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在国有中小企业和集体企业改制过程中加强金融债权管理的通知
国发明电[1998]4号颁布时间:1998-06-05
1998年6月5日 国发明电[1998]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党的十五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快
企业改革步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国有中小企业和集体企业改制过程中,
不少地方出现了借企业改制之机悬空、逃废金融债务的现象。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社
会信用关系,致使金融机构大量债权悬空,信贷资产质量严重下降,国有资产流失。
为规范国有中小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改制工作,防范和制止各种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切
实保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防范金融风险,现就在国有中小企业和集体企业改制过程
中加强金融债权管理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切实加强对企业改制的指导和监督
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大局出发,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企业改制的有关政策、措
施,切实加强对国有中小企业和集体企业改制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规范企业改制行为,
坚决制止各种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各地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本地区企业改制中金融债
权保全工作,积极支持金融机构做好金融债权管理工作,严禁包庇和纵容改制企业的
逃废金融债务行为。
二、改制企业要依法落实金融债务
国有中小企业和集体企业改制工作,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政策以及中国人
民银行、国有经贸委、国有资产管理局《关于防止银行信贷资产损失的通知》(银行
[1994]40号)的规定。企业在改制过程中,不论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改制,都
必须充分尊重金融机构保全金融债权的意见,依法落实金融债务。金融债权债务未落
实的企业不得进行改制,有关部门不得为其办理有关改制审批和登记手续,也不得颁
发新的营业执照。在本通知下达之前已经发生逃废金融债务的改制企业,必须立即纠
正并重新确立金融市场债权债务关系。
三、金融机构要积极参与企业改制工作,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安全
国有中小企业和集体企业改制工作涉及金融机构债权时,必须有债权金融机构参
加,金融机构要严格监督改制企业的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等工作。各金融机构要认真
落实金融债权保全责任制,加大债权清收力度,制定相应措施,切实维护金融债权的
安全,并将金融债权保全情况定期向中国人民银行报告。对悬空、逃废金融债务严重
的地区,各债权金融机构应降低对该地区分支机构的授信等级。
四、认真做好改制企业的资产评估和产权登记工作
国有中小企业和集体企业改制,必须经过严格的资产评估和审核,国有中小企业
改制的资产评估结果要经承担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的部门确认。按照《企业国有资产产
权登记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192号)规定,国有中小企业改制发生产权变动时,
应申请办理产权变更登记手续。有关部门在办理产权变更登记手续时,应要求改制企
业提交有关金融机构出具的金融债权保全文件。国务院承担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的部门
要加强对资产评估机构的管理和监督,认真做好改制企业的资产确认和评估工作,严
禁将改制企业的国有资产人为低估和无偿量化分配给个人。资产评估机构必须有合法
的资格认证和开业证明,要真正办成公平、公正的社会中介组织,依法评估、严格自
律,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五、进一步加强对金融债权管理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
中国人民银行要高度重视企业改制过程中金融债权管理工作,主动与地方人民政
府沟通、协调,加强对金融债权管理工作的领导。要把维护金融债权作为金融监管的
重要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及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遇到重大问题要及时
报告国务院。中民人民银行各分支行发现辖区内逃废金融债务行为,要立即给予以制
止并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上级行报告。
中国人民银行要组织有关金融机构对企业多头开户进行专项清理。各金融机构要
严格执行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账户管理的规定,坚决执行基本存款账户制度,防止改制
企业利用“多头开户”逃废金融债务。对中国人民银行认定为逃废金融债务的改制企
业,各金融机构一律不予开立存款账户,更不得为其提供贷款、结算等服务。
六、加强金融法制宣传,强化社会信用观念
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大金融法制宣传的力度,提高全社会的金融安全意识,维护
正常的社会信用关系。各地人民政府要支持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审理金融债权债
务纠纷案件,加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培育,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对依法改制、
实现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企业,要大力宣传;对改制不规范,借改制逃废
金融债务,造成信贷资产流失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处理并予以通报。
对违反本通知规定造成金融债权损失的,要严肃追究有关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
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要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地方人民政符支持、
包容改制企业逃废金融债务的,要追究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领导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