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8日 商改发[2004]654号
辽宁、江苏、福建、山东、湖北、四川、厦门、南京、成都省(市)商务主管部门、
编办、发展改革委(局)、财政厅(局)、人民银行分行、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银监局:
为继续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推进市场开放,加快流通业发展,经国务院同意,决
定选择辽宁省、湖北省、厦门市、南京市、成都市、潍坊市、绵阳市进行深化流通体
制改革试点。现将《深化流通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印发你们,请结合试点地区实际情
况,选准改革突破口,突出重点和特色,采取切实可行的配套政策措施,抓紧制定试
点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特此通知。
附件:深化流通体制改革试点方案
商务部、中央编办、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银监会
(二00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一、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一)流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流通是国民经济运行的重
要环节,消费通过流通决定生产,现代化的流通带动现代化的生产。随着我国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流通业在引导生产、拉动消费、稳定物价、吸纳就业等
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已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产业。
(二)我国流通业的现状还不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目前,我国流通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内外贸一体化还需要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发展,
生产与流通的有机结合还需要加强,中介组织作用发挥不够;流通领域法律、行政法
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地区封锁依然严重,社会信用体系缺失,
市场秩序不规范;城乡之间与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产业组织化程度低,现代流通业
发展滞后;流通企业改革缺乏政策支持,劣势企业难以退出市场,优势企业难以发展
壮大;流通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足,消费率偏低,吸纳就业的潜力没有得到
充分发挥。
(三)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
求。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现代流
通方式”。《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
要“大力推进市场对内对外开放,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
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
“按照市场经济和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
二、试点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
中全会精神,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发展战略,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需
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改革为动力,以信息为
先导,推进流通现代化,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符合市
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的新型流通体制,提高流通业的活力、效率和竞争力,
扩大消费,增加就业,增强流通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二)试点原则
一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二是
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三是坚持分类指导,有
所侧重;四是坚持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正确处理政策引导和企业自主发展的
关系;五是坚持统筹兼顾,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处理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
种利益关系;六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在政府、中介组织和企业全面推
进内外贸资源整合、业务重组,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按照建设大市场、搞活大
流通、发展大贸易的要求,深化流通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流通管理职能,积极
整合流通管理资源,构建内外贸一体化、生产与流通有机结合、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
新型流通管理体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抓好流通发展战略、产业政策、行业规划、
行业标准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工作,加强政策和信息引导,搞好宏观调控,全面实施行
业指导、规范、监督、管理和服务。打破内外贸分割局面,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为
平台,培育规范化的市场中介组织,切实履行服务、沟通、协调、自律等职能,发挥
联系政府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有选择地进行内外贸企业改革重组试点,把内贸
企业的国内市场经营设施、网络渠道、客户资源、经营管理人才等优势与外贸企业开
展国际市场经营的相应优势有机结合,培育内外贸一体化、拥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
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初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流通领域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积
极引导具备一定条件的内贸企业开展外贸业务和“走出去”开展经营活动。鼓励外贸
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发展国内销售网络和物流体系,建立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走产业
化经营道路。
(二)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推进流通方式创新,重点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
