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会计制度实务操作指南(存货):发出存货的核算--存货成本日常核算的简化方法
录入时间:2004-07-29
【中华财税网北京07/29/2004信息】 三、存货成本日常核算的简化方法
为简化核算,小企业也可以采用计划成本法、售价金额核算法等进行存货成本的
日常核算,但在期末应调整为实际成本,并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进行期末计量。
前述内容是针对实际成本法下存货成本的核算要求。
(一)计划成本法
《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材料日常核算的小企业,可以增
设‘物资采购’和‘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因此,小企业也可以选择使用计划成本
法。
计划成本法是指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存都按小企业制定的计划成本计算,同时
将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的差额,单独设置“材料成本差异(或产品成本差异,下
同)”会计科目反映,期末将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由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1.小企业采用计划成本法核算存货时,首先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单位成本。
小企业存货计划成本所包括的内容应与存货实际成本的内容相一致。小企业应根据正
常的供需条件,结合各种存货近期的市场价格水平和技术状况,按供应单位所在地的
远近等因素确定可直接归属于存货采购的运杂费(包括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
装费、仓储费等),以及合理的途中损耗率,制定计划成本。存货的计划成本,一般
应列入存货目录中,以便有关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使用。并且所制定的存货的计划成本
应当尽可能地接近实际。
2.小企业在取得存货时,应当将存货的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存货的
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即“材料成本差异”。如果该批存货的实际成本大
于计划成本,这一差额称为超支额;如果该批存货的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这一差
额称为节约额。材料成本差异的计算公式为:
材料成本差异=该批存货的实际成本-计划成本
在实际工作中,通常应在验收入库时记录材料成本差异。
3.小企业在发出存货时,应当按计划成本确定其成本。在小企业采用计划成本
作为存货的入账价值的情况下,发出存货的成本也应按计划成本来确定。由于材料成
本差异因存货入库而形成,所以,材料成本差异应随存货的发出而转出,即随存货计
划成本转入有关会计科目。期初和当期形成的材料成本差异应当在当期发出存货和期
末库存存货间加以分摊,属于发出存货应负担的成本差异从“材料成本差异”会计科
目转入有关会计科目;属于期末库存存货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应仍留在“材料成本差
异”会计科目,作为存货的调整项目,以库存存货的计划成本加上或减去成本差异,
即为期末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
4.小企业应在月末结转成本差异。小企业应在月度终了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
据以分摊当月形成的材料成本差异,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库存存货的成本差异+本月收入存货的成本差异)
/(月初库存存货的计划成本+本月收入存货的计划成本)×100%
其中,超支额应用正号(“+”)表示,节约额应用负号(“-”)表示,并且
本月收入存货的计划成本中不包括暂估入账的存货的计划成本。
本月发出存货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可计算如下:
发出存货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存货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小企业必须按月分摊材料成本差异,将已发出存货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但不得在季末或年末一次计算。发出存货应负担的成本差异,除委托外部加工发出材
料可按上月的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外,都应当使用当月的实际材料成本差异率;如果
上月的材料成本差异率与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相差不大,小企业也可按上月的材料成
本差异率计算本月发出存货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
上月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上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库存存货的成本差异/月初库存存货的计划成本×
100%
需要说明的是,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
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在结转发出存货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时,如果是超支额,则直接从“材料成本
