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
颁布时间:1995-05-06
1995年5月6日
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9)我国工业发展正在进入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时期。提高工业增长质量和
效益,实现工业现代化,根本途径在于推进科技进步。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调整产
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揰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
争力,必须把科技进步作为关键措施。
技术创新是企业科技进步的源泉,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动力。要推动科研院所、高
等学校和企业合作开发先进技术。技术引进要与国内研究开发统筹安排、有机结合,
在注重引进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加强技术创新,增强自主研究开发能力。产业关键技
术及工艺开发、装备研制,要逐步实现以国内为主,真正使民族工业的发展建立在以
自主创新为主的基础上。
(10)大力推进企业科技进步,促进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要把增强企业
应用先进技术的活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作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激励企
业广泛吸纳国内外先进技术及新思想、新知识,面向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新
技术和新工艺,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组织形式,科学地组织生产、销售和服务。要
加强企业职工在职技术培训,广泛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
继续推动产、学、研三结合,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科技力量以多种形式进
入企业或企业集团,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以及合作建立中试基地、工程
技术开发中心等,加快先进技术在企业中的推广应用。
(11)提高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必须重点围绕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重大工程
建设组织开展科技攻关,解决共性、关键性、基础性技术难题。重点开发推广电子信
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节能降耗技术、清洁生产和环保技术等共性技术。
要使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的科技力量有效地参与引进技术的论证、评估,消化吸
收和创新,参与重大工程的论证、前期研究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
(12)逐步建立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进程。扩大先进的电子
信息技术在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努力解决交通、通信、商贸、财税、金
融、保险、社会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化、现代化的关键技术问题。大力推动与科技进步
密切相关的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四、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
(13)高技术产业是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重要阵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国家产业政策
和发展规划要把发展高技术产业摆到优先位置,在财税、信贷和采购等政策上给予重
点扶持。要努力提高国产高技术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提高高技术产业的
规模效益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一些高技术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大中型企业要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密切结合,共同开发市场前景广阔的高技术
产品。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创办各种形式的高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是发展我
国高技术产业的一支有生力量,要继续鼓励和引导其健康发展。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培育和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国家视其项目适
当给予优惠政策。要建立良好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区内企业要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要重点塑造一批自主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强、具有较大经济规模、攀握知识产权、
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高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
(14)高技术研究与开发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先导,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源泉。发展
高技术要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需要,把握世界高技术发展的趋势,坚持有
限目标,突出重点,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掌握知识产权、实现产业化
作为主要目标。国家继续组织实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遴选一批重点课题,组织以
中青年人才为骨干的精锐队伍,加强集成,协同攻关,力求取得重大突破和创新。要
在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天、海洋等重要领域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
平,在世界高技术的若干重要领域占一席之地。
(15)要充分发挥高技术对发展国防事业,特别是对发展武器装备的先导作用。加
强国防科技的预先研究,集中力量,协同攻关,保证重点武器装各研制。继续全面贯
彻军民结合的方针,注重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促进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
五、推动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进步
(16)全面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依靠科学技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
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要切实
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抓好一批环境、生态、资源的保护、治理
与综合利用等示范性工程,建立一批以科技引导社会发展的综合实验区。
(17)在人口、资源、环境、医药卫生等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抓好一批综合性、
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项目和研究开发基地。加强计划生育、重大疾病诊断和防治的新技
术、新方法的研究。加速建立新医药、中医药和医疗器械自主研究开发体系。到下世
纪初,使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
加强国土资源、海洋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等科技问题的研究。坚持经济、环境、
社会效益相统一,实现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加强防灾减灾、社会安全、城市
建设、劳动保护、文化和体育等领域的科技工作。建立食物和营养安全与质量检查、
监督体系。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的身体素质。
大力开发、推广清洁能源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及其装备。依靠科
技进步,推动医药、环保、资源综合利用、住宅、流通与社会服务等产业的发展。
六、切实加强基础性研究
(18)基础性研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后盾,是新
技术、新发明的先导,也是培养和造就科技人才的摇篮。基础性研究的使命是探索自
然界的规律、追求新的发现和发明、积累科学知识、创立新的学说,为认识世界、改
造世界提供理论和方法。基础性研究的重大突破,将带动新兴产业群的倔起,引起经
济和社会的重大变革。
在当前一个时期,基础性研究要把国家目标放在重要位置,把为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提供动力作为中心任务,重点解决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理论和技术问题,
创立新的技术和方法。要注重发展新兴带头学科、边缘交叉学科和应用基础学科。支
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合理结合,重视软科学研究及应用。
(19)基础性研究要按照"有所赶、有所不赶"的原则,瞄准国家目标和世界科学前
沿,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努力攀登科学高峰。根据国力、财力的可能,突出重点,
选择具有一定优势、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课题,集中力量,重点
攻克。国家继续通过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性研究计划以及各种专项基金,加
强对基础性研究的支持。不断增加投入,逐步提高基础性研究经费占研究和开发经费
的比例。基础性研究要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
注重发挥高等学校在基础性研究中的作用。鼓励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的研究工作
相互结合,研究人员和教学人员可相互兼职。有应用前景的基础性研究要与高技术研
究、技术开发工作相衔接。重视支持科学家特别是优秀青年学科带头人自选课题的研
究。创造学术民主的良好氛围,鼓励科学家探索新的科学规律,创立新颖的学术观点。
(20)加强科研基础设施的建设。在现有国家重点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
建设一批开放的科研基地。努力提高科研仪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和自主研制开发能
力。重视科技信息的有效利用和传播,加强科技图书、资料和数据库的建设。要有计
划地建立全国科技信息资源传输的设施,建设连接全国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的科教信
息网络,实现科技信息共享和交流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