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疑难案例精编:计算单位负担个人所得税的巧算方法
录入时间:2004-07-01
【中华财税网北京07/01/2004信息】 十三、计算单位负担个人所得税的巧算方
法
(一)资料
俊平税务师事务所在代理纳税审查中,遇到几次由雇主负担个人所得税的计算问
题。详细情况如下:
1.某企业5月份支付职工王某不含税工资4800元。问:该企业应负担王某
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2.某人于5月份取得偶然所得20000元,按照协议规定,由支付单位负担
个人所得税。问:该单位应负担多少个人所得税?
3.某外籍人员5月份从中国境内某企业取得工资薪金收入12000元,按照
协议规定,雇主负担其工资薪金所得30%部分的应纳税款。问:该外籍人员当月应
纳税款多少元?
4.个体户王某2000年底取得对某集体企业的全年税后承租所得35000
元,按协议规定,王某应纳的个人所得税由企业承担,求该企业负担王某2000年
度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二)解答
单位或个人为纳税义务人负担全部或部分个人所得税款的计算问题,由于雇主为
其雇员负担税款的情形不同,有关个人所得税的现行法规中主要是运用下列三个计算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公式进行:
公式1:应纳税所得额=(不含税收入额-费用扣除标准-速算扣除数)÷(1
-税率);
公式2:应纳税所得额=[(不含税收人额-速算扣除数)×(1-20%)]
÷(1-税率)×(1-20%);
公式3:应纳税所得额=(未含雇主负担的税款收入额-费用扣除标准-速算扣
除数×负担比例)÷(1-税率×负担比例)。
上述三个公式中,公式1只适用于费用扣除标准一定的应税项目,如工资薪金
800、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其他所得(0)、不含税收入不超过
3360元的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800);
公式2适用于费用扣除数不能直接确定的应税项日;公式3仅适用于雇主为其雇员负
担部分税款的处理;对于实行加成征收的劳务报酬项目还需要运用不含税收入级距税
率表。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建立数学方程式来解决这类问题。
对于任何不含税收入(或支付金额)均有等式“不含税收入(或支付金额)-雇
主应负担所得税=含税收入”、“应纳税所得额(含税)=含税收入-费用扣除标准”
成立,因此,任何不含税收入均可换算成含税收入通过列数学方程进行运算。
1.解:设企业应负担王某个人所得税为X,则有:
(4800+X-800)×15%-125=X 解之得,X=558.82
(元)
检验:含税所得额=4800+558.82-800=4558.82(元),
在级距2000~5000元范围之内,证明解答正确。因此该企业当月应负担王某
个人所得税558.82元。
2.解:设该单位应负担个人所得税为X,则有:
(2000+X)×20%=X 解之得,X=5000(元)
因为,偶然所得只有一档税率,故不需要检验。所以该单位应负担5000元个
人所得税。
3.解:设该外籍人员当月应纳税款为X,则有:
(12000+30%X-4000)×20%-375=X,解之得,X=
1303.19(元)
检验:含税所得额=12000+1303.19×30%-4000=
8390.96(元),在级距5000~20000元范围之内,证明解答正确。
因此该外籍人员当月应纳个人所得税1303.19元,其中企业负担390.96
元(1303.19×30%),个人负担912.23元(1303.19×
70%)。
4.解:设该企业应负担王某1996年度个人所得税为X,则有:
(35000+X-9600)×20%-1250=X 解之得,X=
4787.50(元)
检验:含税所得额=35000+4787.50-9600=
30187.5(元),不在级距10000~30000元范围之内,证明选用税
率有误,于是用下一阶级距对应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计算。
(35000+X-9600)×30%-4250=X 解之得,X=
4814.29(元)
检验:含税所得额=35000+4814.29-9600=
30214.29(元),在级距30000~50000元范围之内,证明该解答
正确。所以该企业应负担王某2000年度个人所得税4814.29元。
解题指导:
运用这种方法选择税率时,把“不含税收入(或支付金额)-费用扣除标准”
“看作”含税所得查找相应级距;由于雇主应负担税额是未知数,因此在选择含税所
得适用税率(指工资薪金所得、生产经营、承包承租所得和劳务报酬所得)的时候有
时会出现错误,因此,在运用这种方法计算时需要检验。检验方法是:将计算出的雇
主应负担税额代入公式“应纳税所得额(含税)=不含税收入(或支付金额)+雇主
应负担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如果计算出的应纳税所得额在所对应的级距内,则
说明解答正确;如果计算出的应纳税所得额不在所对的级距内,则选用下一阶级距计
算。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