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差异分析:新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差异总述--会计核算原则与税前扣除原则的比较
录入时间:2004-09-22
【中华财税网北京09/22/2004信息】 二、会计核算原则与税前扣除原则的比较
(一)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会计核算一般原则是进行会计核算的指导思想和衡量会计工作成败的标准。具体
包括三个方面: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以及作为对以
上原则加以修正的一般原则。
1.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
(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
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
确,资料可靠。
(2)相关性原则。相关性原则要求会计信息能够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包括符合
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满足有关各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
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3)可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是指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4)一贯性原则。一贯性原则要求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在前后各期保持一致,
不得随意改变。
(5)及时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信息应当及时处理,及时提供。
(6)明晰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必须清晰、简明,便于
理解和使用。
2.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
(1)权责发生制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在收入和费用实际发生时进行确认,
不必等到实际收到现金或支付现金时才确认。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的收入和费用,
才能更真实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经营活动的成果。
(2)配比原则。配比原则是指将收入与对应的费用、成本进行对比,以结出损
益。包括因果配比和时间配比两层含义。
(3)历史成本原则。历史成本原则是指将取得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成本作为资产
的入账价值,在资产处置前保持其入账价值不变。
(4)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是
指,将与当期收益相关的支出计入当期的损益,将与当期以及以后多个期间的收益相
关的支出计入资产的价值。
3.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
(1)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是指在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判断时,保
持必要的谨慎,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对于可能发生的损失和
费用,应当加以合理估计。
(2)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是指在选择会计方法和程序时,要考虑经济业务
本身的性质和规模,根据特定的经济业务对经济决策影响的大小,来选择合适的会计
方法和程序。
(3)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中的“形式”是指法律形式,“实
质”是指经济实质。有些经济业务的外在法律形式并不能真实反映其实质内容。为了
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不能仅仅根据经济业务的外在表现形式来进
行核算,而要反映其经济实质。如售后回购业务视同融资业务进行会计核算。
(二)税前扣除的一般原则
应纳税所得额与会计利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应纳税所得额是指纳税人每一纳税
年度的收入总额减去准予扣除项目后的余额。准予扣除项目是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发
生的与取得应纳税收入有关的所有必要和正常的成本、费用、税金和损失。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国税发(2000)84号]第四条规定,除税
收法规另有规定者外,税前扣除的确认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权责发生制原则。即纳税人应在费用发生时而不是实际支付时确认扣除。
(2)配比原则。即纳税人发生的费用应在费用应配比或应分配的当期申报扣除。
纳税人某一纳税年度应申报的可扣除费用不得提前或滞后申报扣除。
(3)相关性原则。即纳税人可扣除的费用从性质和根源上必须与取得应税收入
相关。
(4)确定性原则。即纳税人可扣除的费用不论何时支付,其金额必须是确定的。
(5)合理性原则。即纳税人可扣除费用的计算和分配方法应符合一般的经营常
规和会计惯例。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税前扣除的原则与会计核算的原则不同。比如,税法不
承认重要性原则,只要是应纳税收入或不得扣除的项目,无论金额大小,均需按规定
计算所得。对以前年度的非重大会计差错,应当调整差错期间的所得额。又如,按照
确定性原则的规定,对按照最佳合理数估计的或有负债不得在税前扣除。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