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财务报表主体与财务报表分析主体的关系
录入时间:2004-08-04
【中华财税网北京08/04/2004信息】 财务报表主体--财务报表的编制主体即会
计主体。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核算服务的对象,是对会计人员所处的立场及空间活动范
围的一个界定。
财务报表的分析主体--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即财务分析主体。财务报表分析是特定
主体的行为,他们通过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分析来为自己的决策服务。这里的特定主体
就是指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所以,企业的财务分析主体就是指与企业有利益关系,
并希望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而获得对其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的单位或个人。
一、两者的差异
1.两者界定的前提不同。财务报表主体即会计主体是会计基本假设之一,是对
会计核算工作空间范围的一个假定,它是一种主观上的假设。会计假设来自于会计信
息系统运行环境的抽象,是环境赋予会计工作的基本特征,是人们在客观经济环境中
进行会计活动时,产生的最为基本的观念总结,也是会计信息系统运行规则的思维支
撑。但假设毕竟是以有限的事实与观察为基础的,还不是既定事实,有待于实践检验
与科学的论证。特别是当前网络财务对会计假设的冲击,使得会计主体的涵义也发生
了相应的变化。随着企业间不断分化、重组使得会计主体呈不断整合之势。“主体”
可能时而膨胀,时而缩小,甚至解体,会计主体业务的核算也不一定由企业本身来进
行,而可以委托专门的会计公司来进行,这时企业与会计公司都可视为会计主体。
而财务分析主体是现实中实实在在的与企业存在利益关系的主体。财务分析主体
是在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中,随着会计披露的形成而产生的。在一定意义上来说,针
对会计主体的主观假设,财务报表分析主体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体现了分析主
体的真实性特征。
2.两者存在的形式不同。虽说网络环境下,会计主体的范围扩大了,但在一定
时期一定条件下,企业总是作为一个“单一”的、“相对静态”的会计主体出现的。
这种单一性和静态的特点有利于会计各项工作的开展及稳定性,这也是由会计的学科
特性所决定的。
3.两者所处的学科环境不同。会计主体是会计学最基本与最现实的依托,是会
计学科体系存在与发展的立足点,会计学就是围绕会计主体假设而形成和构建起来的。
而财务分析主体所研究的内容主要处于财务学科体系中的组成部分,是会计学的逻辑
扩展,是对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深度加工与转换的一门学科。财务分析主体的
存在是建立财务分析学科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不同的学科环境使得会计主体和
财务分析主体也显现出了各自的主体属性特征。
二、两者的相关性
1.会计主体是财务分析主体的前提条件。财务分析主体的分析形成是针对特定
的会计主体而言的,是通过对特定会计主体所提供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从而为其决
策服务。可以说,没有会计主体的界定,财务分析主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2.会计主体与财务分析主体具有一致的最终目标,从“经管责任观”的角度来
说,会计的职能就是管理好委托人的资产,并在保证资产的安全性的前提下取得一定
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经营者代表会计主体来行使会计的这一职能并努力实现企业
的经营目标。
而财务分析虽然因不同的财务分析主体所关注的角度、侧重点不同、财务分析的
出发点有所区别,但是这种区别并不说明财务分析主体的目标不存在共性。由此可见,
在追逐企业净资产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上,会计主体与财务分析主体是一致的。
3.会计主体与财务分析主体同处于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主体作为财务报表的
编制者是会计信息的供应方,财务分析主体作为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是会计信息的需求
方。由于会计主体了解会计信息生成的过程,掌握着会计信息背后的经济实质,因而
在会计信息市场上处于优势地位。而外部财务分析主体由于不参与企业的经营过程,
无法从报表上辨别会计信息来源真实性,因而在该系统中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在此需
特别指出作为企业内部财务分析主体的经营者有着“双重身份”,既是信息的需求方,
又是信息的供给方。一方面,经营者担负着管理企业的责任,要利用报表信息为其经
营决策服务;另一方面,又要提供会计信息给企业的外部分析主体。经营者这种“天
然的”信息优势地位使得其所披露的信息只会满足本身利益最大化的要求,这必然会
对外部财务分析主体的决策造成影响,从而提高会计信息市场的交易费用,降低市场
效率。因此,明确经营者的这种特殊地位,通过采取相应的监督与激励机制,对提高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ax2004070401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