   具体处理方法如下:   1.各期投入时:   Dr R&D投资--某投资项目   Cr现金等相关科目   若可以直接费用化:   Dr管理费用   Cr现金等相关科目   2.各年年末确认,调整资本化金额   Dr管理费用   Cr R&D投资--某投资项目   或作相反分录:   Dr R&D投资--某投资项目   Cr管理费用   3.研发成功:   Dr无形资产   Cr R&D投资--某投资项目   4.研发失败,则需追溯调整:   Dr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Cr R&D投资--某投资项目   Dr递延税款   Cr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Dr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Cr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三、对改进方法的分析评价   以上几种有关研发费用改进的会计处理,彼此之间有相似之处,更有各自的差异, 下面我们将作详细的分析评价。   (一)相同点:   1.基本上考虑了研究开发结果的不确定性带来的企业风险,能够真实反映企业 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同时,兼顾了重要性原则、稳健性原则和配比原则,也克服 了部分资本化可操作性差的难题。   2.设置了相关的“研究开发投资”项目,形成资本化的过渡,客观、真实反映 无形资产的价值。信息使用者可以从会计报表的“研究开发投资”中获知截止到某一 时点企业投入研究开发支出的大小。   3.针对研发活动的不确定性因素,避免直接资本化的风险,分别采取了“准备 金”、“专用资金”、“追溯调整”等稳健措施。   (二)不同点:   1.提取专用资金的依据不同。   第一,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作为期间费用,类似于应收账款提 取坏账准备的备抵法,既能较好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又能减少企业承 受的风险。其特点如下:   (1)在研发活动与未来经济利益关系不确定的时候,预计不能计入资产价值的 研发开支作为“研究开发风险准备”,并及时计入期间费用,避免企业虚增利润,使 研究开发投资的实际占用资金更接近实际。(2)设置“研究开发风险准备”作为 “研究开发投资”的备抵账户,并在会计报表上列示研究开发投资净额,使报表使用 者更能了解已投入但尚未确定结果的研发资金数额。(3)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 取,可能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不断变化而不相适应,因此,需要经常检查百分比 是否能足以反映企业研发活动的不确定程度,倘若发现过高或过低,应及时调整百分 比。  第二,按净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专用资金作为利润分配。这里的“项目开发 基金”可作为任意盈余公积,由企业根据项目开发的需要和发展战略自行决定提取。 其特点如下:   (1)从净利润中提取“项目开发基金”属于利润分配的一部分,实际上是企业 当期实现的净利润向投资吝分配利润的一种限制。“项目开发基金”一经提取形成盈 余公积后,在一般情况下不得用于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或股利。同时降低了企业由于研 发支出过多而造成的财务风险。(2)另外,从净利润中提取“项目开发基金”,并 不引起企业所有者权益总额的变动。(3)在研究开发结束后,无论项目成功与否, 一并转销原计提的资金账户,从而使“项目开发基金”科目结余的数额,为企业未来 可使用的项目开发基金的数额。(4)一方面可以为企业研发活动提供充足资金,增 加企业研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研发支出不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减少利润波动,增 强了各期利润的可比性。   2.研发费用确认时间不同。   对于研发费用的处理,大部分学者建议的做法有两种:一是将直接费用化部分在 发生当期予以处理,减少投入当期的利润总额;二是在研发失败后,将已计入“研究 开发投资”项目的金额抵消所计提的风险准备金后较大的差额,转为长期待摊费用, 在以后各期摊销。   而采用追溯调整的学者则认为:第一,在当期处理研发费用,容易导致利润波动 过大,不便于信息使用音了解真实情况;第二,采用摊销处理虽然避免了利润波动过 大的缺陷,但这种处理方法实际上是把不能给企业带来任何经济利益的支出,由以后 某几个期间来承担,这样既不符合递延资产的定义,也不符合配比原则。针对这两种 情况,追溯调整方法的特点主要有两个:第一,在各年年末,根据研究开发项目的进 度重新评估相关费用与未来经济收益的相关性,调整资本化金额,从而使计入无形资 产的价值更加真实、客观。第二,在研发失败时,将已计入“研究开发投资”项目的 资金追溯调整,调整以前各期所确认的资本化金额为费用支出,并逐年调整至本年年 初。   3.是否设置单独的核算科目。   设置“研究开发费用”,并在损益表上期间费用类增设“研究开发费用”一项, 可以区别于其他的期间费用,从而获知计入当期损益的企业研制费用的大小。有些学 者则认为应该归入“管理费用”项目。   四、本文的观点   我们就以上的几点差异分析,提出本文的观点。   (一)关于提取专用资金的依据。   本文认为,如果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看作一个生命周期活动,在成长阶段,可采 用从净利润中提取“项目开发基金”;在成熟阶段,则采用按销售收入一定比例提取 准备金。   在企业的成长阶段,由于市场竞争激烈,销售情况可能随着市场新的竞争者不断 进入而出现波动。这时如果按照销售收入提取准备金,必然需要不断的调整提取比例, 而这个时候的销售额波动过大,并不适合作为提取的基础。相反,成长阶段,企业所 有者为了鼓励企业迅速壮大,并不急于从净利润中获得收益,从而有更多的净利润可 以作为项目开发基金。   在企业的成熟阶段,产品销售到达某一点后将进入相对成熟阶段,销售收入基本 上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同时所有者也会要求获得稳定的收益,因此,这个阶段可以 采用按销售收入一定比例来提取准备金。   (二)关于研发费用确认的时间。   本文认为,在各年年末重新调整费用化和资本化的金额的方法是可取的。这种方 法类似于建造合同的完工百分比法,在研究开发项目能够可靠估计的情况下,重新评 估并确认费用支出和资本支出。   而在研发失败时,追溯调整以前各期所确认的资本化金额为费用支出的方法并不 妥当。会计上采用“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一是以前年度发生重大 会计差错;二是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很显然,研发失败不属于前者,也不一定 属于后者。因此,追溯调整的方法有待商榷。由于各种会计处理都有不完善的地方, 本文提出一个供参考的建议:在研发失败时,转销投资项目的成本,同时冲减“投资 收益--研发投资收益”。这样,在分析损益表时,“营业利润”部分不会出现较大波 动,仍然可以反映企业正常的经营状况,而研发项目的失败则可以从“投资收益”上 得到清晰的反映。   (三)关于单独核算科目的设置。   本文认为,可以在“管理费用”下面设置“研究开发费用”二级科目,并在损益 表中列示,这样既不会打破传统期间费用的项目,又可以清晰的了解研发项目的花费。   五、小结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对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存在着不足之处,于是 留给学术界较大的商讨空间。对研发费用改进的会计处理方法,各有优缺点。本文的 研究主要在于分析评价现有的改进方法,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至于企业应该采取哪种 方法来处理研发费用,还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更有待于企业会计准则的完善。 (az20050204112) (4)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