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司法部法规 > 正文

司法部关于深化公证工作改革的方案

颁布时间:2000-08-10

   国务院2000年7月31日批准 司法部2000年8月10日印发 1979年公证制度恢复以来,我国的公证事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经济建设、 社会生活和对外交往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按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和十五届四 中全会明确的公证工作改革方向,要加快公证工作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尽快建立健全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证制度,充分发挥公证机构的服务、沟通、公证、监 督作用,把我国的公证事业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公证工作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 (一)公证工作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及十五届四中 全会精神,按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解放思想,积极、稳妥地整体推进公证工 作改革,争取在2010年初步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 的公证制度。 (二)公证工作发展的目标是: 1、力争在2002年以前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到2010年基本 解决公证工作的法律保障问题,明确公证的法律效力和公证工作的法律地位,健全公 证法律体系。 2、按总量控制、合理布局的原则,尽快完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证 体制建设。 3、进一步拓展公证业务领域,改进、优化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充分发挥公证 的职能作用,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公证服务。 4、积极、稳妥地发展公证队伍,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作 风正、业务精、素质好、效率高、服务优的公证队伍。到2010年,要使懂政治、 懂法律、懂经济、懂科学、懂外语的公证员比现在翻两番。   5、完善司法行政机关宏观管理和公证员协会行业管理相结合的公证管理体制,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实现公证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二、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证机构 (三)加快公证体制改革步伐。 1、现有行政体制的公证处要尽快改为事业体制。改制的公证处应成为执行国家 公证职能、自主开展业务、独立承担责任、按市场规律和自律机制运行的公益性、非 营利的事业法人。今后,不再审批设立行政体制的公证机构。 2、在改革过渡期内,边远、贫困地区及近三年人均业务收入不足三万元的公证 机构,可以暂时保持原行政体制不变,但应按事业单位的模式管理和运行。 (四)实行总量控制,合理布局的原则。公证机构的设置和分布,由司法部根据 市场经济发展状况和对公证服务的需要,商有关部门下达控制指标,每两年核定一次。 公证业务辖区为公证机构的地域管辖区域,由省级以上司法行政机关根据地区经 济发展程度、人口数量、交通状况和对公证业务的实际需要确定。每个公证业务辖区 内至少应当设立一个公证机构。 (五)人事、编制、财政、税务等部门要积极支持公证工作改革,根据公证队伍 发展规划和公证工作的实际需要,及时核拨公证机构的编制和经费,给予适当的财税 优惠政策,保证改制及新建的公证处能够正常运转。改为事业体制的公证处,原行政 编制一律改为事业编制;原列入行政编制的人员,不愿意留在公证处的,由同级司法 行政机关按行政机构改革的有关政策另行安排工作,符合离退休条件的,可以申请离 退休;离退休人员的关系一律转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改制的公证处正在使用的资产 继续划归该公证处使用。对改制及新建的公证处的财税办法由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三、建立高素质的公证专业队伍 (六)改革公证员考试制度。公证员作为执行国家公证职能的专业法律工作者, 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信念、优良的道德品质、丰富的法律知识和社会经验等基本素质。 要建立公证员考试考核选拔制度。公证员考试要面向社会,由司法部统一组织实施。 (七)鼓励高素质人才进入公证队伍。具备规定条件的高素质人才进入公证机构, 经考核合格,可以批准担任公证员。具体办法由司法部另行制定。 (八)实行公证员执业证书和在职培训制度。公证员考试考核合格者,在公证处 经过一年的岗前培训和实习合格,由司法部统一授予公证员执业证书。无执业证书者 不得执业。执业公证员每年均需接受40小时的在职培训。对培训不合格或一年内出 具两件以上错证的公证员,要下岗培训。 (九)公证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按照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办法进行 管理,并享受相应待遇。 