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公式的解析与利用
录入时间:2003-09-19
【中华财税网北京09/19/2003信息】 在会计业务核算中,存在着大量复杂的会
计计算公式,它们计算会计指标和数据过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在运用其进
行计算、解题时,往往难以理解和掌握,为此,本文就如何巧妙利用会计公式解题进
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关于非货币交易中涉及补价的会计计算公式
1.计算公式
企业发生非货币性交易时,收到补价的,应按下列公式确定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和应确认的收记:
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总额=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总额-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总额
×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总额+应支付的相关
税费应确认的收益=补价-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总额×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总额
式中,减数的经济意义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理解:
(1)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中,相当于补价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部分,其盈利过
程已经完成。用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扣除盈利过程已经完成的成本,加上支付的相关
税费,即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收到的补价是与该部分账面价值相对应的收入,两
者配比,即为应确认的净收入。
(2)收到补价的直正含义为:补价是换出资产公允价值的一部分,应按照其所占换
出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部分换算为相当于换出资产的价值,两者之间的差额即为应确
认的净收益。
2.具体演示
A股份有限公司以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的一辆货运汽车交换B公司在生产经营中使
用的一台机床。A公司货运汽车的账面原价为20万元,在交换日的累计折旧为6.4万元,
公允价值为17万元:B公司的机床账面原价为15万元,在交换日的累计折旧为1.5万元,
公允价值为16万元。B公司另外向A公司支付银行存款1万元。在交换过程中,A、B公司
发生运杂费分别为3,200元和2,100元;两公司都没有为固定资产计提固定资产减值
准各:两公司均没有发生其他相关税费。
A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1)计算确认收到的货币性资产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
(10,000/170,000)×100%=5.88%
该比例为5.88%,低于25%,这一交换行为属于非货币性交易。
(2)计算确定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和应确认的收益。
①将收到的补价换算为相当于换出资产的价值:(10,000/170,000)×
136,00028,000(元)
②换入资产入账价值:136,000-8,000+3,200=131,200(元)
②应确认的收益:10,000-8,000=2,000(元)
(3)会计分录略。
二、关于利息资本化金额计算公式--累计支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
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企业每期利息资本化金额,应当至当期末止购置或者建造
该项资产的累计支出加权平均数乘以资本化率计算确定,其计算公式为:
每一会计期间利息的资本化金额=至当期末止购建固定资产累计支出加权平均数
×资本化率
(一)按天计算
1.计算公式
累计支出加权平均数
=∑(每笔资产支出金额×每笔资产支出占用
的天数/会计期间涵盖的天数)
上式中,每笔资产支出占用的天数是指发生固定资产上的支出所应承担借款费用
的时间长度。会计期间涵盖的天数是指计算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费用金额的会计期间的
长度。
2.具体演示
A公司于2002年1月1日用专项借款建造固定资产。2002年12月31日全部完工投入使
用。全年发生的资产支出如下
(1)1月1日,支出500万元。
(2)7月1日,支出600万元。
(3)11月日,支出300万元。
累计支出加权平均数=500×(360/360)+600×(180/360)+300×(60/360)=
850(元)
其含义为:1月1日支出占用天数为360天,7月1日支出占用天数为180天,11月1日
支出占用大数为60天,按资产支出实际占用天数直接计算既可。
(二)按月计算
1.计算公式
累加支出加权平均数
=月初资产支出余额+当月资产支出算术平均数
上式中当月资产支出算术平均数=当月资产支出总额/2(资产支出笔数较多并且
