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浙江省税收政策法规 > 正文

浙江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国家税务总局《税收情报交换管理规程(试行)》的通知

浙地税外[2001]11号颁布时间:2001-04-28

     2001年4月28日 浙地税外[2001]11号 各市、县、(市、区)地方税务局(不发宁波),省地方税务局直属一分局、直属二 分局、外税分局:   现将国家税务总局制订的《税收情报交换管理规程(试行)》(以下简称《规程》 印发给予你们,并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必须严格执行《规程》,建立情报交换工作规章制度。税收情报交换是我国 作为税收协定缔约国承担的一项国际义务,各地要充分认识到情报交换对增强跨国纳 税人的税收管理,核查跨国偷避税行为的重要性,认真做好税收情报交换工作。要严 格贯彻实施《规程》,结合各地具体情况尽快制定或完善情报交换管理制度和操作办 法,对文件资料的交换范围、保密原则、执行程序、文件登记与存档,以及核查工作 的准备、检查、结案上报等一系列管理及实施作出具体规定;并制定相应制约措施, 使情报交换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有关税收情报交换工作规章制度请各市局于8月 31日前将报省局外税处。   二、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合作,提高情报交换工作的质量。目前,协定国 提供的国际税收情报资料存在单位名称、地址不准确,内容不全,字迹不清,提供的 资料时效性差等方面问题,给核查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为此,各地情报核查工作应积 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克服困难,耐心细致,想方设法把税收情报核查到位。负责 情报交换工作的科(处)要积极争取征管、稽查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加强合作,形成 合力;要加强与国税、公安、工商金融等部门的联系沟通,及时取得相关帮助;各级 地税机关的主管科(处)在情报核查过程中应做到全面跟踪、监督指导,使核查工作 有的放矢,顺利进行。回复省局的情报核查报告必须有针对性,内容必须完整准确, 切忌走过场,文不对题,敷衍了事。   三、必须加强税收情报的保密工作。税收情报是税务机关税收管理工作中重要的 信息资源,各地要重视在税收情报的保管和使用过程中的保密问题。各级税务机关之 间有关情报交换的公文原则上均应采用正式文件的形式。对加密的税收情报件,要严 格按照有关公文保密制度规定的工作程序处理。严防泄密事件的发生。对于因泄密或 工作失误或不按规定披露和使用情报、遗失情报的,应责令当事人作出检查;造成严 重后果的,要追究当事人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必须加强税收情报交换的业务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国际税收情报交换工作 是当前涉外税收工作的重点。省局将对情报交换内容进行专题培训,各地税务机关也 要重视人才培养,明确专职人员,要学习国际、国内税收政策,学习税收协定专业知 识,学习国内外成功的情报交换管理经验,提高综合能力,积极有效地贯彻实施《规 程》,做好情报交换工作。   五、必须提高税收情报交换资料使用价值,促进日常征管工作。各地要充分利用 情报所提供的宝贵信息,深入分析,举一反三,以点带面,提高情报交换资料的使用 价值。要积极利用情报核查工作进一步完善自行申报和代扣代缴制度,加强源泉控管。 各地在征管中需要获得境外情报资料的,可按《规程》规定的程序和格式,向省局提 出要求,由省局向国家税务总局上报申请。 附:税收情报交换管理规程(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国际税收合作,提高对跨国纳税人的税收管理水平,防止偷税、 避税及其他税务违法行为的发生,根据我国政府与其他国政府签署的关于对所得(和 财产)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以下简称税收协定)情报交换条款及情报 交换专项协议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国情报交换工作的实践,制订本规程。   第二条 本规程适用于各级税务机关按照税收协定情报交换条款组织实施情报交换 工作的全过程。   第三条 各级(县级及县级以上)税务机关的涉外税收业务管理部门负责税收情报 交换管理工作。   第二章 情报交换的范围和类型   第四条 本规程中所称情报是指税收协定缔约国双方主管当局交换的为实施税收协 定和税收协定所涉及的税种相应的国内法律法规所必须的情报。