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贸委法规 > 正文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部分进口钢铁产品保障措施产业损害调查的终裁决定(三)

国经贸调查[2002]829号颁布时间:2002-11-12

  产品四 无取向冷轧硅电钢(产品序号 8)   一、被调查产品、国内同类或直接竞争产品与国内产业   被调查产品是进口至中国的取向性以外的其他合金钢平板轧材。   无取向冷轧硅电钢在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口税则中的税则号是72251900、 72261900。   被调查产品的主要生产过程是将无取向冷轧硅电板坯加热,经热连轧、酸洗、冷 轧、脱碳退火涂层,再剪切包装而成。该产品的化学成分是以铁硅合金为主,含有少 量其他元素(碳、氮、磷、硫、锰等),具有较好的绝缘性、附着性、耐热性、加工 性及防蚀作用。该产品的微观晶粒排列无方向性(表现在宏观上即各个方向上的电磁 性能较均匀),在外加电磁场条件下,会产生比外加磁场更强的磁场。正是由于这一 特性,该产品广泛用于各种中小电机、电器制造。   中国国内生产的无取向冷轧硅电钢与被调查产品在物理特性、化学性能上没有区 别,生产工艺相似,产品用途基本相同,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在销售特点、海关税 则分类等方面也相类似。因此,国家经贸委认定中国国内生产的无取向冷轧硅电钢与 被调查产品属于同类或直接竞争产品。   国家经贸委对中国国内生产无取向冷轧硅电钢的3户钢铁企业进行了调查,被调查 企业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主要部分,能够代表国内产业。由于上述被调查企业没有 提供1997年销售量、销售收入、销售价格和税前利润等数据,国家经贸委在裁决中对 1997年上述相关数据不予考虑。   二、产业损害及损害程度   (一)进口情况。   1997-2001年五年间,被调查产品无取向冷轧硅电钢进口量分别为242815吨、 326551吨、472763吨、714518吨和646004吨。1998-2001年进口量分别比上年增长 34.49%、增长44.77%、增长51.14%和下降9.59%。1998�;2000年,每年的进口量均 比上年有很大幅度的增长,2001年比2000年略有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2001年进 口量比1997年增长166.05%,调查期内年均增长27.71%。进口数量呈大幅上升趋势。   (二)进口产品市场份额。   1997-2001年五年间,进口无取向冷轧硅电钢在中国国内市场份额分别为57.47%、 63.26%、59.93%、52.96%和47.34%。进口产品市场份额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三)国内产业指标。   1.生产能力、产量近期增长趋缓,开工率下降。   被调查企业总生产能力1997-2001年分别为199318吨、319318吨、319318吨、 887992吨和887992吨,1998-2001年生产能力分别比上年增长60.21%、0、178.09%和 0,2001年生产能力比1997年增长345.52%,调查期内年均增长45.28%,其中1999年和 2001年生产能力没有变化。   被调查企业总产量1997-2001年分别为180733吨、198500吨、249224吨、483705吨 和752830吨,1998-2001年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9.83%、25.55%、94.08%和55.64%, 2001年产量比1997年增长316.54%,调查期内年均增长42.86%。   被调查企业开工率1997-2001年分别为90.68%、62.16%、78.05%、54.47%和84.78%。 2001年比1997年下降5.9个百分点,年均下降1.47个百分点。开工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2.销售量增长趋缓,市场份额呈增长趋势。   被调查企业销售量1998-2001年分别为160397吨、282551吨、472093吨和721264吨, 1999-2001年销售量分别比上年增长76.16%、67.08%、52.78%。2000年和2001年销售量 增长趋缓。   被调查企业无取向冷轧硅电钢的市场份额1998-2001年分别为31.07%、35.81%、 34.99%和50.30%,年均增加6.41个百分点。   3.销售价格明显下降,销售收入增长趋缓,税前利润总体明显下降。   被调查企业加权平均销售价格1998-2001年分别为4449元/吨、3941元/吨、4437 元/吨和3633元/吨,1999-2001年销售价格分别比上年下降11.42%、上升12.58%、下 降18.13%,2001年比1998年下降18.36%,年均下降6.54%,下降幅度十分明显。   被调查企业销售收入1998-2001年分别为713680347元、1113614113元、 2094773670元和2620176329元,1999-2001年销售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56.04%、88.11% 和25.08%。2001年销售收入增长趋缓。   被调查企业税前利润1998-2001年分别为152531466元、-42259722元、113139060 元和49147205元。1999-2001年税前利润分别比上年下降127.71%、上升367.72%、下降 56.56%,2001年比1998年下降67.78%,年均下降22.59%。