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贸委法规 > 正文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公布《工业行业近期发展导向》的通知

国经贸行业[2002]716号颁布时间:2002-09-28

     2002年9月28日 国经贸行业[2002]71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经贸委(经委),各直管协会:   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和“十五”工业及行业 规划精神,根据广大企业及金融、证券等部门的要求,国家经贸委研究提出了机械、 汽车、冶金、有色金属、石油、石化、化工、医药、煤炭、建材、轻工、纺织等行业 近期发展方向,旨在加强宏观调控,引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方向,优化资源配置, 减少重复建设,促进各行业健康、稳定发展,以提高我国工业整体竞争力。   近期工业行业发展必须坚持市场导向、突出重点、技术进步、协调发展、可持续 发展等五项原则,坚持从市场出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产 品结构、技术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为切入点,紧紧围绕新产品开发,产品质量改 善、技术进步和降低成本,防治污染,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 努力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技术的名牌产品。发挥工业整体优势,优化工业生 产力布局和区域经济结构。继续淘汰落后的设备、技术和工艺,压缩部分行业过剩和 落后的生产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现将《工业行业近期发展导向》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工业行业近期发展导向   前 言   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精神,《“十五”工业 结构调整规划纲要》提出了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 总体发展目标。“十五”期间,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为主题,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竞争力为目标,合理引导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向,调整社会 投资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以推进工业行业结构调整,确保规划目标的实 现。这既是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也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迫切需要。根 据“十五”工业及行业规划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提出近期工业行业发展导向,以加 强宏观调控,引导市场主体行为,优化资源配置。   近期工业行业发展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市场导向原则。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由卖方市场转 变为买方市场,“供给制约”转变为“需求制约”。买方市场的形成,标志着我国工 业经济开始进入一个全面竞争的环境,经济发展过渡到新的阶段。各工业行业必须加 强市场环境的分析,预测国内、国际技术经济发展趋势,根据市场需求确定行业发展 和结构调整的重点方向。   二、突出重点原则。加快发展市场需求增长快、对国民经济发展全局有重大影响、 目前国内生产不能满足需要、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有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的产业和产品,并将其作为近期的发展重点。与此同时,要坚决制止不合理的重复建 设,通过支持优势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上质量,推进产品结构调整,整顿市场经济 秩序,建立健全优胜劣汰机制,加快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   三、技术进步原则。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硬件改造与软件改造并重, 支持工业共性、关键、前瞻性技术的联合开发。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营销网络建设, 加快人才队伍培养,增如必要投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要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 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对具有广阔市场需求的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优 化产品和技术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发挥规模经济优势,提高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 增强企业快速反应能力。不搞填平补齐和以扩大产量为主要目的的一般性改造。   四、协调发展原则。注重发挥工业行业整体优势,提高重大装备自主化生产的比 重,满足其他制造业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技术水平的要求;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的 改组、改造必须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为下游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条件;加大 技术攻关和改造力度,注重消除产业链中影响整体竞争力的“瓶颈”约束;切实加强 地质勘探工作,搞好矿山建设,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为基础原材料工业和能源工业 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引导东、中、西部工业协调发展,支持老 工业基地和西部地区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五、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全面推进 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源头控制策略,大幅度降低污染物和有毒物对环境的污 染。   