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若干意见
杭政[2003]6号颁布时间:2003-05-12
2003年5月12日 杭政[2003]6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充分发挥我市工业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加快杭
州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促进杭州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我市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行
动。党的十六大把实现工业化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战略地位。完成工业化,必须以制造业为基石。因此,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有利于
发展先进生产力,加快实现工业现代化。
(二)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是顺应世界产业转移趋势,加快我市经济结构调整的
有力举措。当前,世界经济正面临新一轮的大规模重组,制造业形成了新的国际分工。
我市要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建立
接受转移的平台,促进制造业发展,使“杭州制造”成为“中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
分,提升杭州的国际竞争力。
(三)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是我市“工业兴市”的内在需要。工业是我市GDP
的主要创造者、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安置就业的主要渠道。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
将大大促进产业层次的提升,扩大产业规模,进一步做大做强杭州工业,保持国民经
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四)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是我市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步骤。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能够更好地接受上海的辐射,参与长三角的产业分工和重组,实
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我们要充分认识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意义,坚定信心,开拓创新,努力奋
斗,乘势而上,沿着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不断前进。
二、我市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发展重点
(一)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
宏伟目标,依靠科技进步,扩大对外开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努力建设以高科技
产业为主导、传统支柱产业为依托、大企业集团和重点企业为骨干,与城市定位相适
应的制造业基地,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杭州特色、产业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总体目标:到2006年底,我市要形成电子信息、
医药化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和食品饮料等五大产业基地。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市场
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吸引一批国际大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和较高知名度的
名牌产品,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力争通过5年努力,使工业成为杭州大都市产业的
重要支撑,使杭州成为浙江工业发展的龙头,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一流的制造业基地”
的目标。
1、销售产值实现翻番。全市实现工业销售总产值57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
工业企业40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量的70.2%;工业经济总量列全省第一,
在全国42个中心城市中排名前移1位。
2、扶优扶强上档次。培育6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
3家以上年销售收入60-10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1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
30-6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25家以上年销售收入15-3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
团。
3、园区建设上规模。建成5个年营业收入100亿元以上和5个年营业收入
50亿元以上的开发区、工业(科技)园区,形成一批以大企业为龙头,特色鲜明、
企业集聚、协作配套的专业工业园区。
4、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力争制造业信息化应用达70%以上,全市信息产业销
售产值突破800亿元,其中软件业销售产值达240亿元,总量稳居全国第3位。
5、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通过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超过150家,争创“中国名
牌”产品10个、“浙江名牌”产品150个;2006年当年获得有自主知识产权
的专利技术达到1000项。
(三)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到2006年,电子信息、
医药化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和食品饮料五大产业基地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达
33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0%以上,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总量的
82.5%以上。
1、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到2006年,全市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
20%,成为国内一流的IT产业基地和全国信息化建设示范城市。全市销售额突破
800亿元,年均增长25.0%以上,其中软件企业销售额突破240亿元,年均
增长30.0%以上。
重点发展通信设备、通信传输器材、数字音视频产品、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以及
软件等5个行业。
主要任务:通信行业要加快移动通信升级换代,保持接入网设备、特种通信车系
统、交换设备和传输设备的市场份额和技术领先。通信传输器材行业要扩大射频线缆、
数据电缆和光缆的市场份额,形成光纤、光棒、光通信器件和光端设备的规模生产能
力。数字音视频产品要提升全数字处理彩电、CD-R(一次性刻录光盘)、
DVD-R(写入光盘)等产品档次,加大产业化力度。集成电路制造业要扩大8〃硅