税前利润总体呈明显下降趋 势。   被调查企业单位产品税前利润1998-2001年分别为951元/吨、-150元/吨、240 元/吨和68元/吨,2001年比1998年下降92.83%,年均下降30.94%。单位产品税前利润 总体呈下降趋势且近期下降幅度十分明显。   4.就业人数增长趋缓且近期呈下降趋势,人均工资和劳动生产率上升。   被调查企业就业总人数1997-2001年分别为1147人、1824人、1807人、2268人和 2536人,1998-2001年就业人数分别比上年上升59.03%、下降0.91%、上升25.51%和上 升11.82%,2001年比1997年上升121.14%,年均上升21.95%。2001年增长速度明显比上 年趋缓。从近期指标看,2001年10、11、12月和2002年1月,就业人数分别比上月下降 0.26%、1.57%、1.25%、2.61%,持续出现负增长。   被调查企业人均年工资1997-2001年分别为15002元、12776元、14276元、19873和 26439元,2001年比1997年增长76.24%,年均增长15.22%,人均工资呈增长趋势。   被调查企业劳动生产率1997-2001年分别为158吨/人、139吨/人、145吨/人、291 吨/人和574吨/人,劳动生产率逐年上升,2001年比1997年上升264.30%,年均上升 38.15%。   (四)中国国内无取向冷轧硅电钢产业受到了严重损害。   国内无取向冷轧硅电钢产业生产能力、产量、销售量近期增长趋缓,开工率下降, 市场份额呈增长趋势。生产企业销售价格明显下降,销售收入增长趋缓,税前利润总 体明显下降。就业人数增长趋缓且近期呈下降趋势,人均工资和劳动生产率提高。   国家经贸委认定,中国国内无取向冷轧硅电钢产业受到了严重损害,且在近期表 现更为明显。   三、进口与严重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   (一)进口增长是造成国内产业严重损害的重要原因。   进口至中国的无取向冷轧硅电钢进口量总体呈增长趋势,1998-2000年均比上年有 很大幅度增长。与之相对应,国内无取向冷轧硅电钢产业各项指标也出现恶化趋势, 这种指标的恶化在2001年表现得更加明显。国家经贸委据此认为,无取向冷轧硅电钢 进口量增长对生产同类或直接竞争产品的国内产业造成了严重损害,进口增长与严重 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二)国内产业的损害并非由于以下原因造成。   1.国内需求的变化。1997-2001年,无取向冷轧硅电钢的国内表观消费量增长较快, 2001年比1997年增长222.97%。国内表观消费量的快速增长对国内产业状况起到了积极 的作用,因此,表观消费量的变化不是造成国内产业损害的原因。   2.消费模式的变化。到目前为止,中国国内没有无取向冷轧硅电钢的替代产品, 也没有限制无取向冷轧硅电钢使用的政策变化,因此,没有出现由于其他替代产品的 产生导致的国内无取向冷轧硅电钢市场的萎缩。   3.国内产业经营管理的变化。1997-2001年,中国国内无取向冷轧硅电钢生产企业 不断加强企业管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1年比1997年上升264.30%, 年均上升38.15%。上述因素表明,国内产业经营情况的变化对国内产业的影响是正面 的,不是造成国内产业损害的原因。   4.技术进步的影响。1997-2001年,中国钢铁工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技术改造,无 取向冷轧硅电钢的生产装备和生产工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与国外基本处于同一技术 水平,中国国内产业所受损害并非由于技术落后造成的。   5.国内同类或直接竞争产品出口的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数据,调 查期内中国国内无取向冷轧硅电钢的出口数量占被调查企业总销售量的比例均在6%以 下,出口并未对国内产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三)其他因素分析。   国家经贸委认为,国内产业总产量在1997-2001年有较大增长,年均增长42.86%, 全国总产量增长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内无取向冷轧硅电钢供应量的扩大,行业内竞争加 剧,给国内产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根据上述分析,国家经贸委认定,被调查产品进口的增长与国内产业的严重损害 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四、裁定   根据上述事实、证据及分析,国家经贸委最终裁定,被调查产品进口的增长造成 了国内产业的严重损害,进口增长与严重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产品五 冷轧不锈钢薄板(带)(产品序号 11)   一、被调查产品、国内同类或直接竞争产品与国内产业   被调查产品是进口至中国的厚度小于4.75毫米的冷轧不锈钢平板轧材。   被调查产品在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口税则中的税则号是72193200、 72193300、72193400、72193500、72202000。   冷轧不锈钢薄板(带)的生产过程是使用不锈钢热轧卷做原料,经酸洗发白之后, 在室温状态下轧制,表面与热轧不锈钢相比相对光滑细腻,厚度小于4.75毫米,成品 有卷或单张的平板。色泽通常为泛白色,有一定亮度。