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预算单位清产核资资金核实办法》通知
财清字[2000]4号颁布时间:2000-04-07
2000年4月7日 财清字[2000]4号
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部委、直属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
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中央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武警总部,各有关人民
团体,中央各有关企业集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为了切实做好中央预算单位清产核资工作,我们制定了《中央预算单位清产核资
资金核实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对于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请及时
向我部反映。
附:中央预算单位清产核资资金核实办法
为认真做好中央预算单位清产核资的资金核实工作,依据《预算单位清产核资办
法》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一、中央预算单位清产核资资金核实,是指中央预算单位在对资产及负债进行清
查登记和对收入、支出情况进行详细核对的基础上,对中央预算单位清查出的各项资
产盘盈、财产损失和资金挂账进行核实清理,并依据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和审批程序,
确认中央预算单位占用的各项资产价值总额和净资产、收入支出的真实状况。
二、凡根据财政部《关于开展中央预算单位清产核资工作的通知》(财清字[2000]
l号)的规定,组织进行清产核资工作的中央预算单位,都应根据本办法做好单位资金
核实工作,并经主管会计单位审核汇总后,向财政部办理资金核实申报手续。
三、资金核实申报内容包括:中央预算单位清查后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状况,
以及清理出的各项资产盘盈、财产损失和资金挂账情况。单位负责人要对资金核实申
报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四、中央预算单位要在认真做好资产清查等基础性工作的前提下,对清理出的各
项资产盘亏、财产损失和资金挂账,经逐笔审核、分类归纳,按照现行财务会计制度
和清产核资有关政策规定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办理资金核实申报手续。
五、中央预算单位对于清理出的各项资产盘盈(含账外资产),应按照现行财务会
计制度的有关规定确定价值(无法直接确定价值的,可按规定组织重估),并在资金核
实申报报告中予以说明,经财政部资金核实批复后的调整有关账目。
(一)根据全国清产核资有关政策,中央预算单位在清产核资中清查出的各类账外
资产,只要积极主动清查和及时入账,不再追究单位违纪责任。
(二)在清产核资中清查出的产权属于系统内其他单位,而中央预算单位拥有长期
实际使用权的单项金额较大的固定资产(如办公用房、交通运输工具等),凡不属于纪
检、监察部门规定应清退范围的,在当事双方协商一致的前提下,可在办理资金核实
手续时申报无偿划拨。
(三)在清产核资中清查出的中央预算单位长期占用(借用、赠送)其他预算单位的
一般办公设备(如计算机、复印机、传真机等),凡连续占用一年以上的,且不属于纪
检、监察部门规定应清退范围的,应在本单位财产清查登记及时入账管理,并通知对
方单位核销。
(四)在清产核资中清查出的已投入使用但尚未办理移交手续的固定资产,可先按
估计价值入账,待确定实际价值后再调整账目。
(五)在清产核资中清查出的因历史原因而无法入账的无主财产(如房产),应依据
《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和程序,依法确认为国有资产,及时入账,纳入本单位国有
资产管理范围。
六、中央预算单位对于清查出的各项财产损失应当在取得具有法律效力的凭证或
合法手续后,可按规定权限核销或在办理资金核实手续时申报核销处理。各项财产损
失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坏账损失、存货和固定资产的盘亏、毁损、报废损失。