按照上述原则,我们研究提出了机械、汽车、冶金、有色金属、石油及石油化工、 化工、医药、煤炭、建材、轻工、纺织行业的近期发展导向,以供各投资主体和金融、 证券、社会咨询部门参考。     机械行业近期发展导向   一、重大技术装备   (一)电力设备。   1.洁净煤发电设备产业化。   重点发展60万千瓦及以上超临界机组、30万千瓦循环流化床锅炉和大型燃气轮机 产业化项目。重点改造60~100万千瓦超临界锅炉及配套高压加热器和阀门、大型循环 流化床锅炉和蒸汽燃气联合循环余热锅炉、燃气轮机的生产工艺条件和工艺检测设备。   2.完善大型水电设备生产工艺条件。   依托三峡工程,提高大型水电设备制造能力,年产达到380~400万千瓦大型水电 设备(含4台三峡工程70万千瓦机组)。同时开展抽水蓄能机组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改造关键部件制造工艺,完善大件加工能力。   3.超高压直流输电设备产业化。   重点解决换流变压器、平波电抗器和换流阀的国产化,提高大型产品的绝缘加工 和洁净装配条件水平;加快直径125毫米、8000伏、3000安大功率晶闸管元件批量生产 并提高可靠性;完善直流系统数字化模拟设计手段,增添大型数字式适时模拟装置; 改善试验条件,形成50万伏换流阀高电压试验和运行试验的能力。   4.电力系统自动化和智能型变电设备产业化。   加快数字式保护系统和设备的软、硬件产业化,尽快消除高压直流换流站和阀系 统控制、调节技术瓶颈;满足电网改造对户内外紧凑型和智能化开关设备的需求;加 快改造光纤复合架空地线生产线,大力发展光通信等新型电力系统通信设备;促进一、 二次设备生产企业战略重组,提高智能化、系统化和成套设备的市场满足度及服务能 力。   (二)重型冶金矿山设备。   1.以大型冶金、有色金属、石化、环保、煤炭、建材、汽车、造船等行业技术改 造和水利、水电等建设项目为依托,尽快实现一批重大设备本土化生产。   发展大型磨机、多绳提升机、井下铲运机、水泥回转窑、大型矿用自卸车等矿山 机械并提高使用寿命;在进一步提高传统冶金设备质量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自动化和 节能降耗工艺技术装备,提高短流程设备的成套能力;加快实现30万辆轿车结构件冲 压生产线产业化;发展非金属精深细加工设备、中密度纤维板和定向刨花板等新型人 造板设备;提高500~1000吨级加氢反应器、大型起重机、高速铁路机车车轮整体成型 设备、固体垃圾处理设备的生产能力。   2.大力提高大型铸锻件生产工艺水平。   发展大型精炼钢水真空浇注工艺;提高锻造精度和计算机控制水平;提高电炉称 料和加料的自动化水平;鼓励采用先进的热处理技术工艺和设备。   (三)石油化工设备。   围绕海陆石油天然气开发、西气东输、大型石油化工、电力、冶金、大型水力工 程、环保、新闻出版等工业部门的需求,发展一批耐高温、高压、高效和精密设备, 提高成套能力。   以沙漠海洋石油设备、天然气管线集输设备、加氢反应器等为重点,发展高效电 驱动钻机和顶部驱动钻井系统;发展深井采油设备、井下油气分离设备和油气管道的 集输、成网设备,发展石油、天然气长输管线用阀、大口径球阀、金属密封碟阀等; 发展千吨级加氢反应器、催化裂化关键设备及其他专用炼油设备。   重点发展乙烯裂解炉、大型乙烯丙烯球罐等乙烯生产设备及氨合成塔、换热器等 化肥工艺设备;继续发展重点工程配套的三大化工配套的工艺压缩机,如新氢压缩机、 循环压缩机、丁二烯螺杆压缩机、二氧化碳压缩机、氮氢气压缩机、煤气压缩机,同 时发展石油及天然气压缩机。   加快高效节能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提高各类泵、风机、压缩机、阀门、 制冷空调设备、空分设备、真空设备、换热设备的使用效率。   (四)成套环保机械。   1.新型环保机械。   大气污染防治设备方面,支持发展大型火电机组除尘和燃煤烟气脱硫设备。水污 染防治设备方面,重点发展日处理20万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设备,提高格栅、曝气、 刮泥吸泥、污泥浓缩脱水、污泥沼气发电等设备制造水平;发展适合中小城镇和小区需 要的日处理10万立方米以下生活污水处理成套设备,以及高浓度工业废水处理成套设 备。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方面,重点发展生活垃圾焚烧、堆肥等成套设备,有毒有害 废物密闭式贮运、专用高温氧化焚烧成套设备,工业废物的收集、分选、清洗、破碎、 打包、运输、回收等单体设备或组合设备。   2.国产化示范工程项目。   支持城市污水处理、高浓度工业废水处理、火电厂烟气脱硫、城市生活垃圾处理 等重点领域的国产化示范工程项目。解决防腐、自控、节能和成套等技术,提高单机 和系统的可靠性。   (五)大型工程施工机械。   1.加快发展一批市场急需产品。   根据“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城市地铁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工 程等的需要,重点发展40~85吨液压挖掘机、6~10吨轮式装载机、320马力以上履带 推土机等大型土石方工程机械;每小时100吨以上路用联合碎石成套设备等高等级公路 路面施工养护机械;25吨以上全路面起重机及越野起重机;5~10米直径大型盾构机、 160千瓦以上隧道掘进机等隧道开凿机械。   2.提高关键零部件可靠性。   大力提高动力换档变速箱、液力变矩器、湿式制动闭销式驱动桥、制动磨擦片的 工作效率、可靠性及寿命;提高行星减速机、液压元件控制仪表的技术水平,提高驾 驶室的舒适性;提高斗齿、混凝土设备中的搅拌叶片、衬板、输送槽、路面机械中的 耐磨输送器、凿岩破碎机械中的钎杆、钎头等耐磨材料的使用寿命。   二、农业机械   (一)重点发展一批市场潜力大、前景好的新产品。   种植业机械设备领域,重点发展100马力以上轮式拖拉机及为其配套的少耕、免耕、 深松作业机,秸杆及根茬粉碎还田机,精量施肥播种联合作业机,水稻、玉米、棉花、 油料作物工厂化育秧及栽培成套设备,植物保护机械,联合收割机,采棉机及设施农 业成套设备等。   新型节水灌溉设备领域,重点发展高效喷灌和滴灌成套设备,防沙治沙灌溉设备, 干旱、半干旱地区集雨灌溉设备,井灌区群井环网远程自动检测控制系统,节水灌溉 装备关键部件和自控系统等。   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成套设备领域,重点发展高等级粉、专用粉及淀粉加工成套设 备,长绒棉、机采棉加工成套设备,水果蔬菜清洗、分级、灭菌及保鲜、储运成套设 备,粮食清选、分级及烘干成套设备,菜籽、棉籽饼粕脱毒成套设备等。   集约化养殖及草原、草场建设成套设备领域,重点发展新型规模化猪场、奶牛场 饲养与奶制品加工成套设备,大型养殖场粪污有机肥处理成套设备,青贮饲料收获及 储运设备,牧草收割、打捆、堆垛、储运成套设备,园林机械等。   (二)加强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建设。   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制造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开发具有自 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提高80马力以上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水稻育秧、栽培及收获机 械、玉米收割机、棉花收获及机采棉加工设备等关键产品的技术水平。   