差异”账户的贷方转出,如果是节约额,应用红字从“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的贷方转
出。
小企业应按照存货的类别或品种,如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对材料成
本差异进行明细核算,但不能使用一个综合差异率来分摊发出存货和库存存货应负担
的材料成本差异。
需要说明的是,在采用计划成本法确定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入账价值的情况下,
月度终了,还应分配当月发出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应负担的成本差异。
(二)售价金额核算法
在我国会计实务中,商品零售小企业广泛采用售价金额核算法。这种方法是通过
设置“商品进销差价”会计科目进行的,平时商品存货的购进、销售和结存均按售价
记账,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记入“商品进销差价”会计科目。
商品流通小企业在采用售价金额核算法确定存货的入账价值的情况下,在会计期
末(通常为月度终了)应通过计算差价率的办法计算本期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
并据以调整本期销售成本。差价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差价率=(期初库存商品进销差价+当期发生的商品进销差价)/(期初库存商
品售价+当期发生的商品售价)×100%=1-销售成本率
本期已销售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本期商品销售收入×差价率
上述“当期发生的商品进销差价”包括当期购进、委托加工收回、销售退回及受
托代销等原因发生的库存商品的进销差价。
上述“当期发生的商品的售价”包括当期购进商品的售价、当期接受的受托代销
商品的售价、销售退回商品的售价等。
委托代销商品可用上月的差价率计算应分摊的进销差价;小企业的差价率各月之
间比较均衡的,也可以采用上月的差价率计算分摊本月已销商品应负担的进销差价。
小企业无论采用当月的差价率还是采用上月的差价率计算并分摊进销差价,会计期末,
均应对商品的进销差价进行一次核实调整。小企业一般应按商品类别或实物负责人计
算确定商品的差价率。
采用售价金额核算法确定销售存货成本的情况下,平时按售价结转销售商品的成
本,月度终了,计算并结转本月销售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将已销售商品的售价调
整为进价。
例7:资料:双安百货20×2年1月份的期初存货成本为300000元,售
价总额为360000元;当期购货成本为500000元,售价总额为
640000元;当期销售收入800000元。计算月末存货成本和当月销售成本。
本例中不考虑相关税费。
采用售价金额核算法核算存货,会计分录如下:
(1)记录当月购入的存货
借:库存商品 640000
贷:物资采购 500000
商品进销差价 140000
(2)记录当月的销售收入
借:银行存款 80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800000
(3)结转商品销售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800000
贷:库存商品 800000
(4)计算当月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
差价率=(60000+140000)/(360000+640000)×
100%=20%
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800000×20%=160000(元)
根据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结转商品销售成本:
借:商品进销差价 160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 160000
经过转账,当月商品销售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640000元(800000-
160000)。
商品零售小企业在会计期末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存货项目中的商品存货部分,应
根据“库存商品”科目的期末余额扣除“商品进销差价”科目的期末余额,按其差额
列示(假设其可变现净值高于成本)。
在国际上通常采用的是零售价法。零售价法,是指用销售成本率计算期末存货成
本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的基本内容如下:
1.期初库存存货和本期购进存货同时按成本和售价记录,以便计算可供销售的
存货成本和售价总额。
2.本期销售只记录零售价,从本期可供销售的存货售价总额中减去本期销售的
售价总额,计算出期末库存存货的售价总额。
3.计算销售成本率。计算公式如下:
销售成本率=(期初库存存货成本+本期购进存货成本)/(期初库存存货售价
+本期购进存货售价)×100%
4.计算期末库存存货成本,计算公式如下:
期末库存存货成本=期末库存存货售价总额×销售成本率
5.计算当期销售存货成本,计算公式如下:
当期销售存货成本=期初库存存货成本+当期购进存货成本-期末库存存货成本
例8:资料:同例7,采用零售价法确定月末存货成本和当月销售成本(参见下
表)。
项目 成本 售价
期初存货 300000 360000
当期购进存货 500000 640000
可供销售存货 800000 1000000
销售成本率=800000/1000000×100%=80%
减:销售收入 800000
期末存货售价 200000
期末存货成本 (200000×80%)160000
本期销售成本 640000
从表中可以看出,采用零售价法确定的期末存货成本与例7中按售价金额核算法
确定的期末存货成本完全一致,这也就是说售价金额核算法是零售价法的一种账务处
理方式。
零售价法主要适用于商品零售小企业,如百货商店、超级市场等,这类小企业一
般都存在大量周转快的存货。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