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财政监督与法制建设 > 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一)

颁布时间:2000-12-08

(1984年5月1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根 据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关于修 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决定》修正)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 第三章 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第四章 防止地表水污染 第五章 防止地下水污染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防治水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以保障人体健康,保证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促 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特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地表水体 以及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 海洋污染防治另由法律规定,不适用本法。 第三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将水环境保护工作纳入计划,采取防 治水污染的对策和措施。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是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机关。 各级交通部门的航政机关是对船舶污染实施监督管理的机关。 各级人民政府的水利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地质矿产部门、市政管理部门、 重要江河的水源保护机构,结合各自的职责,协同环境保护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监 督管理。 第五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责任保护水环境,并有权对污染损害水环境的行为进行监 督和检举。 因水污染危害直接受到损失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要求致害者排除危害和赔偿损 失。 第二章 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 第六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制定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对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中求规定的项目,制定 地方补充标准,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备案。 第七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根据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 污染物排放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 制定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 严于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须报国 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备案。 凡是向已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执行地方污染物排放 标准。 第八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水污染防治的要 求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适时修订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第三章 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第九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开发、利用和调节、调度水资源的时候, 应当统筹兼顾,维护江河的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以及地下水体的合理水位,维护水 体的自然净化能力。 第十条 防治水污染应当按流域或者按区域进行统一规划。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的流域水 污染防治规划,由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会同计划主管部门、水利管理部门等有关部门 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编制,报国务院批准。 其他跨省、跨县江河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根据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的流域水 污染防治规划和本地实际情况,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会同水利管理部门 等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编制,报国务院或者省级人民政府批准。跨县不跨省 的其他江河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由该省级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备案。 经批准的水污染防治规划是防治水污染的基本依据,规划的修订须经原批准机关 的批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依法批准的江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组织制 定本行政区域的水污染防治规划,并纳入本行政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和 年度计划。 第十一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规划工业布局,对造成水污染的企 业进行整顿和技术改造,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合理利用资源, 减少废水和污染物排放量。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对风景名胜区水体、重要渔业水体和其他具有特殊经济文 化价值的水体,划定保护区,并采取措施,保证保护区的水质符合规定用途的水质标 准。 第十三条 新建、扩建、改建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和其他水上设施, 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水污染和对生态环境的 影响作出评价,规定防治的措施,按照规定的程序报经有关环境保护部门审查批准。 在运河、渠道、水库等水利工程内设置排污口,应当经过有关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同意。 建设项目中防治水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使用。防治水污染的设施必须经过环境保护部门检验,达不到规定要求的,该建设项 目不准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应当有该建设项目所在地单位和居民的意见。 第十四条 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 的规定,向所在地的环境保护部门申报登记拥有的污染物排放设施、处理设施和在正 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并提供防治水污染方面的有关技术资 料。 前款规定的排污单位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有重大改变的,应当及时 申报;其水污染物处理设施必须保持正常使用,拆除或者闲置水污染物处理设施的, 必须事先报经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批准。 第十五条 企业事业单位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按照国家规定缴纳排污费;超过国家或者地 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按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 排污费和超标准排污费必须用于污染的防治,不得挪作他用。 超标准排污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制定规划,进行治理,并将治理规划报所在地的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实现水污染物达标排放仍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水环境质量标 准的水体,可以实施重点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制度,并对有排污量削减任务的企业 实施该重点污染物排放量的核定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十七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会同国务院水利管理部门和有关省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国 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流域水体的使用功能以及有关地区的经济、技术条件,确定该重要 江河流域的省界水体适用的水环境质量标准,报国务院批准后施行。 第十八条 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流域的水资源保护工作机构,负责监测其所在流域的省界水 体的水环境质量状况,并将监测结果及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和国务院水利管理部 门;有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流域水资源保护领导机构的,应当将监测结果及时报告流 域水资源保护领导机构。 第十九条 城市污水应当进行集中处理。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把保护城市水源和防治城市水污染纳入 城市建设规划,建设和完善城市排水管网,有计划地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加 强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整治。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按照国家规定向排污者提供污水处理的有偿服务,收取污 水处理费用,以保证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向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污 水、缴纳污水处理费用的,不再缴纳排污费。收取的污水处理费用必须用于城市污水 集中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不得挪作他用。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污水处理收费、管理以及使用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 定。 第二十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依法划定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生活饮用水地表水 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其他等级保护区。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取水口附近可以 划定一定的水域和陆域为一级保护区。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外,可以划 定一定的水域和陆域为其他等级保护区。各级保护区应当有明确的地理界线。 禁止向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的水体排放污水。 禁止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从事旅游、游泳和其他可能污染生活饮 用水水体的活动。 禁止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 的建设项目。 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已设置的排污口,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 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限期拆除或者限期治理。 对生活饮用水地下水源应当加强保护。 对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二十一条 在生活饮用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威胁供水安全等紧急情况下,环境保护部门应当 报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采取强制性的应急措施,包括责令有关企业事业单位减少或 者停止排放污染物。 第二十二条 企业应当采用原材料利用效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并加强管理, 减少水污染物的产生。 国家对严重污染水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和严重污染水环境的落后设备实行淘汰制度。 国务院经济综合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布限期禁止采用的严重污染水环 境的工艺名录和限期禁止生产、禁止销售、禁止进口、禁止使用的严重污染水环境的 设备名录。 生产者、销售者、进口者或者使用者必须在国务院经济综合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 有关部门规定的期限内分别停止生产、销售、进口或者使用列入前款规定的名录中的 设备。生产工艺的采用者必须在国务院经济综合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的 期限内停止采用列入前款规定的名录中的工艺。 依照前两款规定被淘汰的设备,不得转让给他人使用。 第二十三条 国家禁止新建无水污染防治措施的小型化学制纸浆、印染、染料、制革、电镀、 炼油、农药以及其他严重污染水环境的企业。 第二十四条 对造成水体严重污染的排污单位,限期治理。 中央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由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提出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决定。市、 县或者市、县以下人民政府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由市、县人民政府的环 境保护部门提出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决定。排污单位应当如期完成治理任务。 第二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和有关的监督管理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的排污 单位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的单位必须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检查机关有 责任为被检查的单位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二十六条 跨行政区域的水污染纠纷,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协商解决,或者由其共同的上级 人民政府协调解决。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