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财税网北京07/01/2003信息】 绿色会计是以自然资源耗费如何补偿为中
心而展开的会计。它是运用会计学的理论与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对
各会计主体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一门
新兴学科,以便运用会计思想体系和方法分析环境问题,解决发展市场与维护生态环
境方面的几个矛盾。
一、绿色会计的目标
绿色会计的基础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同时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
开发和利用资源环境,努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保证生态、经济和社会持
续性发展。绿色会计的具体目标是组织相应的会计核算,充分披露有关的会计信息,
确认和计量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环境经济效益和经济损失。具体披露的会计信息主要有
环境成本、环境费用、环境效益等等。
二、绿色会计的基本假设
绿色会计在传统会计假设的基础上,又赋予其新的内涵。
1.会计主体假设。环境资源虽然是人类的共同财产,但绿色会计所提供的信息
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严格限制在独立所有权、使用权或控制权的某一国界或地域
内,或是实际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微观经济组织内。这样界定的空间范围,称为绿
色会计主体。
2.可持续发展与会计分期假设。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假设是指绿色会计核算以会
计主体在自然资源不枯竭、生态资源不降级的基础上,保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尽管
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存在着高度的不确定性,但会计的核算和监督还应立足于可持续
发展。会计分期假设是把持续经营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一个个首尾相接、间距
相等的会计期间,以便确定和分析会计主体的环境责任履行情况。
3.多元计量假设。绿色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应在货币计量的基础上进行
价值计算。但绿色会计的核算内容既具有商品性而又不限于商品性,有很大一部分在
计量上具有模糊性特征。若仅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就不能客观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环境
状况。因此,绿色会计的计量单位应是货币计量、非货币计量共同表现环境资源的数
量,定量计量与定性计量相结合,以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对象的质和量具有较客
观的认识。
三、绿色会计的一般性原则
绿色会计在遵循传统会计一般原则的基础上,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政策性原则。在进行会计核算时,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企业往往很难主动
地披露完整的会计信息。有了政策性法规,企业环境成本与环境负债的确认,就要受
到国家政策和法律的约束,以正确处理企业与环境的关系。
2.社会性原则。绿色会计的核算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对社会环境所产生的效益
和成本,所披露的会计信息揭示了企业对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这就要求从社会的角
度衡量企业的业绩。
3.最小差错原则。由于绿色会计在多元计量的基本前提下进行核算,其计量对
象的边界和性态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绿色会计的计量不可能做到绝对准确,
但应在会计核算中做到相对准确。
四、绿色会计的会计要素
1.环境资产。环境资产是指特定的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事项取得或加以控制,能
以货币计量,可能带来未来效用的环境资源。环境资产的确认应符合以下几个标准:
未来效用的可能性;计量的可靠性;环境资源的地域性。从资源稀缺性的角度分析,
环境资产的拥有和使用是要花代价的,其价值可以按所花代价进行计量。当环境资源
是凭借某种权利取得,或是大自然赐予时,可依据合理地估算进行计量,如果无法作
出合理的计量,则不能确认为环境资产。
2.环境费用。环境费用是指某一经济主体在其持续发展过程中,因进行经济活
动或其他活动而付出或耗用资产的转化形式。环境费用可分为自然资源耗减费用、生
态资源的降级费用、维持自然资源基本存量费用、生态资源保护费用。环境费用的确
认应符合以下标准:未来效用的不可能性;计量的可靠性。有些环境费用虽然不构成
资源产品的成本,但对其计价可以从数量方面客观地反映生态资源降级以及恢复的代
价。
3.环境效益。环境效益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环境资产给人们带来的已经实现的
或即将实现的,能够以货币计量的效用。环境效益可分为直接环境效益和间接环境效
益两大类。由于利用的方式不同,同一环境资产可能产生直接环境效益,也可能产生
间接环境效益,因此,要求开发利用环境资产时谨慎选择。环境效益的确认应符合以
下标准:环境效益的现实性;计量的可靠性。由于直接环境效益和间接环境效益形成
的过程不同,其计价方法也不同。一般情况下,直接环境效益可按劳动量的货币表现
计量;间接环境效益的确定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可按模糊数学的计量属性和包含效用
的货币表现计量。 (l200305037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