(一)应收账款中由于债务人破产或死亡以其破产财产或遗产清偿后仍然不能收回
的账款,在取得债务人破产或死亡及其破产财产或者遗产进行清偿的法律文件后,确
认为坏账损失。
应收账款逾期三年以上不能收回的,应当认真核查、分类排队,由于债务人连续
亏损三年以上,虽未破产但已资不抵债而不能收回的账款,在取得证明债务人连续亏
损的近三年财务报表、证明三年内未发生任何往来业务的近三年催收记录后,可以确
认为坏账损失。
对于列为坏账损失核销的逾期三年以上应收账款,单位应当保留迫偿权,并应积
极催收。
(二)流动资产中存货由于盘亏(库存损耗、丢失错账)、毁损(霉变锈蚀、拆零残
损)、报废(强制淘汰、自然淘汰),以及产成品削价、遭受重大自然灾害和其他意外
事故造成的损失,应当在本单位资产清查小组确认审核后,办理资金核实手续申报核
销处理。
(三)其他应收款等债权无法收回、认定为损失的,比照应收账款的有关规定进
行确认。
(四)固定资产中由于盘亏、毁损报废、强制淘汰及因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
故造成的损失,应当根据损失原因分别取得经本单位资产清查小组鉴定确认的固定资
产清查盘点表(盘亏损失),或国家强制淘汰设备的文件和有关技术部门的鉴定报告(毁
损报废及其他原因),或保险公司和有关责任人的理赔单据(自然灾害、意外事故)。
单项固定资产损失金额小于5万元的,经本单位负责人批准后核销;单项固定资
产损失金额等于或大于5万元,小于20万元的,经本单位负责人批准,并报经主管会
计单位同意后核销;单位固定资产损失金额等于或大于20万元的,应按照清产核资资
金核实工作要求逐级上报,经财政部批准后核销处理。
少数中央预算单位因本部门、本系统固定资产情况特殊,可在报经财政部清产核
资办公室同意后适当提高或降低审批权限。
七、中央预算单位对于清查出的有关资金挂账,在取得具有法律效力的凭证和合
法手续后,可在办理资金核实手续时申报核销处理。
(一)属于按国家规定组织实施住房制度改革,职工住房账面价值、固定基金应冲
减而未冲减的挂账,在按国家规定办理房改有关合法手续、移交产权后,应按规定核
销。
(二)属于对外投资中由于所办企业按国家要求脱钩等政策性因素造成的损失挂账,
在取得国家关于企业脱钩的文件和产权划转文件后,可在办理资金核实手续时申报核
销处理。
属于对外投资中由于被投资单位破产、关闭、以其破产财产或清算财产清偿后仍
然不能收回的投资损失挂账,在取得被投资单位破产清偿或工商注销登记等法律文件
后,可在办理资金核实手续时申报核销处理。
(三)属于基本建设项目实际投资支出超出基本建设概算数的挂账,在取得基本建
设项目竣工决算报告和竣工决算审计报告后,可在办理资金核实手续时申报确认,并
在以后年度自行消化。
(四)事业单位在转为企业化管理过程中固定资产没有按照规定核定净值、造成固
定资产净值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背离较大的,可以按照规定对固定资产净值重新估价,
即按使用年限和已使用年限重估固定资产净值。
八、中央预算单位对于清查出的收支情况反映不实和由于经费间相互挤占造成账
务处理不当的情况,特别是清查出的账外收人和各单位私设的“小金库”及虚列支出
等情况,应在本次资金核实中如实申报,经批准后可以调整有关账目,并纳入规范管
理范围。
九、中央预算单位清产核资资金核实申报程序如下:
(一)中央预算单位在完成资产清查登记等基础性工作的基础上,要对清理出的各
项资产盘盈、盘亏和收支情况不实等实际情况,分别提出处理意见,对清产核资后的
资产负债、收入支出数额进行核实,并据此编制上报《资金核实申报表》、《资产盘
盈、财产损失原因明细表》,编写资金核实申报报告(详见附件)。
(二)中央预算单位编制的资金核实申报材料(包括《资金核实申报表》、《资产
盘盈、财产损失原因明细表》和资金核实申报报告),由法定代表人(部门机关为财务
主管人)签字后,上报主管会计单位。主管会计单位应当对下级预算单位报送的申报材
料进行认真审核,对申报的资产盘盈和财产损失应按原因和处理方式分类排队、归纳
整理和汇总,提出初步审核意见,对申报的国有资金数额进行核对确认。
(三)中央预算单位的资金核实申报材料,经主管会计单位审核同意,并按照财务
隶属关系汇总后,于2000年10月31日前上报财政部清产核资办公室,由财政部审核批
复。
(四)主管会计单位依据财政部的资金核实批复文件,层层批复到基层预算单位,
并依据批复调整有关账目。
十、中央预算单位的各项资产盘盈,按本办法规定的权限审批后,作如下处理:
(一)对于流动资产盘盈,在核增流动资产的同时,行政单位相应核增结余;事业
单位相应核增事业基金中的一般基金。
(二)事业单位对清查出的账外投资,在核增对外投资的同时,相应核增事业基金
中的投资基金。
(三)中央预算单位对清查出的固定资产盘盈,在核增固定资产的同时,相应核增