物流配送、电子商务、贸工农一体化、代理制等现代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优化供应
链体系,推进超市、便利店、折扣店、专业店、专卖店、无固定地点销售等新型业态
的发展,加大对传统流通服务业特别是社区商业服务业的改造力度,优化业态结构。
推广先进流通技术,加强流通信息化建设。搞好商业网点规划,合理布局,有效整合
社会商业资源。加快发展农产品流通、加工和物流业,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城
市开办农产品超市,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城市农贸市场改建成超市。加强农村市场体
系培育建设,鼓励城市连锁和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等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
业态经营企业到农村开设网点,创新农资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支持流通企业做强做
大,提高流通组织化、规模化、现代化、国际化程度和竞争力。
(三)加强流通领域立法和执法工作。在试点省市进行流通立法项目的前期调研
论证工作,加快商品流通领域法律法规的立法进程。重点探索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公
平竞争关系、发展新型营销方式、加强商业网点布局规划等领域的立法和执法改革试
点,局部试行,总结经验,完善规则,推进适用于全国的流通领域法律法规的制定工
作,实现依法行政,加强流通执法体系建设。
(四)深化国有流通企业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
进国有流通企业股份制改造。支持优势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进行资产重组,
鼓励国内外各种资本参与流通企业改革和流通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
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程
序和激励约束机制。引导企业加强采购、销售、物流、资金和财务等方面的管理,积
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妥善解决企业的历史包袱,处置不良资
产,保护职工合法权益和银行信贷资产安全。
(五)开拓市场,扩大消费。深入开展工商联手、农商联手、商商联手、银商联
手开拓市场系列主题活动。不断创新培育市场、开拓市场的新方式新途径,逐步建立
开拓市场、扩大消费、促进产销衔接和供需平衡的长效机制。大力发展服务业,规范
服务业经营秩序,保障服务消费安全,拓宽服务消费的空间和领域,扩大服务消费品
种和规模。规范发展消费信贷,引导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推进“三绿工程”建设,加
强食品安全工作。
(六)搞好商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商业职业道德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诚信
兴商”创建活动,树立“诚信兴商”的经营理念。选择食品、药品、成品油、商品批
发和零售、餐饮服务、美发美容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商品、重点行业和
重点企业进行商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探索建立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商业信用档案
体系,建立商业信用公告制度和失信惩戒机制。
四、为流通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一)综合运用现有政策。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对试点地区流通改革发展
工作的联系指导,国家促进流通改革发展、加强商品市场体系建设、搞好市场运行监
测调控、推进内外贸一体化的有关政策优先适用于试点地区,支持试点地区搞好流通
领域全国性、国际性重大活动。
(二)建立健全多层次的流通促进体系。按国家有关政策引导国内外资金投入试
点地区流通设施建设改造,鼓励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推广应用先进流通技术,提高流
通领域信息化水平,开拓国内外市场。进一步放宽流通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限制,大
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采取多种方式,利用多种渠道,加强流通领域经营管理培训和
信息交流,大力培养多层次的现代流通经营管理人才。
(三)建立健全流通政策支持体系。积极运用财政、税收等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
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流通政策支持体系。
(四)建立有利于流通服务业发展的公平经营环境。参照国家对工业企业、外资
企业的政策,研究制定流通服务业在用电、用水、土地使用、网点选址、金融服务等
方面的优惠政策。
(五)妥善解决大型国有流通企业的历史包袱。试点地区要积极研究探索通过债
务重组等方式解决流通企业历史包袱的办法。对企业因政策性原因形成的亏损,试点
地区商务主管部门要会同财政、国有资产管理、债权银行等部门在分清责任的基础上,
积极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同时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逃废银行债务。
(六)优化市场环境。试点地区要认真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禁止在市场经济活
动中实行地区封锁的规定》(国务院第303号令)、《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
经济秩序的决定》(国发[2001]11号)、《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
国家经贸委关于促进连锁经营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49号)、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04年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要点的通知》
(国办发[2004]42号)等文件精神,加大市场经济秩序整顿规范力度,打破
地区封锁,纠正设置行政壁垒、分割市场、妨碍公平竞争的做法,简化行政审批手续,
促进具备条件的流通企业实现统一纳税,避免对企业进行重复检查,强化收费监督管
理,为发展大流通、建设大市场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
五、试点地区和时间
选择辽宁省、湖北省、厦门市、南京市、成都市、潍坊市、绵阳市进行试点。试
点时间从2005年1月开始,2007年底前结束。
六、组织实施
建立由商务部、中央编办、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银监会
等有关部门参加的部际协调机制,负责组织落实试点方案,研究试点工作中的重大问
题,协调出台试点政策措施。试点日常工作由商务部负责。
试点地区要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从实际情况出发,
突出地方特色,选准改革突破口(粮食、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不属于此次改革试点内容),
采取切实可行的配套政策措施,抓紧制定试点实施方案,适时组织实施,积极探索深
化流通体制改革的好做法好经验,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流通业发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