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的通知(上)
颁布时间:1998-11-12
1998年11月12日
国务院同意卫生部、国家计委、科技部、财政部《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
规划(1998-2010年)》,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艾滋病是我国重点控制的重大疾病,也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和社会热点问
题。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规划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计划和
实施方案,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高度重视艾滋病预防与控制工作,
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各项防治措施,保证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如期完成。
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
艾滋病是一种目前尚无有效治愈办法、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它在全世界的广泛
流行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我国将艾滋病感染率一直控制在世界较
低水平。然而,随着近年来全球艾滋病的迅速传播,我国艾滋病感染率已呈逐年大幅
度上升趋势。世界各国艾滋病流行态势及防治经验表明,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是一项刻
不容缓、复杂而长期的艰巨任务,需要全社会参与并实施综合治理。为促进地方各级
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不失时机地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增强全社
会抵御艾滋病的能力、减轻艾滋病给人民健康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危害,在
总结国内外防治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
年)》。
一、背景
我国自1985年6月发现第1例艾滋病病人以来,至1998年6月底,31个省、自治区、
直辖市已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0676例,其中,艾滋病病人301例,死亡174例。艾
滋病病毒感染者大多数为青壮年,分布在我国西南、西北边疆地区以及人口密集、交
通便利的中原和东南沿海地带。研究证明,艾滋病病毒是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妊
娠、分娩、哺乳)三种途径传播的,其流行因素复杂,传播迅速。上述三种传播途径
在我国均存在,其中以共用注射器吸扎毒导致的血液传播为主,且传染迅猛;经性接
触和母婴传播亦逐年增多。据国内有关专家以组分法和德尔菲法测算,我国艾滋病病
毒实际感染人数已超过30万人。以此为基础,用世界卫生组织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加
倍时间法推算,到2000年,我国艾滋病病毒实际感染人数有可能超过120万人。性病
作为艾滋病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自70年代末以来,报告病例数逐年增加,1989-19
92年间平均增长率在11.27%-13.79%,而1993-1995年间增长率在20.58%-24.
75%。1997年报告病例数46万人,发病率为37/10万,比1996年增长了15.81%,在
各类传染病发病率排序中仅次于痢疾、肝炎,居第三位。由于多数性病病人到私人和
非法诊所就诊,性病病例漏报严重,根据部分地区调查估算,实际患性病人数是报告
病例数的5-10倍。全国艾滋病监测资料表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性乱人
群中增长加快。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建立了国务院防治艾滋病
性病协调会议制度,成立了国家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性病专家咨询组织和协会。在各
级党政的领导及有关部门与社会团体的支持下,逐步形成了一支以各级卫生防疫部门
为主的防治队伍,积极开展艾滋病监测,初步摸清了艾滋病在我国的分布与流行状况,
并且探索制定了一些适宜的防治对策、措施和相关法规、规范,组织了大量的培训、
宣传教育、科研和国际合作等工作。
但是,我国目前阻止艾滋病流行的能力仍然不足: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一些领导对
艾滋病在我国广泛流行的可能性、危害性认识不够;多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参与的
防治局面尚未形成;公众普遍缺乏预防知识;预防与控制及科研投入不足,医疗保健
服务能力有限,疫情监测、采供血管理及医源性感染预防工作薄弱;专业人才匮乏,
且缺少有效的艾滋病、性病防治经验和方法,大多数医疗卫生机构的医护人员尚不能
提供规范的艾滋病、性病诊疗服务。目前,我们面临的形势是:周边国家的艾滋病流
行日趋严重;国内流动人口数目庞大且难于管理;吸毒、卖淫嫖娼活动在短期内难以
禁绝,所以我国艾滋病加速流行的趋势十分严峻,预防与控制工作亟待加强。
二、指导原则
(一)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按
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及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关于加强重大疾病防治的要求,
强化预防控制措施,减少艾滋病流行,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做出贡
献。
(二)落实经国务院批准、由卫生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工作的
意见》的各项措施。加强领导,督促部门合作,动员全社会参与。完善宣传教育、法
制管理、监督监测及医疗咨询服务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加强艾滋病防治的科学研
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三)加强宣传教育,改变人群中危险行为,控制艾滋病病毒经性接触和经吸毒途
径的传播;规范性病防治管理,落实性病监测和防治的各项措施;严格控制艾滋病病
毒经血液、血液制品及医源性传播;营造有利于艾滋病防治的社会环境,减少艾滋病
对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影响。
(四)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坚持实事求是、标本兼治和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在控制上以预防为主,在预防上以宣传教育
为主,在实施上以经常性工作为主,在研究上以应用研究为主。
三、总目标
建立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参与的艾滋病性病预防和控制体系,在全社
会普及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控制艾滋病的流行与传播。到2002年,阻断艾滋病病
毒经采供血途径的传播,遏制艾滋病病毒在吸毒人群中迅速蔓延的势头;力争把性病
的年发病增长幅度控制在15%以内。到2010年,实现性病的年发病率稳中有降;把我
国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控制在150万人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