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卫生法规库 > 正文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指导方案》的通知

卫办疾控发[2004]69号颁布时间:2004-05-14

     2004年5月14日 卫办疾控发[2004]6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指导方案(试行)》(卫办疾控发[2003] 12号)试行一年来,对指导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的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04]7号)和全 国艾滋病防治工作会议精神,在总结第一批51个示范区工作的基础上,我部组织对 《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指导方案(试行)》(卫办疾控发[2003]12号) 进行了修订。现将修订后的《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指导方案》印发给你们。请 第一批示范区参照本方案,对现有实施方案进行修订。第二批示范区参照本方案制订 本地具体实施方案,并于2004年9月1日前由省(区)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后报我 部疾控司,同时抄送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管理办公室。   由于时间安排问题,卫生部不再统一组织第二批示范区的启动工作,请第二批示 范区所在省(区)接此通知后,尽快安排示范区的启动工作。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 范区管理办公室将组织专家对示范区工作给予技术指导。   联系人:陈清峰  电话:83157908传真:83157903 附件: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指导方案   当前,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相当严峻。艾滋病的流行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近几年 每年增长幅度已达20%-30%。一些地区已出现大批艾滋病病人,且有部分病人 已经死亡,由此引起的社会问题逐渐增多。为了应对艾滋病的挑战,落实国务院《中 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和《中国遏制与防治艾 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确定的目标和要求,探索社区艾滋病综合 防治的有效机制,建立以农村乡(镇)和城镇街道为基础的艾滋病防治网络,为艾滋 病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和关怀,开展宣传教育、监测检测、行为干预等综合防治工作, 有效地控制重点地区艾滋病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卫生部从2003年起,在全国范 围内建立127个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为率先在示范区内落实国家提出的“四免 一关怀”等重要政策措施,指导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特制定本指导方案。本 指导方案将首先在卫生部确定的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内实行,其它地区可参照执行。 随着示范区工作的成熟和逐步完善,再推广到全国各地。   一、总目标   从2003年起,利用3-5年时间,通过开展示范区工作,探索符合当地实际 的艾滋病综合防治机制,阻止艾滋病进一步传播。    二、具体目标   1、在本示范区1-2类重点人群中建立监测点,适时地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2、提高健康教育水平,示范区群众预防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达到75%以上,其 中14-49岁妇女及青少年知晓率分别达85%以上;高危人群知晓率达到85% 以上;艾滋病病人及家庭成员预防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   3、制定示范区医疗救治方案,使示范区内所有的艾滋病病人有机会得到免费抗 病毒治疗和减、免费机会性感染治疗,90%以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得到规 范的诊疗、监护和预防保健服务。   4、在以生产自救为主的基础上,开展互助互济,使示范区90%以上的病人能 够得到相应救助和关怀帮助;采取收养、寄养等多种方式,使100%艾滋病孤儿得 到生活救助和免费完成义务教育。   5、能够为愿意接受检测的高危、脆弱等人群提供免费自愿咨询检测服务。   6、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以及配偶人群中安全套使用率达到95%以上,其 他高危人群达到70%以上。   7、建立性病诊疗服务网络,提供可及、规范的性病诊疗服务。   8、在以共用注射器吸毒传播严重地区,至少有一个开展美沙酮替代治疗或针具 交换的试点。   9、在疫情严重地区,开展100%母婴传播阻断工作。   10、阻断经采供血途径传播。   11、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社区预防控制艾滋病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机制,落实防 治措施。   