四、规范和完善公证处内部运行机制 (十)建立岗位目标责任制。公证处实行主任负责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要建立 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不断完善自律机制。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实行经费全部自理 的公证处可以实行效益工资。 (十一)建立法人财产制度和社会保障机制。公证处要按照国家规定,建立法人 财产制度,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和核算制度,加强经费管理、实行独立核算;建立 发展基金、福利、修购、奖励、风险赔偿等基金;参加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 (十二)完善公证预算管理制度。按事业体制运转的公证处实行事业单位预算管 理制度。其定额或者定项补助标准根据各公证处收支状况及国家财政政策和财力确定。 非财政补助收入大于支出的公证处,可以实行收入上缴办法或者企业化财务管理制度。 具体办法由各级财政部门与同级司法行政部门制定。 (十三)建立完善公证赔偿制度。公证赔偿实行有限责任,以公证处的资产为限, 赔偿范围为公证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公证职务中,因过错给当事人造成的直接经 济损失。公证机构赔偿后,可责令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公证人员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 费用。自本《方案》实施之日起,公证机构应从每年业务收入中提取3%的份额作为 赔偿基金,用于理赔。公证赔偿的具体办法由司法部另行制定。 本《方案》实施以前所发生的因公证行为引起的公证赔偿,依据《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家赔偿法》有关规定办理。 五、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公证管理体制 (十四)实行司法行政机关行政管理与公证员协会行业管理相结合的公证管理体 制。司法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主要侧重于组织建设、队伍建设、政策指导、执业监督 处罚等宏观管理。公证员协会主要负责具体事务管理。 (十五)加强公证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建设。争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尽快 提交全国人大审议,并及时研究、制定与之配套的法规规章,力争在2010年基本 完成公证法律体系的建设工作,进一步明确公证的法律地位、效力和法定公证的事项, 使公证工作纳入法制的轨道。 (十六)加强公证队伍的精神文明建设,健全执业监督检查制度。各级司法行政 机关和公证员协会要加强对公证活动的检查监督,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加大反腐 倡廉工作的力度,严禁利用不正当手段招揽业务。要推出一批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公证 处和优秀公证员,树立公证行业的良好形象。司法行政机关要继续做好公证机构及执 业公证员的登记和年检注册工作,未进行登记或未通过年检注册的,一律不得执业。 (十七)建立完善公证惩戒制度。对违法违纪违规的公证机构和公证人员要严肃 处理。对公证机构的惩戒措施包括:撤销机构、停业整顿、停止部分业务、警告、罚 款等。对公证人员的惩戒措施包括:开除、吊销执业证书、暂停执业、记过、警告、 罚款等。 六、强化公证效力,充分发挥公证的职能作用 (十八)公证对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社会稳定、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运用公证的证明效力和职能作用,将公证文书作为认定事实的根 据。 (十九)充分利用公证的强制执行效力,稳定经济秩序、防范金融风险。要充分 发挥公证的证明、沟通、服务、监督职能、规范民事、经济行为,预防纠纷、减少诉 讼,维护社会公正和市场经济秩序。 (二十)保证公证机构统一行使国家公证职能。公民、法人或非法人组织所需的 各种公证证明,统一由公证机构负责办理。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外,各级行政机 关一般不再办理有偿性的对具体经济、民事行为的证明事务。 七、改革和优化公证工作方式、方法 (二十一)公证机构要改革单一证明的工作方式,努力拓展公证业务领域,积极 提供综合性、全方位的非诉讼性法律服务。 (二十二)积极推行主任领导下的主办公证员负责制,明确责任,提高工作效率 和质量。要建立公证业务委员会,对重大疑难案件实行集体讨论制度。 (二十三)积极推行要案式公证书。使公证书真正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 讼法》要求的“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的标准。 公证工作改革是我国机构改革和法律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大的系统 工程。地方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精 心组织,周密部署,积极探索公证组织的新形式并做好试点工作,确保公证工作改革 积极、稳妥、顺利进行,实现公证改革工作的整体推进,为公证工作跨世纪的发展奠 定坚实的基础。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