单晶和硅片生产,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形成杭州微电子工业拳头产品。软件业要
在继续保持软件技术领先的同时,开拓软件发展新领域,大力开发改造传统产业的各
类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和工程软件系统集成,积极推进软件的委托加工和软件出口,
加强对通信软件、电子商务软件和以Linux为平台的应用软件的开发。
2、医药化工产业基地:到2006年,医药行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产值达到
140亿元,年均增长30.0%;精细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产值达280亿
元,年均增长20%以上。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现代中药、新型化学合成药、
医疗器械等行业;化工产业重点发展精细化工行业。主要任务:生物医药行业要大力
发展基因工程药物、免疫增强剂和抑制剂、生化诊断试剂和生物疫苗,加快生物医药
产业化,并应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医药产业,形成国内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密集加工
区。现代中药行业要以发展天然药物和海洋药物为主攻方向,加快重点中药品种
GAP种植基地建设,建成国内重要的现代化中药基地。化学制药行业要继续坚持创
新和仿制相结合,加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的研发,重点发展新型抗生素、
心血管系统药物及新剂型,着力打造杭州抗肿瘤药物基地,加快生物制药、中成药、
化学合成药等行业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及产业化,5年内争取鲁比特康、紫杉醇衍生物、
膀胱癌免疫毒素等一批新的抗肿瘤及免疫药物上市。医疗器械行业要重点发展新型光
机电一体化产品,加快产品更新换代,重点扶持核磁共振仪(MRI)等大型医疗诊
断设备以及高温高压内窥镜、医用导管、微型手术刀、微型注射输液泵、生化检测分
析仪等产品的开发,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品基地。精细化学品制造业重点发展特种
造纸化学品、新型环保染料涂料、低毒低残留农药、有机硅系列产品等。做大做强特
种纸化学品的研究和生产基地,重点生产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非木材纤维专用增强剂、
草浆造纸用助滤助留剂、新闻纸湿部专用化学品等。染料制造业要继续保持国内领先
和出口优势,重点发展分散染料、酸性染料,环保涂料和各类功能性粉末涂料,并保
持粉末涂料树脂在国内市场上占有30%以上的份额,继续居于领先地位。化学农药
行业重点发展低毒低残留杀虫剂和杀菌剂,扩大草甘膦等除草剂产能,提高有机硅系
列产品产量和质量,成为国内有机硅产业的龙头。
3、机械产业基地:到2006年,规模以上企业销售产值达到900亿元,年
均增长20%以上。重点发展汽车和关键零部件、电工电器、仪表仪器等三大强势行
业。重点培育空分设备、船用齿轮箱、电梯与自动扶梯、叉车和新型钢构等五大优势
产品,确保行业领先地位。
主要任务: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行业要大力开发生产宽系列客车、大中型豪华客车
及客车底盘系列,保持高空作业车在国内的领先优势,并加快专用车、特种车产品的
研发和技术引进,积极推进电动汽车产业化进程;做大做强汽车零部件生产行业,形
成整、零部件系列配套,并逐步向系统配套和模块供货发展。电工电器行业要大力发
展工业汽轮机、余热锅炉和水力发电设备等现有优势产品,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自主
创新,保持国内技术领先地位,重点开发110KV和220KV高电压等级包括开
关、变压器和线缆在内的输变电成套设备,开发智能式电控配电装置、智能化断路器
和交流接触器等新一代输变电设备,满足不同行业装备需要。仪表仪器行业要重点发
展高稳定性、大过载、小温差的电磁感应式电能表和多元化的电子式电能表,大力开
发配电自动化系统和用户自动化系统,积极开发光-机-电结合的高科技光学仪器。
4、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到2006年,规模以上企业销售产值达到820亿元,
年均增长20%以上。
重点发展棉纺织、化纤、丝绸、服装(女装)和家纺布艺等行业。
主要任务:棉纺织行业要采用清梳联合机、高效能精梳机、无梭织机等先进设备,
实现织造高速化、智能化、自动化;扩大高档色织产品比重,开发混纺面料、交织面
料和提花面料等。化纤行业要全面发展熔体直接纺长丝新技术;力争5年内化纤织品
产量达到300万吨,成为中国化纤原料新品研发和制造基地。丝绸行业要保持丝绸
印花技术国际领先地位,大力开发丝绸与多种纤维混纺的新颖、特色面料。服装(女
装)业以最终产品为目标,主攻中高档面料服装(女装),争取形成3-5个年销售
额超过10亿元的服装(女装)企业集团,2-3个女装品牌在国际市场注册,服装
(女装)年销售产值达到140亿元左右。推进家纺布艺行业的企业集群,销售量连
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5、食品饮料产业基地:到2006年,规模以上企业销售产值达到380亿元,
年均增长15.0%以上。重点发展方便食品、传统优势食品和特色休闲食品。
主要任务:方便食品行业要对“康师傅”、“旺旺”、“五丰”、“康”等方便
食品,实行工厂化生产、网络化供应。“娃哈哈”、“农夫山泉”、“金义”等饮料
企业要充分利用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等先进技术,做大做强。传统优势食品行业的香
烟、黄酒、啤酒、味精、蜂产品、乳制品等产品要进一步提高质量、档次和集约化程
度,集中优势,打响品牌,拓展市场。特色休闲食品行业要做好笋干、山核桃、茶叶
等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大力开发休闲食品、绿色食品、旅游食品和保健食品,满足
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
三、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保障措施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引资是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手段。要大力
实施“北接上海、东引台资、主攻日韩、拓展欧美”战略,以开发区、工业(科技)
园区为载体,实行统一招商引资,加大招商力度。鼓励杭州工业企业加强与国际大公
司的合作,通过招商、嫁接引进世界名牌,促进国际研发机构、大企业生产基地向杭
州转移。建立工业招商引资项目库,建立健全懂外语、有涉外工作经验、高素质、有
奉献精神的专业招商队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完善工业招商引资工作网络的基
础上,强化工作责任,层层分解目标,层层抓好落实,加大奖惩力度,确保取得良好
成效。
(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积极拓展硬件开发和制造、
软件设计和应用的领域。努力推进杭州作为国家信息化、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智能
交通、高清晰数字电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等6个试点和国家软件产业化、集成电路
设计产业化两个国家级基地的建设,提升制造业水平。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和OEM加
工,培育6-8家年产值超亿元的微电子生产企业。巩固半导体单晶硅和高分子膜材
料生产技术与规模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支持和鼓励企业大力引进、运用和掌握先进的
信息技术和适用技术装备,实现制造过程的自动化、集成化、网络化,推进传统产品
信息化改造,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行企业网上营销,加快物流与电子商
务的融合,促进企业经营和管理的信息化。要适应构筑大都市的需要,适度超前建设
