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局关于2003年粮食收购价格有关问题的通知
发改价格[2003]300号颁布时间:2003-05-19
2003年5月19日 发改价格[2003]300号
一、主产区要继续坚持保护价收购制度。在粮食主产区对种粮农民实行保护价收
购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农村的一项重要政策。粮食主产区要着眼于保护基本农
田,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继续坚持保
护价收购制度。特别是要重点保护省区内的重点产粮大县,防止出现主产区农民“卖
粮难”。对于农民交售列入保护价收购范围并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粮食,国有粮食购
销企业要做到不限收、不拒收,不压级压价收购。
二、收购保护价总体保持在上年水平。今年主产区粮食收购保护价政策安排要遵
循以下原则,一是保护具有种粮优势的地区和以种粮为主业的农民利益,稳定农民收
入;二是要有利于促进粮食生产结构调整、品质优化,有利于粮食顺价销售;三是要
有利于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各主产区安排的保护价水平,要能够补偿粮食生产成本,并使农民获得适当收益;
要注意做好与市场价格的衔接,防止新收进的粮食发生积压;要进一步拉开品质差价
和地区差价,以利于种植结构的调整,促进粮食正常流通。今年收购保护价应当总体
保持在上年水平,不做大的调整。
三、适当调整保护价收购范围,进一步落实优质优价政策,促进种植结构调整和
品质优化。粮食主产区可根据本地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保护价收
购范围,要重点保护那些生产上有优势、成本低、品质好、市场有销路、不破坏生态
的粮食品种,保护好有种粮优势的地区和以种粮为主业的农民利益。不适宜种粮地区
的滞销粮食品种要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或较大幅度降低收购价格,遏止盲目扩种不适
应市场需求的粮食品种。通过合理安排品种差价、等级差价,促使农民去水去杂,优
化粮食品质。各级物价、粮食部门要积极指导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及其他具有收购资格
的用粮企业合理确定优质粮食品种收购价格,发展订单收购,推进农业产业化。
四、适当拉开地区差价。不论省内省外,都要按照“递远递减”的原则合理安排
地区差价。要根据粮食流向将区域之间、铁路沿线和非铁路沿线之间适当拉开地区差
价,差价水平应能够补偿运输成本,促进粮食有序流通。
五、积极做好粮食收购价格地区衔接工作。要高度重视粮食收购价格衔接工作,
根据现行省际间粮食收购价格衔接办法的有关规定,有关省(区)应召开北方小麦、
南方稻谷和东北秋粮收购价格衔接会议。主产区省级人民政府主管领导要重视衔接会
议,按照中央确定的原则共同协商制定粮食收购价格具体水平、品质差价、地区差价
和收购范围等。在制定和公布当地具体价格政策时,要严格遵循协商确定的粮食收购
价格衔接意见。
六、积极探索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相配套的保护性补贴机制。
今年,要继续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的改革试点,试点范围和具
体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自行确定。为了防止在直接补贴的地方出现农民“卖粮难”的
问题,主产区要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加强和规范粮食市场体系建设。要落实好补贴资
金的来源,有关省(区)要制定周密的实施方案,妥善处理好保护农民利益、财政承
受能力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发挥收购主渠道作用的关系。
七、认真做好粮食供求和价格信息服务工作。面对粮食购销市场化步伐加快的新
形势,各级物价和粮食部门要进一步健全供求和价格监测体系,努力拓宽监测渠道,
提高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时效性,认真做好监测信息分析和发布工作,不断提高信息
服务水平,帮助农民和粮食企业正确把握市场形势,合理安排生产经营活动,促进粮
食供求总量和结构平衡,增加农民种粮收入。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