三、基础机械   (一)努力提高数控机床产品市场竞争力。   重点发展普及型数控机床,以普及型数控机床急需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开放 式数控系统为突破口,建立并完善我国开放式数控系统平台及技术规范,为企业网络 化、数控机床连线进网创造条件。进一步研究并联加工技术、集成技术,建设具有批 量规模的数控系统产业化基地,同时重点支持关键配套功能部件的发展,提高高速主 轴、刀库机械手、数控刀架、动力卡盘、高速滚珠丝杠、高速防护、数控刀具、数控 系统及伺服等关键配套功能部件的性能和质量。   (二)提高机械基础件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轴承行业要重点发展汽车(摩托车)、铁路、大功率农业机械和工程机械、精密 设备等配用的高档轴承和特种轴承,同时支持轴承毛坯精化加工、轴承滚动件等零部 件产业化项目。液气密行业重点建立液压系统产品开发基地,发展伺服比例技术、机 电液一体化技术、总线控制技术,提高液压气动装置的设计制造水平。通用零部件行 业重点支持少数重点企业完善检测条件,提高产品质量,发展一批高速硬齿面齿轮、 高强度、异型紧固件等产品。模具行业重点发展塑模、冲模、锻模和建立完善模具开 发体系。   (三)大力振兴仪器仪表制造业。   围绕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项目,重点支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 产品以及提高产品精度和可靠性项目。工业自动化领域重点支持现场总线技术的主控 装置和智能化仪表、长寿命技术电能表、电网管控系统等产品。科学测试仪器领域重 点发展过程测量分析仪器、自动测试系统以及卫星定位系统(GPS)等产品。文化办公 机械领域重点发展数码复印机、数码照相机以及与之配套的冲扩设备等产品。仪表元 件材料方面,重点支持新型传感器等仪表元器件和新型复合材料的发展。同时推进研 究开发体系的建立。   (四)为机械、汽车产品更新换代提供动力保证。   重点发展新型车用低排放、高性能发动机;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工程机械 用高可靠性大中马力柴油机、经济型轿车和微型车用柴油机、新一代农用运输车用环 保型柴油机及满足新型柴油机用的油泵油嘴(如分配油泵、电控喷射系统、P型泵等)、 摩擦副配件、排气后处理等关键零部件。       汽车行业近期发展导向   一、轿车   重点发展符合国家安全、节能、排放法规及私人用车要求的经济型轿车,提高经 济型轿车占汽车总产量的比重。发展绿色环保出租用轿车。“十五”末期,汽油发动 机必须达到欧洲第二阶段排放控制水平,中高档产品应达到欧洲第三阶段排放控制水 平。   适度发展轿车柴油发动机、单燃料燃气发动机及混合动力系统。集中支持优强企 业,通过与国外合作,形成批量生产能力,产品水平达到欧洲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排 放水平。   鼓励优势企业通过扩大国际合作实施平台战略,在利用现有产品平台的基础上, 以联合开发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的方式,开发经济型轿车系列产品。利用数控设备、加 工中心等柔性、高效制造技术,改造、建设经济型轿车新型发动机生产线。   二、大中型客车   发展专用大中型客车底盘,加快开发低地板城市客车底盘,重点开发大中客车车 桥和悬挂系统、液化石油气(LPG)、压缩天然气(CNG)等气体燃料发动机或复式动 力装置系统、大中客车自动变速系统等高新技术零部件。   三、载货汽车   (一)大马力重型载货汽车及牵引车。   集中支持重型汽车优强企业,利用现有基础,通过合资、合作,调整产品结构, 增加大马力重型载货汽车占重型载货汽车的比例,提高现有产品的性能、质量,促使 我国重型汽车产品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十五”末期,重型车新产品必须安装 制动防抱死装置(ABS),排放要达到欧洲第三阶段排放标准。重点发展适应高速公路 运输条件、功率300马力以上的高档重型载货汽车及牵引车,中高档重型汽车系列化驾 驶室、重型专用汽车底盘。推广采用制动防抱死装置(ABS)/防侧滑装置(ASR)、电 子控制系统(EBS)、液力减速器等装置,提高产品安全性、舒适性及可靠性。   (二)重型汽车发动机。   推广高速直喷、多气门、共轨、增压中冷等技术,重点发展排量9升以上、输出功 率300马力以上,达到欧洲第二阶段、欧洲第三阶段排放控制水平的新型发动机系列产 品,加快形成批量生产能力。拓展产品系列,适度发展电喷单燃料压缩天然气(CNG) 和液化石油气(LPG)发动机。   四、专用汽车   提高专用汽车占载货汽车产量的比重以及重型专用汽车在专用汽车中的比重,重 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主要有:适于高速公路运输的重型半挂牵引车 和专用半挂车;城市环卫车类,如道路清扫车、垃圾运输车、下水道疏通车、吸污泥 车等;施工工程车类,如散装水泥车、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混凝土泵车、重型起重汽 车及各种工程车等;城市服务车类,如云梯消防车、救护车等;机场专用车类,如重 型飞机加油车、机场扫雪车、除冰车等;油田、沙漠专用汽车;多功能道路养护车, 抢险救护车等高等级公路管理用车;满足国防现代化要求的各种高水平、高质量的国 防专用汽车等。同时,以发展专用底盘和专用装置为突破口,重点发展高性能、高可 靠性、系列化的能适合高速公路使用条件的专用汽车底盘。发展应用电子信息技术、 传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机电液一体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等高新技术的专用装置。   五、汽车零部件   提高汽车零部件产品开发、系统配套和模块化供货能力,关键产品性能争取达到 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增加出口创汇,提高为国际汽车市场配套的比例。提高汽车产 品配套本土化率,实现与主机同步发展。支持和鼓励一批优强企业加强国际合作,利 用高新技术提高产品水平与制造水平,进入国际配套体系,重点发展以下三类产品:   第一类,国内刚刚起步或尚属空白,代表汽车工业技术发展趋势的汽车关键零部 件,如制动防抱死装置、安全气囊、电控燃油喷射装置、排气净化装置、自动变速器 等。   第二类,我国已有较大投资,形成了较好的基础,通过努力有可能形成比较优势 的汽车关键零部件,如制动系统、转向系统、变速器、离合器、组合仪表、汽车电机 等。   第三类,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主要是材料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不便于长 距离运输及其他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汽车零部件,如汽车轮毂、电线束、座椅、成型 地毯、蓄电池等。   六、摩托车   重点发展以高可靠性、耐久性、低排放、低油耗为目标,满足大中城市达到绿色 环保要求的更新换代摩托车(如带催化转换器的电喷车、双燃料车、电动车等)及新 型发动机。发挥比较优势,发展优势产品,扩大出口。   