情报一般仅涉及税收 协定规定的具有所得税性质的税种: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对股息、利息、特许 权使用费征收的预提所得税等;个别税收协定中涉及其他税种的,按相应的协定规定 执行。   第五条 情报交换令限于与我国已经正式签署税收协定并生效的国家(以下简称协 定国)。情报交换必须通过两国税务主管当局进行,实施情报交换的有关文件由两国 税务主管当局代表负责签署,我国的税务主管当局为国家税务总局。   第六条 交换的情报不应包括按照税收协定国的法律或正常行政渠道不能得到的情 报,或者必须采取与国内法律或行政惯例相违背的措施才能得到的情报,也不应包括 任何泄露贸易、经营、工业、商业或行业秘密或工艺的情报,或者泄露后会扰乱一国 公共秩序的情报(涉及国家主权、安全和重要利益等)。   第七条 情报交换的类型包括专项情报交换、自动情报交换、自发情报交换、行业 范围情报交换、同期税务检查和授权代表的访问等。   第八条 专项情报交换是指一国税务主管当局就国内某一税务案件提出具体问题, 并依据税收协定请求另一国税务主管当局提供相关情报,协助查证的行为。可以进行 专项情报交换的情形包括:   (一)需要了解纳税人的基本情况:个人或公司的实际地址及居民身份、公司注 册地、公司控股情况、纳税凭证、佣金支付合同、银行记录等;   (二)需要证实纳税人提供的资料;   (三)需要获取纳税人境外关联企业的资料:关联企业的合同、章程、财务报表、 申报表、会计师查帐报告,以及独立企业或关联企业间交易情况等;   (四)需要了解纳税人在境外取得或向境外支付股息、利息、特许权使用费、财 产收益、津贴、资金、佣金等各种款项的情况;   (五)需要核实纳税人与境外公司交易数额的真实性;   (六)需要证实纳税人提供的境外收支证明的真实性;   (七)需要证实纳税人境外纳税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八)税务机关认为需要了解的其他有关税收资料。   第九条 自动情报交换是指一国税务主管当局以批量形式自动地向另一国税务主管 当局提供有关纳税人取得专项收入的情报的行为。   上述纳税人是指根据税收协定的规定已构成另一国税收居民的个人或公司。上述 专项收入可包括股息、利息、特许权使用费、劳务报酬、退休金、财产收益、工资、 津贴、资金、佣金及营业收入等。   第十条 自发情报交换是指一国税务主管当局向另一国税务主管当局自发地提供其 认为对另一国税务机关有用的情报的行为。   第十一条 行业范围情报交换是指不针对特定纳税人,而是针对某一经济部门,由 协定国税务主管当局共同研讨某一经济行业的运营方式,资金动作模式,价格决定方 式,偷税、避税新趋势并相互交换有关信息的行为。   第十二条 同期税务检查是指两个或多个国家的税务主管当局同时并独立地在各自 国家内,对有共同或相关利益的纳税人的纳税事项进行检查的安排,并互相交换检查 中获得的相关信息。   第十三条 授权代表的访问是指一国税务官员经本国税务主管当局的授权并应另一 国税务主管当局的邀请,或经另一国生产力主管当局的同意,对另一国进行实地访问 以获取情报。   第三章 情报交换的保密规定   第十四条 根据税收协定的有关规定,情报的使用和披露有以下限制:   (一)交换的情报仅应告知与查定、征收、管理、执行协定所含税种有关人员或 政府机关,以及起诉、裁决上诉的人员或部门(包括法院和行政执法部门),不得直 接向有关的纳税人出示,不得向其它纳税人或其它无关人员透露。   (二)上述被告知人员或政府机关应仅为税收的目的使用情况,但可以在法庭诉 讼程序或法庭判决中透露有关情报。   第十五条 情报交换有关函件应作密件处理,由国家税务总局负责确定情报的密级; 凡对协定国提供的情报,一律由国家税务总局负责加盖保密印章。   第四章 由对方提出情报交换的执行程序   第十六条 国家税务总局在收到有关协定国要求我方进行情报交换的函件后,应首 先审核情报的类型,要求是否有效,对方所提供的案情线索是否明确完整等。审核无 误后,应向有关省一级税务机关行文限期复查。   第十七条 省级税务机关收到情报交换公函后(公函格式见附件样式一),应首先 将情报正文和有关外文附件译成中文,并组织情报涉及的税务机关按下列顺序进行情 报的查复工作。   (一)利用案头现有的纳税人资料,以核查来函中提出的问题,或核对来函中注 明的情况。核查的依据包括:纳税人在案的基本情况、纳税申报表、注册会计师查帐 报告、财务报表等。   (二)案头资料缺乏或不完全,或纳税人未申报收入的,可按情报上注明的或经 查询确认的地址向纳税人发出”查询通知单”,也可直接向纳税人询问(通知单格式 见附件样式二);   (三)涉及案情复杂的,可经上级税收机关同意,有计划地组织进行专案税务调 查;   (四)对于纳税人漏报、少报或不报来函中所载收入的,一经查实,在执行情报 交换程序的同时,还应按税收协定、我国税法及刑法的规定补征税款,加收滞纳金、 罚款及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等。   第十八条 核查完毕后,有关省级税务机关负责在规定的期限内向总局报送核查报 告和给专项情报请求方的英文复函,其中,专项情报核查报告应包括对方情报涉及的 纳税人基本资料,情报请求项目的核查结果、证明相关款项支付、交易、文件真实性 的有效凭证和报告复印件等;有关省级税务机关负责根据核查结果拟写英文复函,英 文复函应针对对方的情况请求内容,措辞简练、规范(见附件样式三)。