被调查产品的主要生产工艺是 将不锈钢热卷先退火,经酸洗后冷轧(需要时进行第二次冷轧及热处理),并根据用 户对表面要求进行修磨、抛光等各类处理,再进行剪切包装。该产品具有优良的不锈 性、耐腐蚀性、抗氧化性、高韧性、热稳定性、外观精美、易于成型、使用寿命长的 综合性能,广泛用于石油、化工、航天、海洋、机械、电子、纺织、核工业、电力、 汽车、家电、通讯、食品、制药、冶金、交通、建筑、装潢和景观工程等行业。   中国国内生产的冷轧不锈钢薄板(带)与被调查产品在物理特性、化学性能上没 有区别,生产工艺相似,产品用途基本相同,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在销售特点、海 关税则分类等方面也相类似。因此,国家经贸委认定中国国内生产的冷轧不锈钢薄板 (带)与被调查产品属于同类或直接竞争产品。   国家经贸委对中国国内生产冷轧不锈钢薄板(带)的5户钢铁企业进行了调查,被 调查企业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主要部分,能够代表国内产业。   二、产业损害及损害程度   (一)进口情况。   1997-2001年五年间,中国冷轧不锈钢薄板(带)进口量分别为169183吨、 270700吨、564316吨、442708吨和612217吨。1998-2001年进口量分别比上年增长 60.00%、增长108.47%、下降21.55%和增长38.29%。2001年进口量比1997年增长 261.87%,年均增长37.92%,2002年1季度比2001年4季度又增长了19.24%。   (二)进口产品市场份额。   1997-2001年五年间,进口冷轧不锈钢薄板(带)在中国国内市场份额分别为 82.86%、87.69%、71.29%、54.41%和57.50%。进口产品市场份额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2001年比2000年增加3.08个百分点。   (三)国内产业指标。   1.生产能力、产量增长趋缓,开工不足。   被调查企业总生产能力1997-2001年分别为54774吨、54774吨、401974吨、459974 吨和493632吨,1997年和1998年总生产能力一直处在较低水平,经1999年大幅增长后, 2000年和2001年分别比上年增长14.43%和7.32%,增长速度明显趋缓。   被调查企业总产量1997-2001年分别为21602吨、39402吨、221425吨、355092吨和 391840吨,1999年产量因产能的扩大而增长幅度较大,2000年和2001年分别比上年增 长60.37%和10.35%,增长速度明显趋缓。   被调查企业开工率1997-2001年分别为39.44%、71.94%、55.08%、77.20%和79.38%, 开工率总体呈波动变化,开工总体不足。2000年和2001年开工率基本持平。   2.销售量近期增长趋缓,国内冷轧不锈钢薄板(带)市场份额近期下降明显。   被调查企业销售量1997-2001年分别为22716吨、40080吨、210259吨、357486吨和 389901吨,1998-2001年销售量分别比上年增长76.44%、424.59%、70.02%和9.07%。 2001年销售量增长速度明显趋缓。   被调查企业冷轧不锈钢薄板(带)的市场份额1997-2001年分别为11.13%、12.98%、 26.43%、43.43%和36.43%,2001年比上年下降7个百分点,下降十分明显。   3.销售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销售收入增长趋缓并开始出现下降趋势,税前利润 近期开始下降。   被调查企业销售价格1997-2001年分别为13767元/吨、11891元/吨、12805元/吨、 16134元/吨和13320元/吨,1998-2001年销售价格分别比上年下降13.63%、上升7.68%、 上升26.00%和下降17.44%,2001年比1997年下降3.25%。特别是2001年每吨销售价格比 2000年下降2814元,下降十分明显。   被调查企业销售收入1997-2001年分别为312746385元、476616781元、2692271760 元、5767689441元和5193487726元,1998-2001年销售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52.40%、增 长464.87%、增长114.23%和下降9.96%。被调查企业销售收入在经过1999年和2000年的 增长后,2001年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被调查企业税前利润1997-2001年分别为-95692014元、-52883860元、-107278237 元、214316680和156300427元。1998-2001年税前利润分别比上年上升44.74%、下降 102.86%、上升299.78%和下降27.07%,2001年税前利润呈明显下降趋势。   被调查企业单位产品税前利润1997-2001年分别为-4212元/吨、-1319元/吨、-510 元/吨、600元/吨和401元/吨,2001年比上年下降33.13%。从近期指标看,2001年12月 和2002年1-2月,单位产品税前利润分别为608元/吨、-3203元/吨、-635元/吨,单位 产品税前利润大幅下降。   4.就业人数近期持续下降,人均工资和劳动生产率上升。   被调查企业就业总人数1997-2001年分别为1053人、1019人、1888人、1818人和 1712人,1998-2001年就业人数分别比上年下降3.23%、上升85.28%、下降3.71%和下降 5.83%。2000年和2001年就业人数持续下降。   被调查企业人均工资1997-2001年分别为10562元、9788元、16955、27443元和 32622元,2001年比1997年增长208.87%,年均增长32.57%,人均工资呈上升趋势。   