七、农用运输车   重点提高农用运输车的安全和环保性能,“十五”末期达到欧洲第一阶段排放控 制水平,尽快开发研制符合国家环保标准要求的低排放、低噪声的新型单缸和小缸径 多缸柴油机,满足农用运输车配套生产需要,同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三轮农用运输车 传动系统,促进产品升级换代。   八、科研开发能力   重点投资建立并完善国家级汽车、零部件、摩托车产品技术开发中心。鼓励优强 企业通过联合开发、引进技术、与国外合作、购买国外专业开发机构等多种方式提高 产品开发能力。在车身开发基础上,重点加强底盘匹配技术的研究开发,引导零部件 向系统开发的方向发展。   推广普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程 (CAE)/计算机辅助试验(CAT)等技术,加快建立完善数据库,形成网络平台,鼓励 国内合资企业加入国际大公司的开发网络,缩短开发周期。鼓励和支持优强企业积极 开发汽车产品急需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   九、采购与销售服务体系   支持和引导优强企业应用互联网技术,优化采购体系及销售服务体系,逐步与客 户、经销商、供应商等建立新型业务关系,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更好地为消费者 提供全方位服务,尽快建立基本与国际接轨的营销体系与采购网络。重点支持优强企 业利用社会资源、投资建立具备新车销售、旧车回收、维修服务、零配件供应及信息 反馈职能的汽车品牌店;集采购、营销、服务、信息等为一体的用于全行业和骨干企 业的电子商务网站;具备中转、运输、管理职能的销售服务体系。          冶金行业近期发展导向   一、产品结构调整   重点发展冷轧薄板、涂镀层板、冷轧不锈钢薄板、冷轧硅钢片等目前仍大量进口 的高附加值产品,对涉及到这些产品的重大国债技术改造项目,积极创造条件按期建 成投产。   支持具备条件的中厚板企业进行系统改造,打通一批专业化中(厚)板生产线, 淘汰一批落后的中板轧机,形成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结合特殊钢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对轴承钢、齿轮钢、弹簧钢、模具钢、不锈钢长 材等产品按专业化分工的原则,瞄准国际名牌产品的实物质量水平,进行工艺技术和 装备的配套完善。   支持炭素制品企业对大直径超高功率电极及接头技术改造,压缩普通功率电极产 量,增加超高功率电极和特种石墨、微孔炭砖、炭纤维的产量。   发展我国富有资源的铁合金品种及各种合金粉剂、复合铁合金等,增加铬系、锰 系铁合金的低碳、低硫、低磷等精炼产品,压缩普通铁合金产量。   发展冶金、有色金属、化工、建材、轻工等行业所需的优质、节能、长寿、绿色 型耐火材料。   目前炼铁、炼钢生产能力已大于需求,普通大、中、小型材,普通线材,热轧窄 带钢,普通焊管及普通无缝钢管的生产能力也大于需求。对上述新建或扩大规模的技 术改造项目必须严格按程序审批,金融机构要按产业政策要求发放贷款。   二、清洁生产   近期重点搞好清洁生产示范试点企业的系统改造工程。进一步推广普及40项先进 节能环保技术:厚料层烧结、小球烧结、球团烧结、干熄焦、高炉顶压压差发电、高 炉长寿、烧结余热回收、焦炉煤气脱硫脱氰、高炉富氧喷煤、溅渣护炉、转炉煤气回 收、高效连铸、连铸坯热装热送、一火成材、加热炉蓄热式燃烧、电炉综合节能、冶 金过程自动化控制,以及总排水处理、钢铁渣综合利用、低浓度二氧化硫烟气治理等。 重视投资不大、效益明显的技术革新,如钢包烘包器、切分轧制技术等。在统一规划 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清洁生产。   三、信息化建设   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强化现有流程过程控制,新生产线要形成计算机统一的二 级或二级半过程控制的生产线管理方式。研制和建立钢材性能预报系统,为新产品开 发积累数据,减少常规全面检测率,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建立企业信息主干网、局域 网和工作站,搭建与国际相接轨的电子商务信息平台。       有色金属行业近期发展导向   一、铜工业   支持铜冶炼企业以环境治理为重点的技术改造,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市场前 景较好的铜加工产品,如电子工业用铜材、厚度18微米以下及宽度1.2米以上的电解铜 箔、变压器用铜带、内螺纹铜管、铜水管等。积极创造条件,开发国内新矿山。鼓励 企业通过签订长期购买协议、海外投资办矿等多种方式建立稳定的原料供应基地。对 污染严重、金属回收率低的小型铜熔炼厂按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予以淘汰。做好铜废 杂原料的再生利用工作。   二、铝工业   加快铝电解预焙化改造,新建和改造大型预焙铝电解槽必须与淘汰自焙电解槽相 结合,争取在2003年淘汰自焙铝电解槽。加快高水平的热连轧铝板带生产线的建设, 发展高精度铝板带、电子铝箔、大型工业型材等品种。制止电解铝重复建设,新建电 解铝项目一律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重视铝废杂原料的回收利用工作。   三、铅锌工业   支持铅锌冶炼企业围绕节能降耗、污染治理,采用国内外先进的冶炼工艺和低浓 度二氧化硫制酸工艺进行技术改造。鼓励冶炼企业投资矿山企业,培育一批采选冶一 体化的铅锌工业优势企业。支持铅锌再生利用企业做优做强。严格控制铅锌冶炼能力 的扩大,加快淘汰落后的铅锌冶炼工艺和设备。   四、其他有色金属   鼓励发展钨、锡、锑、镍、镁、铟、钽、钛、稀土等我国具有资源优势、可批量 出口的深加工产品,重点发展粉体材料、合金材料、深加工制品、高纯金属等。继续 贯彻钨、锡、锑、离子型稀土的保护性开采政策。控制稀土开发总量,加大稀土深加 工产品和新材料的开发力度。   五、西部有色金属资源开发   开发广西、贵州的铝土矿,扩大氧化铝生产能力;开发建设新疆、青海、西藏、 云南、四川等地的大型铜矿,增加有效供给;加快云南、甘肃、四川和内蒙古等地区 已探明储量的大型铅、锌矿山的建设;加强金川铜、镍、钴和铂族金属资源综合利用 工作;支持青海、西藏盐湖锂、镁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和产业化进程。       石油、石化行业近期发展导向   一、石油行业   加强国内石油勘探,增加后备储量,实现东部稳产、西部和海域有较快发展,坚 持油气并举,扩大对外合作,努力拓展海外油气勘探开发业务。   (一)原油勘探。   以寻找优质可动用储量为目标,突出鄂尔多斯、准噶尔、松辽、塔里木和酒泉盆 地实现增储上产,加强渤海湾和吐哈盆地滚动勘探实现增储稳产,积极准备柴达木盆 地实现新突破。通过完善注采井网,加强三次采油等措施,保持老油田稳产或减缓产 量递减速度,同时搞好制约油气产能发挥、工艺技术落后、能耗高、有重大安全隐患 的地面集输系统的改造。积极贯彻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外开展风险勘探和合作 开发。   (二)天然气勘探。   以满足西气东输工程最低资源需求为前提,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柴达木盆 地三湖地区、塔里木盆地库车地区、四川盆地川东和川西地区以及东海西湖凹陷为重 点,深入评价四川盆地储量规模以满足两湖地区市场需求,扩展预探范围,以寻找规 模控制储量,力争有新的重大发现。   (三)原油生产。   实施原油产量与构成的战略调整,进一步做好东部油田调整挖潜工作,努力减缓 产量递减;加快西部和海上油田增储上产,努力弥补老油田产量递减。   (四)天然气生产。   根据下游市场情况和管道建设进程,大力强化气田开发前期评价工作,科学安排 产能建设计划,避免产能积压和资金占用,提高天然气开发整体效益。   (五)原油和天然气管道、加气站的建设。   加快原油管道建设,调整运输布局和运输方式,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原油运输成 本;重点确保西气东输和忠县武汉的天然气管道按期开工建设、建成和运营,同时对 老管道进行安全性改造,解决管输瓶颈,确保油气田正常生产;改造建设加气站、民 用管网等,实现天然气“二次增值”。   (六)技术发展重点。   1.油气勘探:建立油气勘探快速评价决策系统,以含油气系统动态模拟技术为主 线的海相碳酸盐岩成烃机理、深部油气成藏机理的研究和评价系统;研制开发适用于 复杂地质条件的复杂结构井、多分枝水平井、大位移井钻井技术;研究成像测井、核 磁共振测井技术。   2.油气田开发:优先发展注水油田高含水后期油藏描述、剩余油监测、稳油控水 配套技术,聚合物驱工业化应用技术,低渗透油藏、稠油油藏、凝析气藏提高采收率 技术。   3.油气储运:开展寒冷地区油气集输技术、天然气高效除砂设备研究,管道风险 管理和管道系统可靠性技术研究,地下储气库设计建造技术研究。   4.完善和提高一批已具备先进水平的技术:完善和提高以山地、黄土塬及深层地 震勘探为主线的高精度地球物理方法技术系列;全三维地震和四维地震技术以及油藏 动态经济评价技术;海上平台设计技术;海底管线结构设计、铺设及泄露监测技术; 水下自动生产技术;海洋环境调查及预报技术;高含水油田节能降耗系统配套技术; 三次采油油气水处理工艺配套技术;复杂油田地面工程简化工艺配套技术。   二、石化行业   (一)石油炼制与销售。   按照国家新的汽、柴油质量标准,突出产品结构调整,优先安排提高汽、柴油质 量的二次加工装置和炼油配套设施建设,包括以提高汽油辛烷值,降低汽油中烯烃和 硫含量为目的的重整装置、烷基化装置、甲基叔丁基醚装置和加氢装置的改造和建设; 以提高柴油十六烷值和氧化安定性、降低硫含量、提高柴汽比为目的的加氢精制、加 氢裂化及延迟焦化装置的改造和建设。加快进口含硫原油加工装置以及千万吨级炼油 基地的改造和建设。重点建成镇海、茂名、广州、福建、金山、高桥、金陵、大连、 兰州等大型炼油基地。发展成品油管道运输,降低运输成本,增强油品配送零售能力。 在国家统一规划下,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   2003年1月1日,车用汽油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新标准(GBl7930_1999),硫含量不 大于0.08%,烯烃不大于35%。   轻柴油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新标准(GB252-2000),硫含量不大于0.2%,氧化安定 性、总不溶物不大于2.5毫克/100毫升,十六烷值不小于45。   (二)乙烯及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纤原料。   加快现有乙烯的改造和合资乙烯的建设,配套改造聚烯烃装置,调整产品结构, 提高合成树脂专用料的比例,提高苯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的自给率; 发展为合纤配套的原料对二甲苯、精对苯二甲酸和聚酯等。继续完成现有乙烯装置技 术改造。结合乙烯改造和合资乙烯项目的建设,改造和新建大型合成树脂、合成橡胶 和合纤原料生产装置。   (三)技术发展重点。   1.炼油技术。   清洁燃料生产技术:开发降低催化汽油烯烃含量的催化剂和催化汽油选择性加氢 脱硫、催化轻汽油醚化、固体酸烷基化技术;生产低硫、低芳烃、高十六烷值柴油的 催化剂,汽油清净剂及柴油添加剂等。   含硫原油加工和增产柴油技术:开发含硫原油常减压蒸馏装置大型化、馏分油加 氢精制及单段加氢裂化、中压加氢裂化、含硫渣油加氢、大型硫磺回收等技术。   重油深度加工技术:开发劣质催化原料加氢处理、超短接触催化裂化、延迟焦化 新技术以及新一代重油催化裂化和重油加氢催化剂、渣油加工组合工艺等。   生产过程优化技术:在未来2-3年内建成完善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框架,逐 步形成支持决策层、利润层和生产成本控制层的信息集成系统,自动处理整个企业有 关财务、原料及设备管理、生产计划、销售和分销活动等信息,并提供电子商务平台。   高档润滑油和高等级沥青生产技术,以及与炼油配套的催化剂、添加剂和助剂的 生产技术。   2.乙烯及合成树脂技术。   先进的分离技术,如高效节能的分凝分离技术、催化精馏加氢技术、混合冷剂制 冷技术;超冷凝气相聚乙烯、环管本体法聚丙烯国产化成套技术;共聚单体、催化剂 等配套技术;塑料回收、再利用技术;合成树脂新产品,能力大、选择性高、热效率 高、操作周期长的裂解炉。       化工行业近期发展导向   一、农用化学品   (一)氮肥工业。   继续抓好以油为原料的大中型氮肥装置采用廉价煤和先进气化技术进行原料路线 改造,加快解决以无烟块煤为原料的中小氮肥的原料本地化问题。采用粉煤气化技术 对现有以无烟块煤为原料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继续搞好引进的粉煤气化技术消化吸 收国产化的同时,重点抓好适合我国中小氮肥改造的国产化技术如恩德粉煤气化、灰 融聚流化床气化等技术的应用。   采用节能型脱碳工艺、变换工艺、合成塔、氢回收工艺,以及尿素节能工艺技术, 对现有中小氮肥合成氨、尿素装置进行技术提升,降低能耗,适当提高产量。对条件 较好的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大氮肥企业实施增产35%-65%为目标的节能技术改造,使 之向接近国际规模的方向发展,提高产品竞争能力。中型氮肥厂进行以天然气或煤为 原料的改造,对条件较好的企业进行增产50%的改造。小氮肥要加快原料路线以及产 品结构调整,积极推广采用型煤制气等先进可靠技术,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并 推进小氮肥企业向化肥二次加工和农化服务方向转变。   改变我国氮肥企业的品种结构较为单一、复合肥料的产量低、品种少的现状,结 合农化服务的要求,适当发展尿基、硝基等复合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有条件的中小型氮肥企业推广热电联产技术、采用新型循环流化床,掺烧造气炉 渣,实现能源综合利用,降低生产成本。   (二)磷复肥。   支持磷或硫、氮资源丰富地区,以现有企业为基础,高起点建设大型磷复肥基地。   支持一些可满足区域性市场要求、原料条件基本落实、经济效益尚可、改造后可 与国际产品抗衡的中小型磷复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增加对条件好的磷矿企业的支持 力度,加大对磷矿企业增加产量的技术改造的投入。   重点扶持一批管理好、有技术和资源优势的高浓度磷复肥企业。   (三)农药。   发展高毒农药的替代产品和新型剂型,支持原有企业转产改造。2003年高毒农药 产量由目前占总产量比例30%削减到15%,2005年降到5%以下。落后剂型农药产量由目 前占总量比例75%,2003年削减到60%,2005年减少到50%以下。   