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产减值会计政策执行中的经济动机分析
录入时间:2003-10-28
【中华财税网北京10/28/2003信息】 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在最近几年虽然有了
很大的发展,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和国际会计准则来说、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我国
近几年颁布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对具体资产的减值会计处理做出了一些规范,但仍
是少数的、小范围的,而且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我国资产减值会计中涉及很多职业
判断能力,因而在实务执行中受到上市公司的经济动机的影响。
一、具有亏损动机的上市公司当年计提的资产减值偏高
根据我国目前相关证券法规规定,如果上市公司发生亏损,其股票交易将会受到
相应的限制,但法规只将亏损与否作为企业是否受到限制的条件,而并未对亏损的程
度做出具体的规定。因此,从证券市场的监管机构来说,上市公司一般亏损和巨额亏
损是没有区别的。
从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来说,他们的心态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这种现象的产
生。由于巨额亏损在会计报表上通常以非常性损益的方式予以反映,上市公司的管理
层和控股股东并不惧怕巨额冲销的市场反应,因为他们洞悉了投资者的心态:(1)在
半强式和强式的有效资本市场里,投资者关心的是上市公司可持续、日益增长、可带
来现金流量的盈利来源,它们不在乎未涉及现金流出的一次性非经常性损失;(2)投
资者通常认为,“小亏=大亏”,“大亏=黎明前的黑暗”。不难发现,不少上市公
司公布巨额亏损时,其股票价格不跌反涨。
因此,一般而言,当上市公司不得不陈报亏损时,管理层一般会夸大亏损,因为
此时夸大亏损不会对管理层造成更不利的影响。管理层夸大亏损的常用伎俩是巨额冲
销,通过注销大量的资产,把将来要发生的费用列支在当期,从而提高未来盈利的可
能性。也就是说,发生亏损(且这种亏损是当年人为不可逆转的)的上市公司倾向于在
当年提取大量的资产减值准备,因为是当年提取的,所以无法追溯调整到以前会计年
度。因此,这些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对当年的利润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当年的
利润大幅度下降,于是,一般亏损变成了巨额亏损。但是,由于其资产的价值毁损已
经计入本期损益,未来期间收益受资产的影响会降低,而且,若本期计提的大量资产
减值准备在未来期间冲回时,甚至会导致未来会计期间的收益有所增加。
所以,具有亏损动机的上市公司当期计提的资产减值较高。
二、具有扭亏动机的上市公司当年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偏低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制度创新举措,而非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产
物,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证券市场制度安排的政府干预特征,及政府仍对证券
市场稀缺资源的配置起主导作用。这集中体现在我国相关证券法规对亏损上市公司的
特别处理确认上。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当上市公司
最近两个会计年度的审计报告显示的净利润为负值时,其公司的股票将被特别处理
(即被“ST”);当上市公司最近三个年度连续亏损时,其公司的股票将被暂停交易(即
被“PT”)。“ST”公司股票报价的日涨跌幅将被限制在5%以下(包括5%);“PT”
公司股票将实行特别转让服务,只允许在每周五进行交易。从以上规定我们可以看出,
如果上市公司在2000年未发生亏损,而在2001年发生亏损,那么,该公司在2002年
就面临着扭亏的巨大压力,因为如果2002年度该公司继续亏损,该公司的股票就会被
“ST”;如果上市公司在2000年发生亏损,且2001年继续亏损,那么,该公司在2002
年也面临着扭亏的巨大压力,因为如果2002年度该公司继续亏损,该公司的股票就会
被“PT”。
由于证券市场对亏损上市公司的一系列限制措施,此类上市公司管理层一般会在
允许的范围内极力避免继续亏损,反映在资产减值政策的执行上就是提取较低比例的
资产减值准备,而且,在必要时,管理层还会通过注销资产减值准备来达到提高当期
会计盈余以实现扭亏的效果。
所以,具有权亏动机的上市公司当期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较低。
三、具有临界动机的上市公司当年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偏低