高水准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构建技术先进、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基础信息网络层。
在光纤同轴复合网和宽带城域网“两环支撑”的城市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基础上,构建
杭州市公共信息交换平台,整合各业务部门和专业领域的信息资源,实现互联互通,
信息共享。
(三)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要强化产业重点集聚式布局,引导工业项目向各级开
发区、专业工业园区集中。要创造条件形成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布局联动的格局,拓
展工业发展空间。加快江东、临平两大工业区建设步伐,确保5年内形成产值达
100亿元以上的规模园区。进一步扩大国家级开发区规模效应。杭州高新技术开发
区(滨江)要不断增强科技成果孵化功能,初步建成以IT、BT产业为主体的科技
新城,力争成为全国“科技特区”之一。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提升产业层次,成为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共同发展的现代工业城。要发挥杭州高
新技术开发区(滨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等3个国家级开发区
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大力推进富阳、桐庐、临安、建德、淳安等省级经济开发区和科
技经济园的建设,优化乡镇特色工业园区,建立起布局合理、层次不同、规模各异、
特色鲜明的先进制造业发展平台,形成以两大工业区为新增点、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
开发区为支撑、区县(市)工业园区为基础的园区网络体系,提高产业集聚度,发挥
经济集约效应。工业园区要注重环境保护,建设绿色工业、生态工业,实现可持续发
展。
(四)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在基本完成改制的基础上,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
度要求,加快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要继续深化产权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推进制
度创新。要建立规范的企业运行机制,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要积极促进企业
股权优化和合理流动,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做大做强提供内在动力。要积极鼓励符合
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深化改革、筹集资金、优化资本、加快发展。要大力发展个私经
济,鼓励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和投资改造,实现新的
扩张。
(五)主动接轨上海。杭州制造业门类齐全,基础厚实,要在竞争中加强合作,
自觉为上海的相关产业提供配套服务。要充分利用上海在港口、金融、科技、信息等
方面的优势资源,主动接受上海的辐射和产业梯度的转移,实现市场相通、体制相融、
产业互补、错位发展,增强杭州工业区域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要进一步疏通接轨的
渠道,加快杭州交通、住房、通讯等基本建设的步伐,为接轨上海创造环境。杭州工
业网站要与上海的工业网络主动链接,定期发布有关信息。要充分利用上海国际大都
市平台和成功申办2010年世博会等机遇,通过参加上海的各种国际性会展,带动
杭州工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六)推进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要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探索企业创新
途径,形成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紧密结合的共性技术创新机制,推进产学研
结合。要鼓励具有较完善的研究开发、试验条件和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及较高的研究
开发投入的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要推动企业加大技改投入,选择一批投资方向
准、水平高、效益好、能耗低、污染少的项目作为先进制造业的重点技改项目。要围
绕先导技术的突破,建立起以技术为核心并由相关产业良性互动产生的“雪球效应”
和“溢出效应”机制,推广创新成果,加速实现产业化。
(七)实施品牌带动战略。要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品牌意识,树立品牌就是市场、
品牌就是效益、品 牌就是竞争力的观念。通过加强管理、提高质量、扩大营销、搞
好服务等多种措施,打造“杭州制造”品牌,提升杭州工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要发
挥品牌优势,采用品牌输出、定牌生产的形式,扩大生产规模,调整产品结构,促进
企业发展。
(八)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想方设法培育和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科技带头
人、具有成长潜力的创新人才和一流素质的企业家。要通过建设留学人员创业园、新
材料博士园、企业博士后流动站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吸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留
学人员入驻创业,用先进的理念、成熟的经验和高科技成果推进制造业的发展。同时,
要采用多种形式,抓好现有员工的培训,特别是要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操作能力的技术
工人,形成多层次、高素质的适用人才体系。
(九)培育扶持大企业大集团。要进一步促进大企业大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
求深化改革,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要在技术改造、证券融资、发展空间和职
工住房等方面给大企业大集团更多扶持,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他们做强做
大,更好地发挥龙头骨干作用。要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集团的联合带动作用,以横向配
套、纵向协作为基础,形成以大带小、共同发展的行业架构,加快行业规模化集聚。
要依靠大企业大集团的资本实力,通过参股、收购等形式,促进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
展。
(十)努力改善环境,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要从制定战略、组织引导、公共服
务、保障权益、塑造形象等入手,继续加快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步伐,整顿和规范市
场经济秩序,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强环境治
理。
要从强化服务意识、切实转变职能出发,进一步深化“满意不满意”单位评比、
“工业服务月”等活动,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政府服务功能。要
进一步营造和改善硬件环境、体制环境、政策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
人居环境、治安环境和生态环境,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全面落
实“工业兴市”各项政策,认真总结经验,表彰激励先进,全面推进杭州先进制造业
基地建设。
(3)