支持重点骨干企业进行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发展规模经济、提高研发能力为目 标的综合性改造,尽快形成一批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农药生产骨干企业。   二、化工新型材料   (一)有机硅。   支持有一定技术基础和生产规模的有机硅生产企业采用新技术的技术改造,进一 步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生产规模、加强综合利用和后加工应用。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新建大型先进的有机硅生产装置。   (二)有机氟。   重点发展含氟聚合物:氟橡胶、全氟乙丙共聚物、聚偏二氟乙烯和高规格的聚四 氟乙烯。根据“淘汰破坏臭氧层物质的国家方案”,国内需要重点发展四氟乙烷 (HFC-134a)和七氟丙烷(HFC-227),以及为电子工业配套的高纯氢氟酸等。   (三)纳米材料。   大力推动超重力技术在纳米材料制备领域的应用,在继续完善纳米碳酸钙工业化 生产的同时,加快超重力技术在纳米氢氧化铝、纳米氢氧化镁、纳米二氧化硅、纳米 碳酸钡等产品上的应用,使我国在这些产品上成为世界生产大国和强国。   加强纳米材料的应用开发,扩大国内纳米材料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水平。   (四)其他化工新材料。   加快发展聚甲醛和聚对苯二甲酸1,4_丁二醇酯,特种工程塑料领域的聚苯硫醚、 聚醚砜、聚醚酮和聚酰亚胺等国内技术已有突破的产品,以及替代传统阴离子表面活 性剂的新型环保型产品聚天冬氨酸和符合环保要求的低甲醛释放量脲醛胶等产品。   三、精细化工   饲料添加剂:发展蛋氨酸、赖氨酸、维生素D3、维生素H、泛酸钙和饲用酶剂及抗 生素替代品等。   食品添加剂:发展大豆蛋白、大豆异黄酮、丙酸盐、脂肪酸单甘酯、卵磷酯、茶 多酚、氨基酸类、天然色素、β-胡萝卜素、曲酸及核酸类产品。   造纸化学品:发展松香系和变性淀粉系产品,发展废纸回收利用所需的各类化学 品。   油田化学品:发展高档钻井泥浆和水泥外加剂方面的化学品,发展油田用聚丙烯 酰胺,同时发展油田废水处理所需的化学助剂。   合成胶粘剂:发展环保型胶粘剂产品,如低甲醛释放量热熔胶以及建筑、汽车、 制鞋等大宗市场所需的胶粘剂。   工业表面活性剂:改造、完善现有装置,充分发挥生产潜能,加强复配应用技术 开发,强化应用技术服务。   生物化工:加强生物反应器、生物传感器和后提取技术的工业性开发与应用,使 生物法聚丙烯酰胺、L-乳酸、微生物多糖、透明质酸和酶制剂等形成规模生产,成为 拳头产品。   染料:发展新型环保染料;提高染料和有机颜料商品化加工技术、提高产品附加 值;发展各种氮杂环化合物和中间体。   涂料:发展各类环保型(水性、高固体份、粉末、辐射固化)涂料;发展内外墙 建筑涂料;以钛渣替代钛铁矿改变硫酸法钛白粉生产原料路线;积极推进氯化法钛白 粉生产的发展。   四、子午线轮胎   加快轮胎企业产品结构调整,继续发展子午线轮胎。加快新品种的开发,重点发 展65、60、55、50系列,轮辋直径为15-17英寸,高速度级系列轿车子午胎和低断面、 无内胎载重子午胎;加大少数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形成2-3个年生产能力达到 500-800万条级(年生胶耗量4万吨以上)的大型轮胎企业集团。适当对中西部地区骨干 轮胎企业进行扶持,使子午胎生产区域布局更加合理。       医药行业近期发展导向   一、优势原料药   加快实现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及国内首次开发药物的产业化。   重点发展临床需要且具有独特疗效的急救药物、心血管药物、糖尿病药物、抗肿 瘤药物、抗病毒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药物。   采用酶法生产7-氨基头孢烷酸、发酵法生产7-氨基-3-去乙酰氧基头孢烷酸、 “一步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等新工艺,改造提升现有抗生素及维生素等传统出口优势 品种。   推进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发酵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及现代制药工业 的分离、提取、结晶和手性合成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医药产品生产中的应用,进一步优 化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经济指标。   实现麻黄素等天然药物的人工合成技术及其产业化。   推进浙东南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的建设以及石家庄、沈阳、淄博、哈尔滨等老医 药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   二、生物技术领域   加快实现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工程药物产业化。   加快生物工程技术在维生素、抗生素、氨基酸等方面的应用。   加快计划免疫产品的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改造,如百白破疫苗、乙脑疫 苗、麻疹疫苗等。   发展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新型疫苗,如适用于全人群的流感病毒疫苗、多价肺炎 球菌多糖疫苗、轮状病毒疫苗、痢疾疫苗、肿瘤疫苗、爱滋病疫苗等。   加快发展诊断用生物芯片。   三、中药现代化   支持中药材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种植。   加快实现中药提取物及中药饮片浓缩颗粒的产业化。   推广指纹图谱等多成分定量指标控制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   推进现代先进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如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动态提取、大 孔树脂吸附、膜技术、喷雾干燥、冷冻干燥、超微粉碎等技术。   推进先进制剂技术与辅料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   发展高效、速效、长效和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及使用方便的新型中药。   加快名优产品的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   四、新型制剂   发展市场前景较好的新产品和名牌产品;   我国不能生产、需要进口的产品;   缓释、控释、速释制剂、靶向制剂、定量吸入剂,鼻腔给药制剂、膜剂等新剂型;   优质、新型制剂辅料,如新型粘合剂、崩解剂、包衣材料、助溶剂、表面活性剂 等;   微囊技术、包合物技术、渗透泵技术、脂质体技术等先进技术在制剂中的应用;   能满足品种多样化、规格系列化、操作密闭化、机电一体化、符合GMP要求的制药 装备,如超微粉碎设备、动态提取设备、新型生物反应器等。       