处于财务报表核心地位的盈余数字成为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和公司员工关注
的对象,因此会计盈余通常作为各种契约的定量标准。管理人员报酬契约可能规定会
计盈余超过某一特定值时管理人员才能拿到红利;债务合同可能有时会规定只有当会
计盈余达到某一特定值时企业才有可能得到贷款或以较低的利率得到贷款。由此可见,
会计盈余的某一特定值有可能会对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于这类特定值,西方
会计文献称之为会计盈余的临界值。根据会计选择的机会主义行为观,经理人员又可
能基于自身利益进行盈余管理,以使会计盈余达到某一临界值。
我国证券公司亦存在此类情况,从我国证券市场上对上市公司的各类限制措施可
以得知。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大于零和小于零对于上市公司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
小于零,就面临着被ST或PT的可能,大于零,就会减少被ST或PT的可能性。所以,
对于此类上市公司,一般存在提高当期盈余的动机,以期达到会计盈余的临界值。因
此,管理层一般倾向于提取较低的资产减值比例,以减少达到会计盈利的负面影响。
所以,具有临界动机的上市公司当期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较低。
四、具有配股动机的上市公司当年计提的资产减值偏低
前文已提及,我国政府对证券市场稀缺资源的配置起主导作用,这体现在我国相
关证券法规对亏损上市公司的特别处理等规定上。同样,这种主导作用也体现在我国
相关证券法规对上市公司配股(后续融资)资格认定的规定上。
根据2001年2月25日发布的《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和2001年3月15日发布
的《关于做好上市公司新股发行工作的通知》,对上市公司申请配股的限制条件为:
上巾公司最近3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且预测本次发行完
成当年加权平均净资产率不低于6%;设立不满3个会计年度的,按设立后的会计年度
计算;如上市公司最近3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低于6%,满足一定条
件也可配股。
我国证券市场对上市公司配股资格的这种限制,实际上是证券监管部门与上市公
司之间的一个隐含的契约。在这一契约中,上市公司管理层是代理人,掌握公司真实
的会计信息。为了获得配股权力(于上市公司有利,从而于管理人员有利),上市公司
具有强烈的动机利用现有的信息不对称和契约的不完备性(即仅凭净资产收益率指标
决定配股权)对利润进行操纵,从而达到获取配股权的目的。
因此,处于配股动机的上市公司一般会选择增加当期盈余的会计政策,在执行资
产减值政策时,会在当期提取较低比例资产减值准备,减少资产减值准备对当期会计
盈余的负面影响,以达到提高净资产收益率的目的。
所以,具有配被动机的上市公司当期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较低。
五、具有利润平滑动机的上市公司当年计提的资产减值偏高
西方实证会计理论分红假设认为: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实施分红计划的企业,
其管理层更有可能把报告盈利由未来期间提前至本期确认。因此,红利计划的存在会
驱使管理层对利润进行平滑。一般红利计划都规定了管理层获得红利的上限和下限。
至于是提高还是降低会计盈余,则取决于实际的会计盈余是高于目标、介于目标与下
限之间、还是高于上限。若盈余高于上限,管理层便有通过递延盈余来降低报告盈余
的动机,因为高于上限的盈余(即超额盈余)将会使他们永远失去获得这部分红利的机
会。把超额盈余往后递延增加了预期的未来红利。
然而,西方的这种分红计划假设在我国并不成立。我国曾有实证结果表明:我国
上市公司经理人员的年度报酬并不依赖于企业业绩,而是与公司规模及公司所在区域
有密切关系。
尽管如此,利润平滑的现象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还是存在的。我国证券市场中存在
一种基于业绩稳定增长的利润平滑动机,上市公司一般倾向于陈报逐年增长的经营业
绩,以向投资者传递公司不断提高的长期盈利能力的信息,从而达到降低融资成本的
目的。公司稳定的增长向投资者传递一种信号,也就是公司正常发展的信息,这也有
利于树立公司的良好形象,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因而,当上市公司在某年有超乎寻常
的增长时,管理层一般不会向投资者直接陈报该业绩,而是通过利润平滑将本年的一
部分会计盈余递延到以后各期,以保证该公司业绩增长的优良态势。所以,该类公司
在执行资产减值会计政策时,一般会提取较高比例的资产减值准备,以降低本期的会
计盈余。
所以,具有利润平滑动机的上市公司当期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较高。
(i20031003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