三、选择和确定的原则   1、示范区以县(区)为单位,当地根据疫情及救治工作需要,可先确定2-3 个重点乡(镇),分步实施,扩展至全县(区)。   2、示范区内有高危行为人群比较集中的地区,重点是1995年前后有偿供血 者较多的乡(镇),以及吸毒、卖淫嫖娼较为严重的地区。   3、示范区的县(区)级政府领导重视、支持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各有关部门 能够积极配合,乡村及街道有开展活动的积极性。   4、有较完善的防治队伍,有一定的工作基础和能力。   5、示范区经县(区)级人民政府申请,省卫生行政部门推荐。   6、卫生部根据示范区工作进展和质量对示范区适时进行调整。   四、示范区工作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围绕预防艾滋病病毒传播这一基本目标,结合本地实际,抓住防治重点,率先落 实国家制定的防治政策,探索防治模式,达到保护群众健康,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   (一)组织领导   卫生部负责示范区工作的总体领导和协调,公安、司法、财政、宣传、广电、计 划生育、民政、教育、农业等部委及全国妇联、共青团等社会团体配合支持。卫生部 成立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管理办公室,设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示范 区管理、协调、培训、指导、检查、经验交流等具体工作,每年组织1-2次督导考 核。   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有关管理工作的通知》(卫 办疾控发[2004]9号)的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示 范区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如技术指导、组织协调、总结汇报、提款报账和督 导检查等。示范区所在的地(市)卫生行政部门设立协调员,负责协调本级有关部门 支持示范区防治工作,并指导示范区工作的开展。   示范区的管理以县为单位,县级政府应在卫生行政部门设立示范区工作办公室, 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协调公安、司法、财政、宣传、广电、计划生育、 民政、教育、农业等部委及全国妇联、共青团等社会团体,以及疾病预防控制、医疗 保健等技术机构,根据当地情况,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工作方案,明确各部门的职责 和任务,组织落实示范区各项具体防治工作。   (二)基线调查   全国示范区管理办公室制订统一的示范区基线调查方案,第二批各示范区参照该 方案,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方案进行调查,通过收集和分析示范区有关资料,确定 重点目标人群和主要流行危险因素、预测工作中的障碍,找出解决办法,发现和利用 现有的资源,制定本示范区综合防治工作实施方案。   (三)能力建设   1、每个示范区建立1个初筛实验室,对示范区内HIV感染进行初筛检测;初 筛实验室配备掌握相应技能的专职人员。   2、建立一支有较强能力的防治队伍。通过逐级培训等方式,提高管理、监测、 咨询检测、治疗和关怀、母婴阻断、行为干预和健康教育等的技能。   (四)医疗救治   1、按照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管理工作的意见》 (卫医发[2004]106号)及卫生部、财政部《艾滋病及常见机会性感染免、 减费治疗管理办法》(卫疾控发[2004]107号)要求进行治疗管理,指定定 点的医疗机构,建立病人档案管理制度,制定疑难病情及时汇报制度,定期会诊、巡 诊、病人逐级转诊制度。   2、按照卫生部办公厅下发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品项目管理规范(试行)》 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发的《抗艾滋病病毒治疗药品项目管理执行方案(试行)》 制定本地药物管理措施,做好药品的计划、运输、贮存、使用、统计报告等工作。   3、依照国家艾滋病诊断治疗指导方案,确定当地的药物治疗方案(抗病毒治疗 和抗感染治疗)。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提供规范的诊疗护理服务。   4、病人治疗采取居家治疗、督导服药为主的模式。村卫生所医务人员和督导服 药人员,定期到艾滋病病人家中随访,了解发病情况,遇疑难病症及时汇报。   (五)关怀救助   民政、教育、农业等部门和妇联、共青团等团体,对生活困难的病人提供相应救 助和关怀帮助,采取收养、寄养等多种方式,使艾滋病孤儿得到生活救助和免费完成 义务教育。结合本地实际,支持、引导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开展生产自救、互助互济。   (六)健康教育   各级政府及示范区各有关部门要落实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的 《全国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指导方案(2004-2008年)》(国艾办发 [2004]4号)要求,结合部门职责和任务,针对社区不同人群的特点开展形式 多样、内容丰富的健康教育活动。重视对普通人群的宣传教育,加强对学生、妇女、 青少年以及高危和脆弱等人群的健康教育。以适宜当地群众的语言和形式传达预防艾 滋病的基本知识。   1、对一般人群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由广电、教育、计生、农业等部门和 妇联、共青团等社会团体负责,卫生部门给予技术支持。   