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法监司关于公开征求对《消化道内窥镜消毒机消毒效果检测评价规范》意见的函
卫法监食便函[2003]373号颁布时间:2003-10-28
2003年10月28日 卫法监食便函[2003]373号
各有关单位:
为对消化道内窥镜消毒机消毒效果进行科学评价,我司组织编写了《消化道内窥
镜消毒机消毒效果检测评价规范》,现公开征求意见。欢迎各有关单位和个人通过下
列方式将意见反馈我们,截止日期为2003年11月25日。
电话:010-64047878转2223或转2225
传真:010-64047878转2217
E-mail: quxuanlu@sina.com
附件:消化道内窥镜消毒机消毒效果检测评价规范
1 使用专用消毒剂的内窥镜消毒机
1.1 使用消毒剂要求
应按现行《消毒技术规范》中“医疗器械灭菌或高水平消毒”的要求进行检测,
对多次使用的消毒剂,应按《消毒技术规范》2.1.2.4“连续使用稳定性试验”和
2.1.1.11“能量试验”的要求进行检测。并获得卫生部消毒剂卫生许可批件。
1.2 消毒剂检测要求
1.2.1化学因子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按《消毒技术规范》2.2“消毒剂有效成分含
量测定”要求进行检测。
1.2.2化学因子pH值测定:按《消毒技术规范》2.2.1.4“消毒剂pH值的测定”要
求进行检测。
1.2.3内窥镜消毒机模拟现场试验
1.2.3.1 试验器材
(1)枯草杆菌黑色变种(ATCC 9372)芽孢,其悬液的制备按《消毒技术规范》
2.1.1.2.3(2)规定进行。
(2)TSB营养肉汤。
(3)中和剂(按《消毒技术规范》鉴定合格)。
(4)含中和剂的胰蛋白胨大豆肉汤培养基。
(5)磷酸盐缓冲液(PBS ,0.03mol/L,pH 7.2)。
(6)模拟内窥镜体:聚四氟乙烯管或聚乙烯管,外径11mm,内径6mm,长度
1000mm。
(7)染菌载体的制备:
载体:聚四氟乙烯管或聚乙烯管(内径 4 mm,外径 6 mm,长度2-4cm),乳胶
薄膜(10 mm × 20 mm)。经脱脂处理,压力蒸汽灭菌后备用。
聚四氟乙烯管:取 0.03 ml芽孢悬液(1×108~5×108cfu/ml)滴染于聚四氟乙
烯管或聚乙烯管载体内壁,涂抹均匀,置 37℃ 培养箱中 120 min 干燥,制成染菌
载体(下称样本)备用。
内窥镜外壁的染菌载体:取0.03 ml芽孢悬液(1×108~5×108cfu/ml)滴染于乳
胶薄膜表面,涂抹均匀,置 37℃ 培养箱中 30 min 干燥,制成染菌载体(下称样本)
备用。
1.2.3.2 试验方法
(1)消毒处理
试验时,先将模拟内窥镜在50 mm(A)、500 mm(B)和 950 mm(C)处剪开,取聚四氟
乙烯管或聚乙烯管染菌载体分别连接在50 mm(A)、500 mm(B)、和 950 mm(C)处,同时
将乳胶薄膜的染菌载体对应的粘贴在模拟内窥镜外壁表面50 mm(A)、500 mm(B)、和
950mm(C)处。然后模拟内镜装放于消毒机内按消毒流程进行消毒处理。
(2)采样、检测
消毒处理后,用灭菌镊子将聚四氟乙烯管或聚乙烯管和乳胶薄膜取出,各样本分
别加到含有10ml 中和剂溶液的试管内, 敲打 200 次,分别吸取 两份1.0 ml 洗脱液
接种平皿。
阳性对照样本,不作消毒处理,待消毒样本处理至最长作用时间,将对照样本分别
加到含有10ml 中和产物溶液的试管中,敲打200次,用中和产物溶液10倍系列稀释,
选适宜稀释度的悬液,分别吸取两份1.0ml接种平皿。同时分别吸取试验用中和剂和
PBS各1.0 ml各两份接种平皿,作为阴性对照组。各组接种平皿后,倾注TSB营养琼脂
置37℃ 培养箱内培养72h,活菌计数,计算消除率。
试验重复3次。