煤炭行业近期发展导向   一、煤炭开采   加快大中型在建煤矿建设,建成一批现代化煤矿;按照西部地区煤电同步建设、 “三西”(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地区调节全国供需平衡、东部地区稳定生产规 模的煤炭开发布局原则,建设一批大中型煤矿;对现有大中型煤矿进行技术改造,实 现煤生产、管理现代化;对合法小煤矿进行集中化改造,减少生产矿井数,扩大单井 生产规模,改进采煤方法和回采工艺,改善技术装备条件,提高矿井回采率,促进安 全生产;鼓励大中型煤炭企业,以资产为纽带,把一些资源可靠的合法小煤矿改造成 现代化矿井;支持大中型煤炭企业,实施煤矿通风、瓦斯治理、防尘、防灭火和防治 水等安全设施及设备升级改造,配套安全信息管理系统。   二、煤炭加工及利用   (一)煤炭洗选。   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改造现有选煤生产工艺,提高设备可靠性、自动化程度及工艺 灵活性,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充分发挥选煤厂生产能力,更好地满足市场 需要;在主要产煤省(区)建设一批先进选煤厂的同时,在中小型煤矿较集中的地区, 建设群矿选煤厂,提高原煤入选比重及商品煤质量。   (二)动力配煤。   支持煤炭中转港口和集散地建设配煤厂;支持现有配煤厂扩建和技术改造;在有 条件的选煤厂,尤其是洗选后煤炭硫分仍较高的选煤厂配套建设配煤厂。   (三)水煤浆代油。   鼓励燃料油消费量大的地区建设水煤浆代油项目,支持水煤浆厂配套输送设施建 设;支持水煤浆生产和应用大型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与设备的开发。   (四)煤层气开发利用。   重点在山西沁水煤田、河东煤田,安徽省两淮煤田,辽中地区(包括铁法、阜新、 抚顺、红阳矿区),贵州六盘水地区等择优建设煤层气开发利用示范工程。   三、煤炭企业集中化发展   支持大型煤炭企业通过兼并或资产重组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支持大型煤炭企业的 大中型矿井建设、技术改造工程和跨地、跨国开办煤矿;鼓励大型煤炭企业通过兼并、 收购、联合等形式对小煤矿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小煤矿生产规模和技术装备水平;支 持大型煤炭企业煤电、煤焦化、煤化工、煤建材项目建设;支持煤、电、路、港、航 企业联合重组为特大型企业集团。   四、煤电一体化联营   支持成立煤电公司,对煤矿与坑口电厂统一开发建设,在煤炭资源富集地区建设 大型火电基地;支持煤炭企业与电力企业之间通过资产重组,实现煤电一体化经营。       建材行业近期发展导向   一、新型干法水泥、散装水泥   以企业技术改造为基本途径,发展日产2000吨熟料及以上规模的新型干法预分解 窑水泥生产线,鼓励企业发展日产4000吨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在石灰石资源富集 地区建设大型熟料基地,靠近市场发展大型现代化水泥粉磨站;发展散装水泥和商品 混凝土搅拌站。   二、新型墙体材料   发展单班年产5万立方米以上规模的混凝土砌块生产线,推广固定成型、室式养护 工艺;发展年产10~20万立方米规模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线,推广发泡成型技术和大 型机械化切割机;采用隧道窑,推广高掺量粉煤灰、全煤矸石烧结空心砖新工艺,发 展年产1500万块以上规模的烧结制品生产线,其中煤矸石、粉煤灰、页岩等废渣烧结 制品单线年生产能力在3000万块以上;发展承重轻板和集装饰于一体的轻板及复合板 材,年产15万平方米以上的轻质板材生产线,开发采用农作物秸杆为主要原料生产环 保型轻质板材的新技术、新工艺。   三、无机非金属新材料   发展年产3万吨以上大型池窑拉丝生产线,采用4000孔高效率纤维成型技术、1600 孔四分拉技术、直接湿法、干法短切原丝等技术,提高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增加品 种。   发展玻纤无纺制品的大幅宽、大规模生产技术,在交通运输、电子、能源与建筑 等应用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发展玻璃纤维生物及医用过滤材料、工业过滤材料及其制 品,满足日益增长的生物净化和工业除尘的市场需求;发展各种高性能、多功能玻璃 纤维制品,包括优质增强型玻璃纤维纱、毡和代石棉制品,满足汽车及城市轻轨交通 工具对各种复合材料的需求;发展各种玻纤织物包括土工织物(土工格栅、土工布等), 为治沙固土及高速公路、桥梁、码头等永久性建筑提供优质复合材料;开发玻璃纤维 代钢筋材料,可以抵抗海水及含盐潮湿空气的侵蚀;发展多轴向缝编织物,用于舰艇 制造及风力发电叶片生产;建筑业的发展对玻璃纤维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如玻纤屋 面防水材料、墙体用玻纤织物(网布、墙布)、单纱涂复玻纤窗纱等。   鼓励企业采用玻璃钢机械化成型技术进行规模化生产,整体技术水平接近或达到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先进水平;大力发展玻璃纤维增强材料,重点发展热塑性玻璃 钢(FRTP),积极发展玻璃钢建筑模板和拉挤门窗、高压管道、夹砂管道、玻璃钢容 器和高压气瓶等产品。发展两面顶合成高品质人造金刚石、特种光电晶体、特种玻璃 和高性能陶瓷新材料,改善产品质量,促进产业化发展。   四、非金属矿及其深加工   鼓励高起点建设大型矿物加工基地,开发高质量非金属矿深加工产品,参与国际 市场竞争;开发超细粉碎、精细提纯、表面改性技术,发展石墨的高纯微粉、低硫可 膨胀石墨、石墨乳、石墨吸附材料,以及滑石、碳酸钙、高岭土等矿物功能填料产品、 粘土矿物环保材料制品和非金属矿物纳米材料。       轻工业近期发展导向   一、制浆造纸   以造纸原料结构调整为重点,提高木纤维原料和废纸的比重。在造纸原料结构上 确立以林木为主要纤维的生产体系。   大力发展人工速生造纸工业林基地,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林业,选择和培育速生、 丰产、周期短、抗性好、木浆得率高、自然白度高、纤维长度适中的林木良种。结合 退耕还林,加快林纸一体化建设,提高林地生产效率。   采用高得率制浆技术,规模发展预热木片磨木浆(TMP)、化学机械浆(CMP)、 预热木片化机浆(CTMP)、碱性过氧化氢化学机械浆(APMP)等。   在调整现有木材资源消费结构的基础上,支持现有木浆企业通过改造增加木片的 使用,引导限制国内木片出口,充分利用林区采伐加工剩余物,次、小、薪材和中幼 林抚育间伐材,扩大木浆生产。   采用国外先进的碎浆、筛选、净化、除渣、洗涤、浓缩、热分散、搓揉、浮选、 脱墨、漂白技术和装备,扩大废纸资源的开发利用。   二、农产品加工   通过对农产品加工业的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以食品骨干企业为龙头, 应用高新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在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的基础上,提高大宗粮 食作物如大豆、玉米、马铃薯、小麦、稻谷的加工深度和广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及综 合利用水平。   发展豆奶、豆奶粉、分离蛋白、浓缩蛋白、组织蛋白等新兴大豆食品;加快传统 大豆食品的工业化进程。   大力推广玉米干法脱胚制玉米粉技术,用作淀粉糖和发酵制品的生产原料;积极 采用玉米提胚技术,开发玉米油系列产品。