被调查企业劳动生产率1997-2001年分别为24吨/人、38吨/人、141吨/人、221 吨/人和248吨/人,劳动生产率呈上升趋势。   (四)中国国内冷轧不锈钢薄板(带)产业受到了严重损害。   1997-2001年,国内冷轧不锈钢薄板(带)产业生产能力、产量增长趋缓,开工率 近期变化不大。国内冷轧不锈钢薄板(带)市场份额2001年下降明显。被调查企业销 售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销售收入增长趋缓并开始出现下降趋势,税前利润和单位产 品税前利润近期开始下降,就业人数近期持续减少。国家经贸委认定,中国国内冷轧 不锈钢薄板(带)产业受到了严重损害,且在近期表现更为明显。   (五)被调查产品中的下列产品没有对中国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   1.制造彩色显像管电子枪帽类零件用不锈钢带,规格为0.32毫米×110毫米、0.32 毫米×120毫米、0.15毫米×10毫米、0.4毫米×110毫米等。   2.用于生产剃须刀片的不锈钢,规格为:厚度0.1±0.0076毫米;宽度 22.2±0.030/0.020毫米;不直度在1200毫米,长度小于3.175毫米;每卷重量 17-30千克,中间无接头。   3.洗衣机、微波炉用不锈钢板。日本钢号SUS430BA NO.4,规格0.5毫米;日本钢 号SUS430 NO.4,规格0.6毫米;日本钢号SUS430BA,规格0.4毫米、0.8毫米、1.0毫 米。   4.汽车排气系统用不锈钢薄板,日本钢号为SUS409(409L)、SUS436,规格为 0.4毫米、0.5毫米、0.6毫米、0.7毫米、0.9毫米、1毫米、1.1毫米、1.2毫米、1.4毫 米、1.5毫米、1.8毫米、2毫米、2.5毫米。   5.大型火力发电汽轮机汽封齿用不锈钢,日本钢号为HYS-C51087,规格为1.6毫米 ×11毫米、1.6毫米×14毫米、2.4毫米×11毫米、2.4毫米×14毫米。   6.在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口税则中税则号72193300、72193400、72193500 项下冷藏集装箱用部分冷轧不锈钢薄板(带),由于国内产业不能完全满足需求,该 类进口产品没有对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   中国国内冷轧不锈钢冷轧薄板(带)生产企业不生产上述6类不同用途及规格、型 号的不锈钢冷轧薄板或者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因此进口上述6类产品与中国国内生产的 冷轧不锈钢薄板(带)分属两个不同的市场,并不存在直接竞争。国家经贸委调查认 定,进口上述6类不同用途及规格、型号的不锈钢冷轧薄板没有对中国国内相关产业造 成严重损害。   三、进口与严重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   (一)进口增长是造成国内产业严重损害的重要原因。   进口至中国的冷轧不锈钢薄板(带)进口量总体呈增长趋势,1998年、1999年和 2001年均有大幅增长。进口产品市场份额一直高达50%以上。与之相对应,国内冷轧不 锈钢薄板(带)产业各项指标出现恶化趋势,尤其在2001年表现更加明显。国家经贸 委据此认为,冷轧不锈钢薄板(带)进口量的增长对生产同类或直接竞争产品的国内 产业造成了严重损害。   (二)国内产业损害并非以下原因造成。   1.国内需求的变化。1997-2001年,冷轧不锈钢薄板(带)的国内表观消费量增长 较快,2001年比1997年增长421.49%。国内表观消费量的快速增长对国内产业状况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因此,表观消费量的变化不是造成国内产业损害的原因。   2.消费模式的变化。到目前为止,中国国内没有冷轧不锈钢薄板(带)的替代产 品,也没有限制冷轧不锈钢薄板(带)使用的政策变化。因此,没有出现由于其他替 代产品的产生导致的国内冷轧不锈钢薄板(带)市场的萎缩。   3.国内产业经营情况的变化。1997-2001年,中国国内冷轧不锈钢薄板(带)生产 企业不断加强企业管理,规模效益逐步提高,没有发现经营管理不善的现象。   4.国内外竞争状况。国内产业经过技术改造,通过严格的质量管理,产量和质量 不断提高,其产品与进口产品在性能和质量上相同或相近。国内外的正常竞争没有导 致中国冷轧不锈钢薄板(带)产业遭受损害。   5.技术进步因素。1997-2001年,中国钢铁工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技术改造,冷轧 不锈钢薄板(带)的生产装备和生产工艺水平与国外基本处于同一技术水平,国内产 业所受损害并非由于技术落后造成的。   6.国内同类产品出口的影响。调查期内,国内产业生产的冷轧不锈钢薄板(带) 有少量出口,出口并未给国内产业造成明显负面影响。   根据上述分析,国家经贸委认定,被调查产品进口的增长与国内产业的严重损害 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三)其他原因分析。   国家经贸委认为,作为冷轧不锈钢板原料的热轧不锈钢板国内产量的不足是影响 国内冷轧不锈钢板产业的重要原因。由于国内供应不足,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热轧不 锈钢板,价格和数量波动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冷轧不锈钢产业的发展。   四、裁定   (一)根据上述事实、证据及分析,国家经贸委最终裁定,中国冷轧不锈钢薄板 (带)进口的增长造成了国内产业的严重损害,进口增长与严重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 系。   (二)在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口税则中的税则号72193200,72193300, 72193400,72193500,72202000项下进口的上述6类不同用途及规格、型号的不锈钢冷 轧薄板(带)没有对中国国内相关产业造成严重损害。进口经营者凡进口相关用途的 该6类不锈钢冷轧薄板(带)时,不应被采取保障措施。   第二节 裁定未受到损害或虽有损害但与进口无因果关系的品种   产品一 普通中厚板(产品序号 1)   一、被调查产品、国内同类或直接竞争产品与国内产业   被调查产品普通中厚板是进口至中国的宽度在600毫米及以上的经热轧的铁或非合 金钢平板轧材。该类产品未经包覆、镀层或涂层,而且厚度在4.75毫米以上。   被调查产品普通中厚板在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口税则中的税则号是 72082500、72083700、72085200、72083600、72085100。   该产品的主要生产工艺是:钢坯加热出炉后,经高压水除磷,再由中厚板轧机单 块平板轧制、矫直、剪切而成;也可由热连轧机成卷生产后,再开卷剪成单块定尺平 板。该产品主要用于造船、桥梁、机械结构、压力容器制造、电站、海洋采油平台、 石油与天然气输送、建筑等领域。   中国国内生产的普通中厚板与被调查产品在物理特性、化学性能上没有区别,生 产工艺相似,产品用途基本相同,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在销售特点、海关税则分类 等方面也相类似。因此,国家经贸委认定中国国内生产的普通中厚板与被调查产品属 于同类或直接竞争产品。   国家经贸委对中国国内生产普通中厚板的14户钢铁企业进行了调查,被调查企业 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主要部分,能够代表国内产业。   二、产业损害及损害程度   (一)进口情况。   1997-2001年五年间,中国普通中厚板进口量分别为469952吨、408871吨、 242021吨、261745吨和459023吨。1998-2001年进口量分别比上年下降13.00%、下降 40.81%、增长8.15%和增长75.37%。2001年进口量比1997年下降2.33%,年均下降0.59%。 总体呈下降趋势,但2001年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二)进口产品市场份额。   1997-2001年五年间,进口普通中厚板在中国国内的市场份额分别为4.19%、3.26%、 1.75%、1.63%和2.18%,1998-2001年进口产品市场份额分别比上年下降0.93个百分点、 下降1.51个百分点、下降0.11个百分点和增加0.55个百分点。2001年进口产品市场份 额比1997年下降2个百分点,年均下降0.50个百分点。      (三)国内产业指标。   1997-2001年,被调查企业普通中厚板总生产能力共增长67.25%,年均增长13.72%; 产量共增长79.28%,年均增长15.71%;开工率增加5.01个百分点,年均增加1.25个百 分点;销售量增长100.63%,年均增长19.01%;市场份额增加4.15个百分点,年均增加 1.04个百分点;销售价格下降4.93%,年均下降1.26%;销售收入增长90.73%,年均增 长17.52%;税前利润上升377.54%,年均上升94.38%;单位产品税前利润上升238.33%, 年均上升59.58%;就业人数下降1.03%,年均下降0.26%;人均工资增长56.10%,年均 增长11.78%;劳动生产率上升41.34%,年均上升9.04%。   三、裁定   调查表明,普通中厚板的进口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2001年进口数量大幅增长, 进口普通中厚板在中国国内市场上的份额总体在5%以下且总体下降;调查还表明,国 内普通中厚板产业状况较好。据此,国家经贸委最终裁定,进口普通中厚板产品没有 对中国普通中厚板产业造成严重损害。   产品二 镀锡板(产品序号 4)   一、被调查产品、国内同类或直接竞争产品与国内产业   被调查产品镀锡板是进口至中国的厚度0.15-0.55毫米经电镀锡形成镀锡层的碳素 平板轧材或卷材。   被调查产品镀锡板在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口税则中的税则号是72101100、 72101200、72121000。   镀锡板的生产工艺有三种,其中碱性法已基本淘汰,目前多采用酸性法及卤素法。 主要生产过程是采用板坯经过加热、热轧及酸洗、冷轧,再经热处理、平整、进行电 镀锡,再经卷取成卷或经剪切、包装而成。   镀锡板无毒、防腐性能较好,用途较广,主要用于食品包装,尤其是制造罐头, 也用于油漆、化工原料、电池等的包装和日用品及玩具制造。   中国国内生产的镀锡板与被调查产品在物理特性、化学性能上没有区别,生产工 艺相似,产品用途基本相同,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在销售特点、海关税则分类等方 面也相类似。因此,国家经贸委认定中国国内生产的镀锡板与被调查产品属于同类或 直接竞争产品。   国家经贸委对中国国内生产镀锡板的4户钢铁企业进行了调查,被调查企业的产量 占全国总产量的主要部分,能够代表国内产业。   二、产业损害及损害程度   (一)进口情况。   1997-2001年五年间,中国镀锡板进口量分别为440279吨、287507吨、278123吨、 396588吨和309673吨。1998-2001年进口量分别比上年下降34.70%、下降3.26%、增长 42.59%、下降21.92%。