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商务法规 > 正文

商务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的通知

商服贸发〔2012〕431号颁布时间:2013-01-18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设备、发展改革主管部门:

  为更好地抓住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契机,实现我国国际服务外包产业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根据国务院要求,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制定了《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以下简称《纲要》),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制订具体工作方案,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附件: 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

  前

  国际服务外包产业是全球产业分工加快深化之下产生的一种智力密集型现代服务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等特点,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能级,缓解就业压力,倡导低碳绿色发展理念具有重大意义。“十一五”期间,我国国际服务外包产业以示范城市为依托,紧紧把握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趋势,依靠市场、环境和基础设施等优势,探索创新,快速发展。

  “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是我国占据国际服务外包市场有利地位的关键时期,为更好抓住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全球资源加速向中国集聚的历史性机遇,进一步发挥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扩大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实现我国国际服务外包产业质和量的突破,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国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坚持科学发展,着力发挥示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推动产业集聚,形成了一些各具产业特色的园区,服务外包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中国服务”品牌效应日益显现,一支国际化、专业化、高素质的国际服务外包人才队伍逐渐形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十一五”期间我国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一)综合实力跻身世界前列。

  业务规模总量增长迅速。“十一五”期间,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增长。截至2010年底,服务外包企业超过1万家,国际(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301.3亿美元,其中,2010年完成国际(离岸)执行金额144.5亿美元,占当年服务贸易出口比重由2007年末的2%大幅提高到8.5%,成为全球第二大离岸外包目的地国家。

  国际市场开拓不断突破。“十一五”期间,我国国际服务外包市场加速拓展,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之下,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依然逆势上扬,业务类型和国别呈现多元化趋势,美国、日本、欧盟和我国香港成为我国开拓国际市场的主要地区。

  人才队伍建设初现成效。“十一五”期间,服务外包企业、园区、培训机构、行业协会以及高等院校等各类主体积极参与人才培训工作,目前受训人数已达86.9万人,多层次、多渠道的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体系基本形成。依靠国内培养和海外引进,服务外包人才素质快速提升,高级经营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规模不断扩大,有力改善了人力资源结构。

  企业竞争能力大幅提高。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不断积累行业经验,大幅提升承接、交付和管理流程能力。截至2010年底,服务外包企业共获得六类国际资质认证达2810个(包括CMMICMMPCMMISO2001SAS70ISO27001),并涌现出一批营业额超亿美元、员工数超万人的服务外包领军企业。

  (二)产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我国国际服务外包业务逐步由低端服务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产业咨询、软件与信息系统架构设计、服务外包研发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业务比重不断上升。2010年,知识流程服务外包(KPO)的合同执行金额达20.2亿美元,同比增长254.2%.

  创新能力逐步增强。顺应国际发包商服务模式不断创新的新趋势,依靠国内鼓励创新扶持政策,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组建高素质的研发团队,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服务外包企业软件著作权数、申请专利数大幅增加。截至2010年底,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近800家。

  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占服务贸易出口份额不断提高,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吸收外资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升,成为我国“引智”的重要渠道。服务外包企业“走出去”迈出坚实步伐,产业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三)示范带动效应初步显现。

  集聚发展效应日渐释放。“十一五”期间,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在市场导向和政府推动的共同作用下,要素资源集聚,规模效应显现,示范城市主要发展指标增幅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对全国国际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贡献度达95%,示范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辐射带动效应持续扩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周边地区凭借区位优势,积极承接外包业务,与示范城市共享发展成果。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已初步形成了以示范城市为核心的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带,对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辐射效应逐步凸显,并通过跨区域分工协作,推动了中西部地区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

  (四)整体发展环境日益优化。

  政策支持体系日趋完善。我国陆续出台了包括财税、人才培训、大学生就业、特殊工时、海关监管、电信服务、金融支持、知识产权保护、投资促进等20多项国际服务外包产业支持政策,政策落实力度持续加大,各级政府的服务意识不断增强,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产业转移和加快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综合服务体系逐步建成。公共培训平台、公共技术平台、公共信息平台、公共研究平台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陆续建成,网络、电力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的专业会展、发展论坛、交易平台、服务网络等加快推进,服务外包投资促进力度不断加强,服务外包研究机构和服务外包行业协会的研究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特色外包园区稳步发展。围绕各地发展目标,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基础,稳步发展产业集聚度高、人力资源充沛、基础设施完善、商业环境优越的服务外包特色园区。通过加强园区规划、完善配套设施、加快公共平台建设,注重专业化招商和园区管理,形成了呼叫中心、数据中心、企业孵化、研发设计、动漫创意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服务外包园区,并已成为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企业成长的培育平台。

  (五)推动科学发展贡献突出。

  积极助推经济结构调整。“十一五”期间,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助推作用明显增强,逐渐成为各地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抓手,成为部分城市和开发区突破发展瓶颈、实现产业转型的重要手段,成为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就业促进作用日益凸显。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为促进我国大学生就业、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到“十一五”末,我国服务外包产业从业人员达到232.8万人,其中70%以上为大学毕业生。2010年,吸纳大学生就业48.56万人,占当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的7.7%.

  带动作用逐步加强。“十一五”期间,我国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加快了国内信息化建设进程。同时,产业内技术进步产生的外溢效应逐步显现,带动传统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关联发包产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但同时,我们也应当认识到,我国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尚处于起步成长阶段,对其发展模式和规律仍在努力探索,产业发展规模和质量与国际服务外包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产业分工仍位于国际产业链相对低端,整合全球业务资源能力明显不足,“中国服务”品牌尚未被全球业界广泛认知,产业国际话语权依然偏弱;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供给存在缺口,提升创新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部分地区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发展同质化现象,产业综合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力量推进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实现规模效应和结构优化的重大突破。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