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海南省财政法规库 > 正文

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 

颁布时间:2005-03-31

     2005年3月31日  (1994年10月14日海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2005年3月31日海南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修订)   第一条 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建 设和社会发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不违背宪法、法律的原则下,可以制定比本省 其他地方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措施,自主安排、管理经济和社会发展事业。   民族自治地方应当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挥本地方的优势,加快改革开放, 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第三条 各级国家机关应当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教育和培养。根据实际情况,在 本省高等学校举办民族班,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及各类专业人才。有计划地组织民族自 治地方的干部到省内外相对发达的地区挂职锻炼,提高干部的管理水平。   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领导人员中应当合理配备少数民族干部。   民族自治地方各级国家机关在配备领导干部时,应当划定一定的比例从实行区域 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干部中选拔任用。   民族自治地方在招考录用、聘用国家工作人员时,应当划定一定的比例,录用和 聘用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   第五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民族自治地方生活津贴制度,适当提高民族自治地方 财政供养人员的工资水平。生活津贴具体标准,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鼓励其他地区的干部和各类专业人才到民族自治地方工作。在民族自治地方工作 时间较长的汉族干部和各类专业人才的子女,其户籍在民族自治地方的,在教育方面 享受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第六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逐年增加对民族自治地方的农业投入,在安排农业基本建 设项目和资金时,给予优先照顾。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对民族自治地方农村劳动力进行 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组织民族自治地方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第八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国家下拨的以 工代赈资金、少数民族专项补助资金等,重点用于民族自治地方贫困地区。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帮助贫困地区、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改善生活和生产条 件。对需要迁居的,应当规划和建设新的聚居点,切实解决生产用地,引导和帮助少 数民族群众到新的聚居点生活和生产。   第九条 省人民政府扶持民族自治地方发展对外贸易,鼓励发展优势产业,建立商 品生产基地,开展招商引资、对外经济技术和劳务合作。对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贸易 和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依法从投资、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   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对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定期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   第十条 省人民政府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应当充分利用民族自治地方旅游资 源,开发建设具有热带风光和民族特色的旅游业。政府有关部门在编制民族自治地方 旅游发展规划时,应当征求同级民族工作部门的意见。   第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林业,将从民族自治地方提取的 育林基金、林业规费等通过林业建设项目安排给民族自治地方,将国家安排的重要的 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和林业专项资金优先安排给民族自治地方。   省人民政府应当扶持民族自治地方加强对天然林和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 建设。   第十二条 省人民政府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应当采取措施推动民族自治地方 的科技进步,推广实用先进技术,加强技术的引进、吸收和创新。   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民族自治地方环境、资源特点,有计划地组织 实用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的研究,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特色产品 和特色产业。在科技项目和科技经费的安排上,对民族自治地方给予支持。   第十三条 省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民族自治地方教师的 培训,帮助其提高教学水平。   省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根据适当放宽录取标准和条件的原则,制定高等学校和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收少数民族考生的优惠条件。   第十四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逐年增加对民族自治地方教育的投入,其增长幅度应当 高于其他地方。在安排中小学校舍建设和改造专款时,给予民族自治地方重点照顾。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办好民族中学、寄宿制少数民族班、少数民族高 中班和民族预科班。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少数民族学生免收杂费。   省人民政府设立民族自治地方助学专项资金,为民族自治地方义务教育阶段的贫 困学生免除书本费,并逐步扩大到全体学生;对寄宿制少数民族班、高级中学和中等 职业技术学校少数民族贫困学生,民族预科班学生给予生活补助、适当减免学费;为 考取高等学校的少数民族特困学生提供助学金;奖励未经加分考取国家重点院校的少 数民族本科生,以及考取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少数民族人员。   第十五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应当重视发展民族自治地方的社会保障事业, 逐年加大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省人民政府对民族自治地方的社会保障事业给予扶持,在安排社会保障补助经费 时,对民族自治地方给予照顾。   第十六条 省人民政府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应当逐年增加对民族自治地方医 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其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他地方。积极扶持民族自治地方新型农村 合作医疗的发展,培养少数民族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做好地方病、 流行性传染病的防治和妇幼保健工作。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可以根据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制定计划生育的具体措 施,控制人口增长,实行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对挖掘、研究和开发利用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给予扶持和帮助。   第十七条 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其他地区的教育、工程技术、医疗卫 生等专业人员到民族自治地方定期工作。在民族自治地方工作期间,除派出单位应当 保证其享受的工资福利待遇不变外,还享受民族自治地方生活津贴。   第十八条 省人民政府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应当重视和加快民族自治地方广 播、电视、文学、艺术、体育、出版等事业的发展。挖掘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对民 族自治地方的民族文化研究机构、文化艺术团体、体育运动队伍和传统文化体育活动 给予支持和扶持。   省人民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   第十九条 省级财政通过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财政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 支付以及国家确定的其他补助方式,逐步增加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资金投入。对民族自 治地方上划增值税中央返还部分,全额留给民族自治地方统筹安排使用。   国家和省安排给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专款和其他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不得 扣减、截留和挪用。   第二十条 省人民政府制定中长期规划及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应当对民族 自治地方给予照顾。   根据统一规划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实际,优先在民族自治地方安排水利、交通、能 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国家在民族自治地方安排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帮 助落实项目所需的配套资金;对本省在民族自治地方安排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免除 民族自治地方财政配套资金。   对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设立的各类基金会,应当给予支持、扶助。鼓励社会各界对 民族自治地方设立的各类基金会提供赞助。    第二十一条 民族自治地方征收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留成比例,应当高于其他地区。   省人民政府应当从征收的水资源费中划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民族自治地方水 源保护地的补偿。   对民族自治地方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补偿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二条 各级国家机关应当对干部和群众加强民族政策的教育,检查民族政策 和有关法律法规的遵守和执行情况。   第二十三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本民族 风俗习惯的自由。民族自治地方可以按照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开展有益于人民身心健 康,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进步的活动。   每年农历三月,为本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开展各种民族团 结进步宣传活动。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为本省黎族苗族传统节日。   第二十四条 对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及本规定成绩突出的单位 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和本规定的,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处理。   第二十五条 五指山市、东方市适用本规定。   三亚市享受民族自治地方的优惠政策。   第二十六条 本规定具体应用的问题由省人民政府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规定自2005年7月1日起施行。  (2)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