自动情报核 查报告应包括自动情报核查统计表(见附件样式四)及情报使用情况说明。   第十九条 国家税务总局接到情报核查报告后,如属于专项情报,应首先审核请求 国所要求的情报是否收集齐全,情报是否涉及到工业、商业或行业秘密、是否需向协 定国对方特别注明情报的保密性,以及英文复函的准确性等。审核后,应以税务主管 当局的名义正式函复情报协定国对方。如属于自动情报,应进行整理汇总,并在审核 后将情报的使用情况和相关建议反馈给提供情报的国家。   第二十条 对于行业范围的情报交换的请求,被确定参加的税务机关应国家税务总 局的指导下收集相关情报。   第二十一条 对于协定国提出的同期税务检查的请求,应由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并组 织实施。   第二十二条 对于协定国提出的授权代表访问的请求,应由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并组 织实施。   第五章 由我方提出情报交换的执行程序   第二十三条 各级税务机关在其它渠道难以获得所需要的境外税收情报时,可以根 据我国与其他国的税收协定,按本规程所指定的程序及格式,提出情报交换请求,逐 级上报国家税务总局办理。   第二十四条 省级税务机关负责下级税务机关提出的情报请求,拟写专项情报交换 请求公文及给被请求国对方的英文函,上报国家税务总局。专项情报交换请求公文及 英文函(格式见附件五)的内容应包括:   (一)相关的协定条款;   (二)基本情况:纳税人名称、详细地址、法人代表、联系电话、纳税登记号、 纳税人姓名、出生年月、国籍、境内外住址、联系电话、护照号等;   (三)案情事实:涉及的税种、涉及的纳税年度等,如涉及到中介付款,要提供 中介人/公司的名称、地址;当请求银行信息时,应说明银行帐号、银行名称和地址;   (四)疑点;   (五)要求获取的情报内容:相关原始凭证、发票、合同、帐簿、申报表、完税 凭证等的复印件及文字说明;如果涉嫌偷避税案件,应说明背景,注明向纳税人保密 等;   (六)请求回复的迫切感,包括希望对方回复的时限。   第二十五条 国家税务总局收到专项情报请求后,应认真审核情报交换请求是否符 合有关税收协定条款,内容是否明确,有关纳税人基本资料是否齐全,英文函表述是 否清晰,措辞是否简练、规范。审核无误后,以税务主管当局名义向协定国对方发函; 对方无回复的应发函催报。   第二十六条 对于国家税务总局指定的向协定国提供自动情报的省、自治区、直辖 市和计划单列市税务局,应在每年度终了后三个月内向总局上报《向缔约国对方居民 支付利息、股息、特许权使用费记录表》(格式见附件样式六)。   第二十七条 各地税务机关在日常税务审计检查的过程中,发现如下情况的,可拟 订情报以正式公文上报总局,由总局作为自发情报向有关国家税务主管当局提供:   (一)涉及到与另一国的居民交易涉税金额巨大的;   (二)怀疑支付给另一国居民的巨额款项应在居住国申报而未申报的;   (三)怀疑有在别国欺诈或重大偷税行为的;   (四)税务机关认为需要向有关国家提供的其他税收资料。   第二十八条 确因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各级税务机关可逐级向国家税务总局提出 行业范围、同期税务检查等形式的税收情报交换请求,对此类请求应首先由国家税务 总局组织调查并确认,并由国家税务总局与协定国对方协商后组织实施。   第二十九条 确因税收管理工作需要,各级税务机关可逐级向国家税务总局提出授 权代表的访问,由国家税务总局审批并与协定国对方协商后组织实施。   第三十条 国家税务总局收到协定国对方的情报交换回函后.应于一周内将调查结 果以正式文件形式告知有关省级税务机关,并提出情报调查结果的使用意见和进一步 处理的要求。   第三十一条 有关税务机关如认为协定国对方提供的情报不符合要求或不全面,需 进一步查证的,可按上述程序,要求协定国对方税务主管当局进一步提供有关情报。   第六章 情报交换登记与存档   第三十二条 各级税务机关在情报的接收、转发、汇总、催办等每一个环节,都应 用表格登记,包括情报收发回复时间、文号、情报主题、查处结果等。如属于自动情 报,还应分批或按年汇总登记情报使用情况,包括有效情报份数、查补税额等。   第三十三条 各级税务机关应对所有交换的情报和相关公函设立专项档案,并由专 人保管备查。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本规程所称情报,包括书面情报和电子情报。有关电子情报网上传输 的时限和保密问题另行规定。   第三十五条 本规程由国家税务总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六条 本规程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附件略                  (3)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