支出发生比较均衡的情况)
其含义为:因当月资产支出的笔数较多,支出发生额比较均衡,所以取中间点即
为全月的1/2进行计算。
2.具体演示
B公司于2000年1月1日用专门借款建造一项固定资产,资产于2000年3月31日完工,
发生的资产支出如下:
(1)1月1日,支付购买工程物资款60万元。
(2)1月6日,支付项目设计费20万元。
(3)1月15日,支付工程物资款50万元。
(4)1月20日,支付建造该项资产的职工工资4万元。
(5)1月28日,支付工程用料款40万元(2~3月资产支出资料略)。
1月份累计支出加权平均数=0+(60+20+50+4+40)/2287(万元)
1月月初资产支出余额为0,2月月初资产支出余额为60+20+50+4+40=174(万
元),算术平均数为87万元。依此类推,计算出2月和3月的累计支出加权平均数。
(三)关于平行结转分步法的成本计算公式
平行结转分步法是平行结转各生产步骤生产费用中应计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然
后汇总计算产成品成本的分步法。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半成品成本不随半成品实物的转
移而结转。它的计算公式复杂且繁琐(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教材《成本会计学》,公
式略),这里用案例进行说明。
1.例题
某企业经过3个步骤连续加工生产B产品,原材料在生产时一次投入,各步骤月末
在产品完工程度均为50%。采用平行结转分步法计算B产品成本。有关产量和费用资
料如表1和表2。
表1 产品生产情况表 单位:件
项 目 第一步骤 第二步骤第三步骤产成品
月初在产品数量 40 120 200
本月投产或上步骤转入数量 1.000 880 800
本月完工或转入下步骤数量 880 800 820 820
月末在产品(狭义)数量 160 200 180
完工程度(%) 50% 50% 50%
表2 月初在产品成本及本月费用表
项 目 原材料 工资及福利费 制造费用 合计
月初在产品成本 45,000 7.960 9.740 62.700
步骤一 本月费用 108,000 27.880 26.100 61.980
月初在产品成本 9,000 10.050 19.050
步骤二本月费用 32.800 27.350 60.150
月初在产品成本 4.240 5.685 9.925
步骤三 本月费用 42.625 38.450 81.075
2.理解及计算过程
第一步骤成本计算过程如下:
(1)原材料成本
第一步骤原材料费用合计为15.3万元,平行结转分步法最主要的特点为半成品
成本不随半成品实物的转移而转移,此例中原材料在开始生产时一次投入,因此,各
步骤月末在产品和最后步骤的产成品所耗材料费用均反映在第一步骤成本明细账内的
原材料成本项目中,且每件在产品所耗材料费用与每件产成品所耗材料费用相同。
第一步骤月末广义在产品数量=200+180+160=540(件)
单位材料费用分配率
=153,000/(820+540)=112.5(元/件)
应计入完工产品成本的材料份额
=820×112.5=92,250(元)
(2)其他费用成本
第一步骤的工资及福利费、制造费用均为35,840元,根据平行结转分步法的特
性,这些生产费用应由完工产品、以后各步骤(这里指第二、第三步骤)月末在产品以
及本步骤的在产品承担,因为半成品或产成品实物已经转移,但其生产费用仍保留在
第一步骤成本明细账中。
第一步骤月末广义在产品数量=(200+180)+160×50%=460(件)
单位工资及福利费分配率=35,840/(820+460)=28(元/件)
应计入完工产品成本的工资及福利费份额=820×28=22,960(元)
单位制造费用分配率=35,840/(820+460)=28(元/件)
应计入完工产品成本的制造费用份额=820×28=22,960(元)
第二步骤成本计算过程:
因原材料在开始生产时一次投入,其费用已在第一步骤分配完毕,第二、第三步
骤不存在材料费用的分配问题,只需要对本步骤加工费用进行分配。第二步骤的工资
及福利费、制造费用分别为41,800元和37,400元,应由完工产品、本步骤在产品和
以后各步骤在产品(这里指第三步骤)承担,因第一步骤的在产品还未转移到第二步骤,
故不能参加该步骤的费用分配。
第二步骤月末广义在产品数量=180+200×50%=280(件)
单位工资及福利费分配率=41,800/(820+280)=38(元/件)
应计入完工产品成本的工资及福利费份额=820×38=31,160(元)
单价制造费用分配率=37,400/(820+280)=34(元/件)
应计入完工产品成本的制造费用份额=820×34=27.880(元)
第三步骤成本计算过程
本步骤发生的生产费用只在本步骤在产品和完工产品之间进行分,以前各步骤的
在产品不享有步骤的生产费用。
第三步骤月末广义在产品数量=180×50%=90(件)
单位工资及福利费分配率=46,885/(820+90)=51.5(元/件)
应计入完工产品成本的工资及福利费份额=820×51.5=42,230(元)
单位制造费用分配率=44,135/(820+90)248.5(元/件)
应计入完工产品成本的制造费用份额=820×48.5=39,770(元)
B产成品总成本为:原材料99,250元,工资及福利费96,350元,制造费用
90,610元,总计279,210元。
在此案例中,重点掌握和理解每一步骤月末广义在产品的数量应如何确定,以及
它和每一步骤的生产费用所形成的密切关系。
通过以上对具体会计核算案例的研究和分析可得出这样的结论:会计计算公式无
论多么复杂和繁琐,只要对会计计算公式和所涉及的会计核算案例进行具体的分析和
理解并巧妙地加以利用,任何错综复杂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Aw 2003 09 023 1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