2、对感染者、病人和家庭成员,以及一些需要关注的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采 取入户宣传方式进行。由妇联、共青团、卫生等部门及志愿者组织等非政府组织开展。   3、在中小学校,卫生部门配合教育部门利用适宜的宣传方式对中小学生开展艾 滋病预防的宣传教育。   4、共青团组织与卫生行政部门共同制定具体方案,对青少年开展“面对面”防 治知识宣传教育。   5、妇联组织与卫生行政部门共同制定具体方案,对14-49岁妇女开展“面 对面”防治知识宣传教育。   6、农业、计生等部门结合“三下乡”等活动和日常服务工作,开展农村艾滋病 防治知识宣传教育。   7、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卫生部关于加强对在职卫生人员进行艾滋病等重点传 染病防治知识培训的通知》(卫科教发[2004]131号)要求,组织开展在职 卫生人员培训工作。   8、其它有关部门也要根据自身职责,落实宣传措施和要求。   (七)阻断母婴传播   疫情严重地区,制订具体孕妇检测办法和工作方案,妇幼保健机构与相关机构协 同合作,按照自愿咨询和检测的原则,对重点人群开展婚前和孕产期艾滋病病毒检测, 检测阳性者及时采取母婴阻断干预措施。   (八)阻断经性传播   公安部门在严厉打击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同时,支持和协助工商、计生、 卫生等部门在娱乐场所放置安全套、张贴宣传画。针对高危人群、感染者及其配偶积 极推广使用安全套。建立性病诊疗网络,提供规范的性病诊疗服务。   (九)降低毒品危害   按照国家美沙酮替代治疗方案的要求,积极争取开展美沙酮替代治疗的试点并适 时进行推广。探索开展针具交换工作。   (十)阻断经血传播   加大对非法采供血活动的打击力度,依法严惩违法犯罪分子。有采供血机构的地 区,加强对采供血机构的管理。加强对居民和中小学生无偿献血和血液安全知识的宣 传,动员全社区健康适龄人员参加无偿献血,提高无偿献血率。   (十一)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   各示范区要按照卫生部、财政部《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管理办法》(卫疾控 发[2004]107号)的要求,在示范区尽快开展艾滋病免费咨询检测工作。按 照国家艾滋病病毒抗体免费咨询检测方案的要求,设立咨询点,培训咨询员,建立规 范化咨询工作管理制度。鼓励群众进行自愿咨询检测,最大限度的发现感染者和病人。   (十二)疫情监测和病人管理   县(市)疾病控制机构应参照国家方案,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科学、可行的监测 工作方案,负责组织安排实施,动态掌握本地疫情。疾病控制机构应对本地感染者和 病人建立档案,对发病和死亡资料作详细记录。   (十三)医源性感染的预防   1、示范区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 年版)》(卫医发[2004]100号)及其它有关防止医源性感染的要求,加强 示范区内所有可能造成医源性感染的环节的管理,建立适宜当地的监督管理制度,防 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2、示范区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 指导原则(试行)》(卫医发[2004]108号)的要求,加强医务人员艾滋病 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五、经费保障及管理办法   1、示范区工作实施的3-5年间,卫生部将用中央财政补助为示范区工作提供 部分经费支持。地方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央与地方不低于1:1的比例提供配套经费, 由省、地(市)、县三级共同承担。省级配套比例不得低于50%,贫困县的配套经 费全部由省级承担。   2、示范区工作经费应设立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中央防治经费的使用采取提款 报账制,按照《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提款报账暂行办法》 (中疾控疾发[2004]167号)规定报账。地方配套经费的使用由省级卫生行 政部门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   六、督导与考核评价   (一)督导与考核评价形式   1、自查评估:示范区根据本方案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及项目活动安排,自行安排 自查评估活动。各省级示范区管理办公室应根据工作需要安排本省(区)自查活动。   2、日常督导:示范区工作采用报表报告制度,按要求上报有关信息及活动。每 半年自查一次,并将自查总结逐级报至全国示范区管理办公室。全国示范区管理办公 室对各地工作进展、成绩、经验和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编印示范区工作动态,发放给 各示范区,督促示范区工作开展。   3、全国检查督导:根据卫生部安排,每年进行1-2次,由全国示范区管理办 公室组织,对示范区的防治措施和效果做出评价。全国示范区管理办公室及省级办公 室根据工作需要,临时确定安排督导活动。   (二)督导与考核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管理办公室负责制订下发示范区督导评估方案。   各地要参照本方案,结合本地实际和基线调查结果,调整或制定具体、可操作的 工作实施方案。 (3)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