固定基金。
十一、中央预算单位的各项财产损失和资金挂账,按本办法规定的权限审批后,
作如下处理:
(一)对于流动资产损失,在核减流动资产的同时,行政单位相应核减结余;事业
单位相应核减事业基金中的一般基金。
(二)事业单位对清查出的对外投资挂账损失,在核减对外投资的同时,相应核减
事业基金中的投资基金中的一般基金。
(三)对于固定资产损失,在核减固定资产的同时,相应核减固定基金。
十二、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的资金核实工作参照财政部清产核资办公室《关于中
央管理的移交企业清产核资中资金核实申报办法》(财清办字[1999]10号)的有关规定
执行。
十三、地方预算单位开展清产核资工作的,有资金核实工作由地方财政部门参照
本办法制定实施方案后执行。
附件:1.资金核实申报材料
2.资金核实申报表(资产负债) 资金核实申报表(收入支出)
3.资产盘盈、财产损失原因明细表
附件1:资金核实申报材料
中央预算单位资金核实申报材料应当包括资金核实申报报告、《资金核实申报表》
和《资产盘盈、财产损失原因明细表》。
一、资金核实申报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简要说明中央预算单位清产核资各项工作的组织情况。
(二)资产清查所清理出的各项资产盘盈,应按资产的类别说明申报理由,其中数
额较大的应逐项附注说明理由。
(三)资产清查所清理出的各项资产损失及资金挂账数额,本次申报的各项资产损
失总额,并分别按损失原因归类说明申报理由,其中数额较大的要逐项附注说明损失
发生时间和原因。
(四)对清查出的少报收入、支出和小金库情况应分别加以说明。
二、资金核实申报表
(一)《资金核实申报表》(格式见附件2)。
(二)《资产盘盈、财产损失原因明细表》(格式见附件3)。
三、《资金核实申报表》编制说明
本表在编制中按照清查过程中的资产、负债和收入支出情况,分资产负债和收入
支出两张表填列,每张表按行政、事业部分分别填列。
(一)《资金核实申报表(资产负债)》编制说明
1.账面数:按清产核资时点的单位资产负债表对应数据填列;
2.增加额:指单位在资产清查中发现的各项资产盘盈;
3.减少额:指单位在资产清查中发现的尚待批准处理的资产盘亏、毁损报废等
各项待处理财产损失,按绝对值填列;
4.自行处理:指预算单位根据清产核资的有关规定,在规定的限额内,已自行
人账处理的资产损失数额,核减时以负数填列;
5.申报处理:指预算单位申报、待批复后入账处理的资产损失数额,核减时以
负数填列;
6.申报核实数:指按规定上报财政部门核实审批的数额;
7.表内关系式:
账面数+清查数=申报核实数;
清查数=处理数;
2行=3行+6行+7行;
9行=2行+8行;
17行=10行十11行十16行;
9行=17行;
19行=20行十23行十24行十25行十26行;
28行=19行十27行;
40行=29行十30行十39行;
28行=40行。
(二)《资金核实申报表(收入支出)》编制说明
1.账面数:按1999年度收入支出表的对应数据填列;
2.增加额:指单位在资产清查中发现的各项账外收入、支出数额;
3.减少额:指单位在资产清查中发现的实际未发生的虚假收入、支出数额,按
绝对值填列;
4.申报核实数:指按规定上报财政部门核实认定的数额。
5.表内关系式:
账面数+清查数=申报核实数;
四、《资产盘盈、财产损失原因明细表》编制说明
(一)表内各项目说明
1.资产盘盈:反映预算单位在清查盘点中查明的资产实际价值大于其账面值的
部分。包括流动资产盘盈、固定资产盘盈和未入账的对外投资。
2.流动资产盘盈按存货、其他流动资产分别列示盘盈情况。
3.固定资产盘盈按照房屋建筑物、汽车、计算机等办公用品和其他固定资产盘
盈分别列示。
4.财产损失:反映中央预算单位在清产核资过程中清查出来的全部财产损失,
包括流动资产损失、固定资产损失。
5.各项财产损失按损失原因分别列示。
6.资金挂账:反映中央预算单位在清产核资过程中清查出来的应当确认为损失
予以核销而挂账未核销的资金数额,按形成原因分别列示。
7.基本建设项目超支挂账:反映中央预算单位在清产核资过程中清查出来的基
本建设项目实际支出大于基本建设概算的资金数额。
(二)本表栏次项目填报说明
1.清查数:反映中央预算单位清产核资中清查出来的资产盘盈、财产损失数额。
2.自行入账数:反映单位已按照财政会计制度和清产核资政策自行人账的资产
盘盈、财产损失数额。
3.待批复入账数:反映单位按照清产核资政策,应当在资金合适批复后入账的
资产盘盈、财产损失数额。
4.清查数=自行入账数+待批复入账数。
附件2:资金核实申报表(资产负债)(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