2001年进口量比1997年下降29.66%,年均下降8.42%,进口数量 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较大。   (二)进口产品市场份额。   1997-2001年五年间,进口镀锡板在中国国内的市场份额分别为55.98%、35.08%、 24.51%、29.94%和23.33%,1998-2001年进口产品市场份额分别比上年下降20.90个百 分点、下降10.57个百分点、增加5.43个百分点、下降6.61个百分点。2001年进口产品 市场份额比1997年下降32.65个百分点,年均下降8.16个百分点,进口产品市场份额呈 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较大。   (三)国内产业指标。   1.生产能力、产量近期呈下降趋势,开工率明显不足。   被调查企业总生产能力1997-2001年分别为394378吨、839530吨、839530吨、 839530吨和809258吨,1998-2001年生产能力分别比上年增长112.87%、0、0和下降 3.61%。   被调查企业总产量1997-2001年分别为176700吨、247925吨、545669吨、658830吨 和628401吨,1998-2001年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40.31%、增长120.09%、增长20.74%和 下降4.62%。2001年呈现下降趋势。   被调查企业开工率1997-2001年分别为44.80%、29.53%、65.00%、78.48%和77.65%。 1998-2001年开工率分别比上年下降15.27个百分点、增加35.47个百分点、增加13.48 个百分点和下降0.82个百分点。1997、1998年的开工率不足50%,1999年开始开工率有 所上升,但2001年又呈下降趋势,开工率明显不足。   2.销售量增长趋缓,市场份额近期呈下降趋势。   被调查企业销售量1997-2001年分别为69723吨、240549吨、561638吨、629124吨 和647935吨,1998-2001年销售量分别比上年增长245.01%、133.48%、12.02%和2.99%。 2000年和2001年销售量增长明显趋缓。   被调查企业镀锡板的市场份额1997-2001年分别为8.52%、28.84%、46.99%、 44.22%和41.24%,1998-2001年市场份额分别比上年增加20.32百分点、增加18.15个百 分点、下降2.77个百分点、下降2.98个百分点。2000和2001年市场份额呈下降趋势。   3.销售价格下降明显,销售收入近期呈下降趋势,税前利润大幅下降。   被调查企业销售价格1997-2001年分别为5873元/吨、4814元/吨、4342元/吨、 4680元/吨和4261元/吨,1998-2001年销售价格分别比上年下降18.04%、下降9.79%、 上升7.78%、下降8.96%。2001年比1998年下降27.46%,年均下降7.71%,下降幅度十分 明显。   被调查企业销售收入1997-2001年分别为409518813元、1157973119元、 2438841933元、2944329268元和2760786366元,1998-2001年销售收入分别比上年增 长182.76%、增长110.61%、增长20.73%和下降6.23%。2001年销售收入呈下降趋势。   被调查企业税前利润1997-2001年分别为-47703889元、-133340513元、 -315680535元、-224650426元和-233578850元。1998-2001年税前利润分别比上年下降 179.52%、下降136.75%、上升28.84%、下降3.97%,2001年比1998年下降389.64%,年 均下降97.41%。调查期内被调查企业的税前利润均为负值,且呈大幅下降趋势。企业 亏损严重。   4.劳动生产率近期增长趋缓,就业人数近期呈下降趋势,人均工资上升。   被调查企业劳动生产率1997-2001年分别为392吨/人、344吨/人、573吨/人、669 吨/人和672吨/人,1998-2001年劳动生产率分别比上年下降12.11%、上升66.29%、上 升16.88%、上升0.33%。2001年比1997年上升71.39%,年均上升14.42%,2001年增长 趋缓。   被调查企业就业总人数1997-2001年分别为517人、867人、1160人、1147人和1099 人,1998-2001年就业人数分别比上年上升67.80%、上升33.75%、下降1.15%、下降 4.18%。2000年和2001年呈下降趋势。   被调查企业人均工资1997-2001年分别为14234元、21298元、28024元、33725元和 41829元,2001年比1997年增长193.87%,年均增长30.93%,人均工资呈上升趋势。   (四)中国国内镀锡板产业受到了严重损害。   从调查获取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997-2001年,虽然国内镀锡板产业产量、销售量、销售收入前期有较大增长,生 产能力、市场份额有所增长,人均工资、就业人数和劳动生产率上升,但除人均工资外, 其他指标近期都呈现增长趋缓或下降趋势。同时销售价格、税前利润下降幅度较大, 开工率明显不足,企业亏损严重。国家经贸委认定,中国国内镀锡板产业受到了严重 损害。   三、进口与严重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   (一)进口不是造成国内产业严重损害的原因。   调查表明,被调查产品的进口数量呈下降趋势,且2001年下降明显。同时进口镀锡 板在中国国内市场上的份额也呈下降趋势。据此国家经贸委认为,进口不是造成国内 产业严重损害的重要原因。   (二)其他原因分析。   