重点扶持年加工玉米30万吨规模以上的生 产企业,开展综合利用,降低生产成本。   重点发展马铃薯淀粉、专用淀粉和变性淀粉,开发马铃薯全粉和马铃薯各类食品。   开发强力粉、中力粉、薄力粉等多品种面粉和传统食品专用粉,加强小麦综合利 用。   推广大米配质、调质技术,开发精米加工新产品,发展免淘米、营养强化米的生 产,扩大优质米出口。合理利用米糠资源,发展米糠油和米糠综合利用新技术。   对重点糖产区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促进糖厂的规模化生产,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开发高营养、低脂肪、无公害、环保型的肉类、水产品、果蔬、乳品等绿色食品 饮料。   开发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技术。加强食品安全、质量标准和检测检验设施建 设。   三、轻工机械   以制浆造纸、塑料、食品与包装机械为重点,结合关键技术设备的引进,依靠技 术创新,提高装备光机电一体化水平,推进生产过程自动化。   制浆造纸机械:重点发展适应以杨木、桦木、桉木等速生材为原料的规模以上化 学浆、化学机械浆成套设备;节能型快速置换间歇蒸煮成套设备;重点发展适应以废 箱纸板、废新闻纸、废杂志纸为原料的规模以上废纸处理设备(日处理400吨不脱墨废 纸处理系统和日处理250吨脱墨废纸处理系统);适应造纸机向大型、高速、宽幅、低 耗及自动化方向发展的要求,开发幅宽在5.5米左右,车速在每分钟800-1200米的中 高速纸机和纸板机,提高相应配套的供浆、打浆系统、白水回收设备和涂布机、复卷、 软压光、可控中高辊等设备的国产化水平。   食品与包装机械:重点发展大宗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如玉米燃料酒精加工设备、 年产10万吨淀粉生产及设备配套(含分离机械)等;发展无菌冷灌装技术、无菌灌装 生产线(瓶、罐)、无菌软包装生产线和配套的无菌系统工程,高分子材料制瓶灌装 一体化技术,乳品包装等大型机械自动化生产线;发展一次性绿色环保餐饮具的制造 包括添加剂生产、设备制造、制品生产,替代可发性聚苯乙烯塑料发泡餐饮具;开发 全自动连续蜂窝复合板生产技术和设备,中、高速瓦楞纸板生产设备。   塑料机械:重点发展农业、包装、建材、汽车等行业应用塑料加工的新装备,开 发制造可控制功能棚膜、新型节水灌溉器材机械、新型耐热管材、复合管材、异型材 和结构发泡材料机械设备;开发高阻透性容器、包装材料,多功能薄膜、水溶性薄膜 和可降解性材料的工艺和设备;开发气体辅助注射成型技术、热流道技术和塑料制品 回收与再生利用技术。   纺织行业近期发展导向   一、化纤及化纤原料   加大现有优势企业的改造力度,提高生产水平和集中度,形成若干个大型化纤和 化纤原料基地。重点推进精对苯二甲酸或混对苯二甲酸(或中纯度对苯二甲酸)成套 装置的国产化,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国产化聚酯装置的水平,发展大容量熔体直接纺技 术,开发5万吨及以上涤纶短纤维成套技术装备,细旦涤纶长丝熔体直接纺设备,降低 投资成本,形成原料、聚合及纺丝配套发展。   提高差别化率,重点发展高仿真纤维、细旦及超细旦纤维、功能性纤维和复合型 纤维等。主要有:以涤纶长丝为主体的细旦、超细旦纤维、四异纤维(异纤度、异截 面、异材质、异收缩)和多功能的长丝混纤以及海岛型复合纤维。抗静电、高吸湿、 抗起毛起球、阻燃等功能性纤维。高湿模量、高卷曲、中空粘胶短纤维和细旦、异形、 多功能(阻燃、抗菌等)粘胶长丝等。   拓展化纤使用领域,为相关产业配套开发各类高技术、高性能纤维。如聚苯并双 恶唑纤维、芳纶、碳纤维、超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等,加快研究及开发,使其产业化、 市场化,以尽快满足产业用纺织品发展的需要。   开发和推广化纤新品种、新技术。如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熔融法聚氨酯弹性 纤维、聚萘二甲酸乙二酯纤维、聚乳酸纤维、溶剂法纤维素纤维、醋酸长丝、大豆蛋 白质纤维、甲壳质纤维等新型纤维。   推进环保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环保治理。落实“粘胶三废处理”和“浆粕黑液 治理”等环保措施,鼓励采用纺织清洁生产的新工艺、新技术。   二、棉纺织   根据出口服装的需求,围绕面料开发,搞好上下游产业链的有机结合,形成纺织、 服装的配套改造。继续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技术改造。发展清梳联合机、自动络 筒机、无梭织机,有条件的企业可采用细络联的工艺配置,有计划地发展紧密纺、喷 气纺、转杯纺等新型纺纱技术。开发多种纤维不同混比的混纺面料、交织面料、提花 面料等,合理配置高速电子多臂和高速电子提花等装置。   三、高档面料   采用新型的印染后整理技术和设备,开发天然纤维的抗皱免烫面料、纯棉超柔软 面料、高支轻薄毛纺面料、高档苎麻、亚麻面料、高档丝绸面料、舒适性针织面料等。 研究合成纤维印染后整理加工的工艺、技术设备,开发各类不同风格的化纤面料、多 纤维混纺交织面料、高档针织面料。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介质染色技术、等离子体技 术、棉织物冷轧堆处理和生物酶技术。逐步实现清洁生产,使印染加工符合绿色环保 要求。开发适用“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要求的印染后整理技术设备。如电脑测 色配色、电脑分色制版、激光制版、无制版印花、染化料的自动计量供液系统、自动 控温系统。   开发各种装饰面料、功能性整理面料。主要采用阻燃、抑菌、抗静电、抗污、透 气、透湿、抗紫外线等整理技术设备,进一步拓展面料的使用领域。   四、服装   提高服装的设计开发水平。推广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大力培育设计人才, 创国际知名品牌。采用服装面料自动监测评价系统、自动裁剪机、电脑平缝机、服装 虚拟图形系统、电脑控制多种形式的挂传输系统、立体整烫机、产品自动立体仓储系 统、产品配送中心等先进服装加工设备和技术。开发生态、环保服装、各种功能性服 装。开发服装集成自动化系统、服装结构数字化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提高服装 行业的设计、生产、营销、管理水平。   五、产业用纺织品   发展以纺粘法为主的非织造布。发展蓬盖材料、建筑防水材料、骨架材料、医疗 卫生用材料、汽车内饰材料、膜结构建筑材料。开发玻纤织物涂聚四氟乙烯产品;提 高高强涤纶丝涂聚氯乙烯(PVC)产品的质量;进一步完善后整理技术,发展超细纤维 合成革基布。发展农用纺织品,特别是每平方米重量为15~20克的、能经受紫外线辐 射的薄型纺粘法非织造布。   六、纺织机械   开发大型化、连续化和自动化的粘胶纤维、腈纶和涤纶成套设备以及生产特种纤 维的成套设备。开发新一代高效、自动化的棉纺成套设备和机电一体化的织造设备。 开发新一代高效、短流程、环保、节能、精密度高和机电一体化的前处理、印染、后 整理工艺技术装备。开发产量大、效率高的机电一体化的经编机、纬编机、袜机和其 他编织机械。提高纺织工业技术装备的通用件、基础件开发水平,加强关键部件、关 键技术的攻关。                            (3)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