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计辅导库 > 正文

关于企业分部财务报告(下)

录入时间:2002-01-29

  【中华财税网北京01/29/2002信息】 三、分部报告主要项目的确认与计量 分部报告的构成内容主要包括分部收入、分部费用、分部资产和份部负债(SFAS 131不要求在分部报告中披露分部负债),还包括偶然项目、非正常项目、分部信息与 公司合并数字之间的调整项目,及分部应采用的会计政策等。这些项目的确认与计量 是指收入、费用、资产和负债等在分部之间如何划分,即确认哪些收入、费用等要不 要计入分部、计入哪一分部、计入的金额是多少等问题。 分部收入指企业收益表中所披露的、可直接归属于分部的收入,以及企业收入可 按合理基础分配给分部的收入。对于销售收入,它包括向外部客户销售取得的收入和 同一企业分部间的销售收入(IAS14,1997)。分部收入中包括权益法下分部所分享的, 因联营、合资或其他投资活动带来的利润或损失,及比例合并法下分享的合资企业收 入。分部收入中不包括非正常项目和利息收入、投资转让收益或债务清偿收益(金融 分部除外)。 对于分部收入确认和计量所面临的两个问题是:第一,分部收入中要不要包括分 部间的销售收入;第二,如何选择向分部分配收入的合理基础。对于分部间销售是否 应列入分部收入,一些学者认为,对于某些分部来讲,内部转移销售占其总收入的绝 大部分,如果将内部转移销售冲销,将会严重抵估此类部门的收入;而另一些学者认 为,部门间相互转移销售,并不是一般买卖双方相互独立个体的常规交易,所以不应 列计为收入。但从分中报告的目标出发,为了正确考察相对独立的某重要分部的真实 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将分部间的销售收入列为分部收入又是合理的。因此,世界多 数国家及IASC都将分部的销售收入列入分中收入。分部间销售与外销不同,它的价格 确定往往是依据企业内部制定的转移价格。这种价格的确定会直接影响到各分部的收 入及业绩,所以IASC、FASB等都要求对外披露分部间转移价格的基础,及这一基础发 生变化的性质和变化期间对分部损益的影响,缺少这些信息可能会降低分部信息的有 用性。 什么是“合理”的分摊基础?在分部费用、分部资产的确认与计量中都遇到这个 问题,但各国会计准则及IAS中都没有明确的说明。一般认为,合理的分摊基础,应由 企业管理当局根据公司整体及分部个别情况,进行专业判断与主观认定。通常,作为 合理分摊基础的有:分部工资、分部收入(可用于分摊费用)、分部资产、平均固定 资产及存货占分部总数的比例等。但分摊基础再怎么“合理”,都可能存在主观、武 断或不为财务报表的外部使用者理解等情况。因此,企业内部在分部在分摊某项收入、 费用、资产时,尽管存在着合理的基础,一个需分摊的项目,仍需首先符合各准则所 规定的分部收入、分部费用等的定义。 分部费用是指分部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可直接归属于分中的费用和按合理标准分 配给分部的相关费用。包括外销费用,和同一企业分部间交易发生的费用(IAS14, 1997)。此外还包括比例合并法下分部应分担的合资企业费用。分部费用不包括非下 常项目,利息费用及投资转让损失或债务清偿损失(金融分部除外),权益法下企业 分享的合营、合资或其他投资损失,所得税费用及一般管理费用,集团管理公司费用 和母公司费用。分部费用中不包括一般管理费用、总公司费用和以企业为主体发生的 费用。正如1987/1988ICAEW在对所公布报告的调查中指出:“这无疑是进行公司费用 的人为分配。最好是将它们作为一个单独的数字从分部收益总额中扣除。”(ICAW财 务报告1987/1988,“A Survey of UK Published Accounts”)分部收入和分部费用 的差额即为分部成果。 分部资产是分部经营活动中所使用的经营资产,这些资产可直接归属于分部或可 按合理的基础分配给分部。分部负债是指来自于分部经营活动的经营负债,包括直接 归属于分部的负债和可按合理基础分配给分部的负债。如果分部成果中包括利息收入 或利息费用,则分部资产和分部负债中,就应包括附息资产和附息负债。分部资产和 负债中包括权益下计算的投资,按比例合并法计算应分担的合营企业的经营资产及负 债。分部资产和分部负债中不包括所得税资产和负债。 利息收入和利息费用,不论是IAS,还是某一国家的准则都强调从事一般经营活动 的分部中不包括利息收入和利息费用。因为,大多数公司都与其分部发生不同数量的 附息债务和债权,各分部所赚取的利息收入和发生的利息费用,应该是总公司整体政 策的结果,而不是各分部经营结果的真实反映。如果分部的成果中包括包含利息,就 使得分部之间的利润或同一分部不同期间利润的比较,变得毫无意义。当然,从事金 融活动的分部经营成果中应包括利息收入和利息费用,因为对于这些分部,利息是反 映其经营业绩的主要指标。 四、分部信息披露 以经营分部和地区分部为基础编制分部报告,是常用的表现形式。由于企业的性 质和特点各不相同,因此企业风险和报酬的主要来源和性质也不一样。从而,企业披 露分部信息时所依据的重点就不同,有的企业以经营为部为主,有的以地区分部为主, 而有的是经营分部和地区分部并重。这就形成了“首要的次要分部报告模型”和“混 合表述模型”。 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企业的组织和管理如何,决定着企业的风险和报酬。如果 一个企业的风险和报酬主要受它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差异性影响,它的分部报告的首 要模型就应是经营分部。而次要报告模型就是地区分部。同样,如果一个企业的风险 和报酬主要受这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经营活动影响,它的分部报告的首要模型就应 该是地区分部,而次要分部报告就应是经营分部。 首要分部信息报告模型,不论是以经营分部为主,还是以地区分部为主,都披露 比次要报告模型更详细的信息,而次要报告模型则披露相对简化的财务信息。地区分 部信息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客户分布(销售地)为基础,一是以资产分布(生产 地)为基础。企业选择哪一种为基础来代表地区分部,要看企业各自的经营特点。 混合表述模型即经营分部和地区分部都作为首要报告模型,按相同的基础充分披 露分部信息,即等量信息披露。如果一个企业的风险和报酬同时受它生产的不同产品 和服务,及它从事活动的不同地区的强烈影响,这种混合报告方式,可提供更为有用 的信息。 