调查表明,中国国内镀锡板产业原料供应不足,需要大量进口是造成该产业状况 不好的重要原因。同时,个别企业工艺装备水平不高,采用的原料(矿资源)的质量 问题也是影响整个产业的原因之一。   四、裁定   根据上述事实、证据及分析结论,国家经贸委最终裁定,中国镀锡板产业受到严 重损害,但产业损害与进口产品之间无因果关系。   产品三 镀锌板(产品序号 5)   一、被调查产品、国内同类或直接竞争产品与国内产业   被调查产品镀锌板是进口至中国的由碳素冷轧卷材经热浸镀锌或电镀锌形成镀锌 表层的平板轧材或卷材。   被调查产品镀锌板在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口税则中的税则号是72103000、 72104100、72104900、72122000、72123000。   镀锌板通过热浸镀锌和电镀锌两种生产工艺生产,两种工艺完全不同,产品性能 有所不同。热镀锌板镀层偏厚,广泛应用于建材、汽车、家电、轻工等领域,也用作 彩涂板(带)的基板;电镀锌板镀层薄且均匀,与漆的粘接性好,应用于汽车、电器 工业等领域,也用作室内用彩涂板(带)基板。   镀锌板主要生产过程是:热镀锌板是板坯经过加热、热连轧及酸洗、冷轧后,送 热镀锌机组在线退火,进行热浸镀锌后,经精整剪切而成;电镀锌板在酸洗冷轧后退 火、平整,再送电镀锌机组进行电镀锌,经精整剪切而成。   中国国内生产的镀锌板与被调查产品在物理特性、化学性能上没有区别,生产工 艺相似,产品用途基本相同,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在销售特点、海关税则分类等方 面也相类似。因此,国家经贸委认定中国国内生产的镀锌板与被调查产品属于同类或 直接竞争产品。   国家经贸委对中国国内生产镀锌板的8户钢铁企业进行了调查,被调查企业的产量 占全国总产量的主要部分,能够代表国内产业。   二、产业损害及损害程度   (一)进口情况。   1997-2001年五年间,中国镀锌板进口量分别为929409吨、1099718吨、1673361吨、 2166081吨和2183749吨。1998-2001年进口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8.32%、52.16%、29.44% 和0.82%。2001年进口量比1997年增长134.96%,年均增长23.81%,进口量有较大增长, 但2001年进口量基本与上年持平。   (二)进口产品市场份额。   1997-2001年五年间,进口镀锌板在中国国内的市场份额分别为55.01%、50.32%、 54.40%、55.15%和49.25%,1998-2001年进口产品市场份额分别比上年下降4.69个百分 点、增加4.08个百分点、增加0.75个百分点、下降5.90个百分点。2001年进口产品市 场份额比1997年下降5.76个百分点,年均下降1.44个百分点,进口产品市场份额呈下降 趋势,2001年下降幅度较大。   (三)国内产业指标。   1997-2001年,被调查企业镀锌板总生产能力共增长115.56%,年均增长21.17%;产 量共增长136.68%,年均增长24.03%;开工率共增加7.51个百分点,年均增加1.88个百 分点;销售量共增长357.80%,年均增长46.27%;市场份额共增加9.92个百分点,年均 增加2.48个百分点;销售价格共下降8.74%,年均下降2.26%;销售收入增长317.77%, 年均增长42.97%;税前利润上升306.87%,年均上升76.72%;就业人数上升29.37%,年 均上升6.65%;人均工资增长106.86%,年均增长19.93%;劳动生产率上升37.13%,年 均上升8.21%。   三、裁定   调查表明,镀锌板的进口数量有较大增长,但2001年进口量增长趋缓,基本与上 年持平,进口镀锌板在中国国内市场上的份额呈下降趋势,且2001年下降幅度较大; 调查还表明,国内镀锌板产业状况较好,没有受到严重损害。据此,国家经贸委最终 裁定,中国镀锌板产业没有受到严重损害。   产品四 取向硅电钢(产品序号 7)   一、被调查产品、国内同类或直接竞争产品与国内产业   被调查产品取向硅电钢是进口至中国的取向性硅电钢平板轧材。该产品的化学成 分是铁硅合金,同时含有少量碳、氮、磷、硫、锰等其他元素。微观晶粒的排列具有 方向性,表现在宏观上即沿轧制方向上具有较好的电磁性能而其他方向上的电磁性能 差,在外加电磁场条件下,能产生比外加磁场更强的磁场。   被调查产品取向硅电钢在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口税则中的税则号是 72251100和72261100。   该产品的主要生产工艺是取向硅电钢板坯经高温加热、热连轧、抛丸酸洗,再经 冷轧、脱碳退火、冷轧、涂隔离层、高温退火和涂绝缘层热拉伸,最后经剪切包装完 成全部加工。该产品具有较好的绝缘性、附着性、耐热性、加工性及耐腐蚀性,应用 于各种磁通量大的变压器制造业。   中国国内生产的取向硅电钢与被调查产品在物理特性、化学性能上没有区别,生 产工艺相似,产品用途基本相同,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在销售特点、海关税则分类 等方面也相类似。因此,国家经贸委认定中国国内生产的取向硅电钢与被调查产品属 于同类或直接竞争产品。   国家经贸委对中国国内生产取向硅电钢的1户钢铁企业进行了调查,被调查企业的 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主要部分,能够代表国内产业。   二、产业损害及损害程度   (一)进口情况。   1997-2001年五年间,中国取向硅电钢进口量分别为248089吨、129182吨、166643 吨、124820吨和205099吨。1998-2001年进口量分别比上年下降47.93%、增长29.00%、 下降25.10%和增长64.32%。