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部 国家统计局 全国农业普查办公室关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主要数据成果的公报
颁布时间:1999-12-03
根据国务院决定,我国自1984年开始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到1996年全
部完成,并将数据成果统一到了1996年10月31日同一时点。这次调查,全国组织
了50多万专业人员,采用航空为主的遥感资料和大比例尺地形图,全野外实地调
查的方法,逐地块调绘量算面积,查清了每个地块准确的土地数据。逐级汇总出
全国土地类型、数量及分布。农业土地面积普查是全国农业普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项调查是以全国土地详查的原始资料为基础,通过土地变更调查取得分行政村
的耕地面积数据。这一重大成果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有关政策、
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各地、各部门编制规划和计划等应采用公布的土地调查数据;农用地转用、征用
等应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确定的地类、面积为准。全国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根据全
国土地调查结果变更后,农村土地承包、农业税赋以及其他涉及农民负担等现行
政策都不作调整。
一、调查的全国主要地类面积
耕地:13003.92万公顷(19.51亿亩)
其中坡度大于25度的陡坡耕地607?15万公顷(0?91亿亩)
园地:1002.38万公顷(1.50亿亩)
林地:22760.87万公顷(34.14亿亩)
牧草地:26606.48万公顷(39.91亿亩)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407.53万公顷(3.61亿亩)
交通用地:546.77万公顷(0.82亿亩)
其它为水域和未利用土地。
二、我国耕地分布及质量状况
(一)耕地面积总量
我国用来种植农作物的耕地面积,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
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它树木的土地;耕种三年以上
的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小于1.0米,北方宽小于2.0米的沟、渠、路、
田埂。据汇总的结果显示:截止1996年10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3003.92万
公顷(19.51亿亩)。分东中西部地区来看,东西部地区的耕地面积较少,各占
28.4%,中部地区较多,占43.2%(见表1略)。
(二)耕地质量结构
在全国耕地面积中,坡度大于25度的陡坡耕地607.15万公顷(0.91亿亩)。
分东中西部地区来看,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见表2)。按照
国家有关规定,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应当有计划地逐步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
态环境。
在耕地面积中,无灌溉设施的耕地比重高于有灌溉设施的耕地,分别占60.2%
和39.8%;分东中西部地区看,东部地区有灌溉设施的比重大,中西部地区的无
灌溉设施比重大(见表3略)。
三、土地基本国情未变,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
地”的基本国策仍是长期任务
在土地面积的调查中,以国际和国内标准的公顷和市亩统一了各地在耕地面
积计量中普遍使用但标准不同的“习惯亩”。同时,对耕地的概念和口径范围也
实行了统一标准,包括了北方宽二米南方宽一米以下的沟、渠、路、田埂面积。
全国耕地面积调查数比经常性的统计年报数大3506.83万公顷(5.26亿亩),
主要是耕地面积数据的计量单位和统计口径标准化了,数据准确了,实际耕地并
没有增加。
从人均耕地看,全国人均耕地面积0.106公顷(1.59亩),仍不到世界人
均的一半,且地区分布很不平衡。人均耕地大于0.13公顷(2亩)的12个省,主
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自然条件较差、粮食产量较低的地区。人均耕地少于
0.067公顷(1亩)的7个省区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京津沪三个直辖市。这
些地区自然条件较好,粮食产量高,但也是耕地大幅度减少的地区。
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这是我国国情的一个重要特
点。因此,“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
的一项基本国策。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是我们执
行基本国策的重要措施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