(3)效果评价
内窥镜消毒机模拟现场消毒时,在规定的作用时间内,阳性对照组有菌生长,且
回收的菌落总数达≥5×105样本,阴性对照均无菌生长时,3次试验对各样本上人工污
染的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的杀灭对数值均≥3.00,可判为消毒合格。
1.2.4冲洗用水卫生要求
循环使用的冲洗用水必须符合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指标要求。
1.2.4.1采样
冲洗用水微生物学指标必须符合生活饮用水的要求。在水冲洗的时间段内,分4个
时间段,分别用无菌容器采集100 ml 冲洗用水,用滤膜过滤法检测水中细菌菌落总
数。每个时间段取样2份。
1.2.4.2检测
滤膜过滤法检验时,用无菌镊子夹取无菌滤膜边缘,将粗糙面向上,贴放在已灭
菌的滤床上,固定好滤器,向滤器中加入冲洗循环用的臭氧水 100ml(浓度为0.8mg/L
-1.2mg/L),加盖,打开抽滤器开关,在 1.0 kg/cm2压力下抽滤。水样滤完后,再
抽气5s,关上滤器阀门,取下滤器。用无菌镊子夹取无菌滤膜边缘,移放到TSB营养琼
脂培养基平板表面,滤膜截流面向上,滤膜与培养基紧帖,然后将平板平置,放入
37℃ 恒温培养箱内培养24h。计数滤膜表面的细菌菌落总数,计算水样中的存活菌落
数。
试验同时设自来水和滤膜阴性对照,测定自来水中的细菌菌落总数和实验用滤膜
是否有污染。
1.2.5 排出废水中细菌菌落总数的检测
1.2.5.1采样
在排放废水的时间内,分4个时间段,分别用加有中和剂的无菌三角瓶采集100ml
排放废水,用滤膜过滤法检测水中细菌菌落总数。每个时间段取样 2 份。
1.2.5.2检测
细菌菌落总数的检测用滤膜过滤法,按1.2.4.2进行。
试验重复3次。
1.2.5.3评价
3次试验,共12个样本中,细菌菌落总数均10.0cfu/100ml,滤膜无污染。可判定
合格。
2 使用机器自产消毒剂的内窥镜消毒机
2.1化学因子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应测定加入消毒剂有效成分含量和循环过程中,
一个循环周期消毒剂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曲线。
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方法按《消毒技术规范》2.2“消毒剂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
要求进行检测。
2.2消毒剂pH值测定:按《消毒技术规范》2.2“消毒剂pH值测定”的要求进行检
测。
2.3消毒剂的金属腐蚀性试验:按《消毒技术规范》2.2.4“消毒剂对金属腐蚀性
测定”的要求进行检测。
2.4消毒剂毒理学试验:按《消毒技术规范》2.3“消毒产品毒理学试验技术规范”
的要求进行检测。
2.5实验室微生物杀灭效果
2.5.1对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的杀灭效果:按《消毒技术规范》2.1.1.7.5“载
体浸泡杀菌试验”的要求进行检测。
2.5.2对连续产生、流动冲洗消毒的消毒剂,按《消毒技术规范》2.1.5.8.4“流
动载体浸泡杀灭微生物试验”要求进行检测对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的杀灭效果。
2.6模拟现场消毒试验
按1.2.3的要求进行检测。
2.7 冲洗用水卫生要求
按1.2.4的要求进行检测。
2.8 排出废水中细菌菌落总数的检测
按1.2.5的要求进行检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