2001年进口量比1997年下降17.33%,年均下降4.65%。进口 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2001年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   (二)进口产品市场份额。   1997-2001年五年间,进口取向硅电钢在中国国内的市场份额分别为82.84%、 66.05%、62.57%、53.87%和63.21%,1998-2001年进口产品市场份额分别比上年下降 16.78个百分点、下降3.48个百分点、下降8.71个百分点、增加9.34个百分点。2001年 进口产品市场份额比1997年下降19.63个百分点,年均下降4.91个百分点。总体呈下降 趋势,但近期有所上升。   (三)国内产业指标。   1997-2001年,被调查企业取向硅电钢总生产能力共增长72.33%,年均增长14.58%; 产量增长115.59%,年均增长21.17%;开工率增加18.39个百分点,年均增加4.6个百分 点;销售量增长91.28%,年均增长24.13%;市场份额增加37.55个百分点,年均增加 9.39个百分点;销售价格上升14.74%,年均上升4.69%;销售收入增长119.47%,年均 增长29.96%;税前利润上升209.94%,年均上升69.98%;单位产品税前利润上升62.04%, 年均上升20.68%。就业人数增长57.40%,年均增长12.01%;人均工资增长30.71%,年 均增长6.92%;劳动生产率上升36.97%,年均上升8.18%。   三、裁定   调查表明,取向硅电钢的进口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近期呈现大幅度增长,在 中国国内的市场份额总体呈下降趋势,但近期有所增长;调查还表明,国内取向硅电 钢产业状况较好,没有受到严重损害。据此,国家经贸委最终裁定,中国取向硅电钢 产业没有受到严重损害。   产品五 不锈钢中板(带)(产品序号 9)   一、被调查产品、国内同类或直接竞争产品与国内产业   被调查产品不锈钢中板(带)是进口至中国的厚度在4.75毫米至10毫米的热轧不 锈钢卷材和厚度在4.75毫米及以上的冷轧不锈钢平板轧材。   被调查产品不锈钢中板(带)在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口税则中的税则号 是72191200、72193100。   厚度在4.75毫米至10毫米的热轧不锈钢卷材是使用不锈钢板坯做原料,一般在加 热到1000℃以上的高温状态下轧制成厚度为4.75毫米至10毫米的连续卷取或单张平板。 色泽可以是未经酸洗时的黑褐色,也可以是经酸洗后的泛白色,一般没有亮度。主要 生产工艺是板坯加热出炉后经热轧卷取或垛板冷却,也可按用户要求酸洗白化处理后 交货。   厚度在4.75毫米及以上的冷轧不锈钢平板轧材是使用不锈钢热轧板做原料,经酸 洗发白之后,在室温状态下轧制而成厚度在4.75毫米及以上的连续卷取或单张平板。 表面与热轧不锈钢相比相对光滑细腻,色泽通常为泛白色,有一定亮度。   中国国内生产的不锈钢中板(带)与被调查产品在物理特性、化学性能上没有区 别,生产工艺相似,产品用途基本相同,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在销售特点、海关税 则分类等方面也相类似。因此,国家经贸委认定中国国内生产的不锈钢中板(带)与 被调查产品属于同类或直接竞争产品。   国家经贸委对中国国内生产不锈钢中板(带)的2户钢铁企业进行了调查,被调查 企业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主要部分,能够代表国内产业。   二、产业损害及损害程度   (一)进口情况。   1997-2001年五年间,中国不锈钢中板(带)进口量分别为17988吨、37460吨、 77295吨、88727吨和145472吨。1998-2001年进口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08.25%、106.34%、 14.79%和63.96%。2001年进口量比1997年增长708.72%,年均增长68.64%。进口量大幅 增长。   (二)进口产品市场份额。   1997-2001年五年间,进口不锈钢中板(带)在中国国内的市场份额分别为34.60%、 51.16%、56.06%、53.92%和69.01%,1998-2001年进口产品市场份额分别比上年增加 16.57个百分点、增加4.90个百分点、下降2.14个百分点、增加15.09个百分点。2001 年进口产品市场份额比1997年增加34.41个百分点,年均增加8.60个百分点。总体呈上 升趋势。   (三)国内产业指标。   1997-2001年,被调查企业不锈钢中板(带)总生产能力共增长97.97%,年均增长 18.62%;产量增长174.96%,年均增长28.77%;开工率增加17.33个百分点,年均增加 4.33个百分点;销售量增长197.53%,年均增长31.34%;市场份额下降11.18个百分点, 年均下降2.8个百分点;销售价格下降8.32%,年均下降2.15%;销售收入增长172.79%, 年均增长28.52%;税前利润上升304.86%,年均上升76.21%;单位产品税前利润上升 36.07%,年均上升9.02%;就业人数上升115.00%,年均上升21.09%;人均工资增长 2.09%,年均增长0.52%;劳动生产率上升8.73%,年均上升2.11%。   三、裁定   调查表明,不锈钢中板(带)的进口数量大幅增长,进口不锈钢中板(带)在中 国国内市场上的份额总体呈上升趋势;调查还表明,国内不锈钢中板(带)产业状况 较好,没有受到严重损害。据此,国家经贸委最终裁定,中国不锈钢中板(带)产业 没有受到严重损害。(3)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