企业选择的分部报告模型,可随着企业经营风险和报酬的变化而变化,不论选择 哪一种模型,都必须遵照“效益大于成本”原则,以尽可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为 出发点。 分部报告对外进行披露大致有三种方式: (1)在财务报表中披露,并在财务报表中的附注中作适当的说明; (2)在企业财务报表的附注中披露; (3)以附表的方式披露。多数国家大都倾向采用第二种披露方式,将分部报告与 企业财务报告的附注说明统一在一起,既不增加财务报表主要的复杂程序,又能使信 息使用者获得的较为满意的信息。 五、对我国分部信息披露现状的评价及建议 不到十年,深沪两个证券交易所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切关怀下,本着发展与规 范并举、服务与监管并得的原则,在筹资功能和资源优化配置功能上取得了长足的发 展。到目前为止,在两个市场上市的A股股票已达800多家,随着一大批国有企业的成 功上市,证券市场更担当起国企改革的重任。 我国的上市公司,几乎涵盖了关系国计民生的所有行业,从地区分布看,遍布我 国所有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上市公司的收购、兼并、重组及资源的国际流动,造 就了大批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的集团公司。同时,随着较大型投资基金的不断上 市,散户投资逐渐向专家理财转变。因此,在我国,存在着对分部信息需求的必要性 和可行性。 1997年12月17日,证监会发布了《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 则第二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其第五条“会计报表附注指引”(试行)首次 要求上市公司在所披露的年报附注中应披露分行业资料。财政部1998年1月27日发布的 《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也要求股份公司以会计报表附表的形式披露分部财务状 况,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1、证监会在《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中,只要求披露分行业信息,列示公司不 同行业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营业毛利等三个指票,而不披露地区分部信息。这会 导致那些行业特征不明显、而地区分布差异较大的公司不披露分部信息,信息披露缺 乏完整性,削弱了分部报告的信息量。有人认为我国的上市公司很少是跨国集团公司, 地区分布所形成的政治、经济等差异性不明显,没有必要按地区提供分部信息。但是, 地区分部有“生产地”和“销售地”两种表述形式。我国不少上市公司的生产地虽然 在国内,但销售地在国外。产品销售地所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和外汇管理制等 情况都直接影响到公司的业绩。如在上海上市的浙江天然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中期每 股收益较上期同期大幅下降,其主要原因是:该公司主要产品羽绒、羽绒制品95%以上 外销,产品销售市场主要分三块,即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及台湾,美国、加拿大, 以及东欧各国。由于1997年厄尔尼诺天气现象,北美出现科暖,以及东南亚经济危机 制影响,使公司1998年上半年效益严重滑坡,股票价格也随之下跌。如果该公司能够 按销售地披露地区分部信息,投资者完全可以根据有关报道,对公司的业绩进行比较 准确的预测,调整投资结构,规避投资风险。因此,地区分部信息对我国投资人而言 也是必要的。 2、行业分类多种多样,缺乏相对统一的行业分类标准。行业的合并与分列,应以 其所具有的风险和报酬为依据,而上市公司编报者所列示的行业显示了明显的随意性。 3、可报告分部的确定标准过于简单,只要求“公司的经营涉及到不同行业的业务 “若行业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10%(含10%)以上的,则应按行业类别披露有关数据”, 不利于编报者筛选可报告分部,有时甚至会遗漏重大信息,例如巨额亏损的部分和占 有公司大量资产的分部,就因为不符合测试标准,而不需对外单独披露。按国际惯例, 可报告分部的确定,要依次通过收入、利润(或亏损)和资产三个指票的重要性测试。 4、缺乏分部报告的具体操作指南,对分部收入、分部成本与费用、分部资产、分 中收益等都没有明确的定义和确定标准,令编报者往往无从下手。 为此,建议: 1、增中按地区表述的分部信息,地区分部信息可按生产地和销售地两种方式表述, 可参照IAS14(1997)所建议的首要与次要信息披露模式。例如,公司销售地分布在具 有不同风险和报酬的地区,可以选择以销售地表述的分部信息为主要模式,其他形式 的分部信息为次要模式。也可选择“混合表述”模式,等量列示经营分部和地区分部 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1998)中采用了这种表述形式,目前证监会的要 求与《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1998)尚未做到统一。 2、设立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标准。当然,再详细的分类,也不可能完全满足公司行 业分类的需要,还需要管理当局结合公司的管理和组织特点,参考行业分类标准,加 之自己的判断来确定。为了避免管理当局操纵分部及可报告分部的确定,一方面要加 强注册会计师的审查,另一方面也可采用分部确定的“管理法”,将对内外报告结合 起来,披露分部间的内部转移价格,揭示分部间的关联交易。 3、增加可报告分部的筛选指票。不应只考虑分部收入的判定指标,还应考虑分部 收益和分部资产等判定指标。通过依次检验,避免遗漏重大信息。 4、财政部应尽快发布分部报告会计准则及具体操作指南,包括分部的划分,可报 告分部的确定,尤其是分收入、资产、收益、费用等的确认与计量及披露等,指导企 业编报人员进行操作。 (3)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